他,从东北乡村的泥泞小路,走到南国幽静美丽的高校学府,一直坚韧努力、踌躇满志。
他,从对知识充满渴望,到进入科学圣殿研讨学术前沿,始终心无旁骛、潜心治学。
他,从视力模糊,到完全失明,仍旧淡定从容、热爱生活。
他,就是富明慧——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采访之前,我看到关于富教授的介绍资料中第一段如下:“富明慧同志,男,1966年出生,一级盲。学历,博士,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先后主持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与独联体专家科研合作基金,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1年被列入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于是,我更希望与这位特殊的老师近距离接触。在约定好采访时间后,我怀着一种钦佩与期待的心情,走进富教授的家中。
在中大东北区的一排黄色小楼中,我找到了富教授的家,富教授的妻子刚好出门等我,她微笑着带我走进了屋内。在布置简单而温馨的小客厅内,我见到了让我敬佩的富教授,他起身迎接我们,热情友善。富教授的声音听起来很年轻也很纯净,他请我坐下,他的眼睛望着我这边,仿佛与我进行眼神交流一般,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已失明,当时我无法察觉他是盲人。作为老乡的我与富教授很快就融洽了起来,富教授虽来自黑龙江省,但他身上有种南方人的儒雅和淡定,这就是我对富教授的第一印象。
求学——“那个时候,我很喜欢读书,也喜欢和同学相处,虽艰难但是很快乐。”
富教授自小患“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种遗传性眼病,一直以来,这给他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富教授说:“中学时代我的视力还算是完整的,上了大学就开始缺损。看书常常串行,如果稍稍停顿一下,视线重新回到书本上,就找不到应该从哪看起了。眼睛不好就逼着你必须把好不容易看过的东西记住,我的记忆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书本上的内容别人可以看几遍记住,我不能,我只让自己看一遍。”
1984年,富教授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 1988年,他被免试推荐于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后来被国家公派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克服了生活的艰苦及视力的障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参加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好的模型和方法,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面对这些成绩时,他自我调侃地说:“上天其实也算公平,在它让我失去了光明的同时,在其它方面也给了我一些补偿,尤其是好的记忆能力。”
教书——“如果不让我教书,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做什么,在高校里做老师,是我的愿望。”
身为中大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的老师,富教授主讲弹性力学、结构力学与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等。但是他与其他老师不同,那就是,他看不见讲义和同学。
在讲台上他的挥洒自如,是他要在课后付出很多才能做到的。“课堂上我不可能看讲义,只能在备课时把有关讲义、公式的推导等温习几遍,全部记在心里,这样我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另外,我也很少使用多媒体等设备,并不是因为我操作不便,而是我讲课的内容偏于理论,还是板书一步一步的推导才能使同学容易学懂。”富教授对自己逻辑清晰和理论要求很高,所有内容都在他脑海中存着,然后在课堂上梳理后讲给同学。
虽然视力给讲课带来了许多不便,但富教授课后作了充足准备,学生们普遍反应他讲课时思路开阔、条理清晰,同学也因此对富教授更充满敬爱。富教授对自己的工作也很珍惜,他说:“如果不让我教书,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做什么,在高校里做老师,是我的愿望。学院也很照顾我,我所安排到的课程都是在南校区。”
科研——“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这让我很开心。”
谈到科研,富教授表情变得生动起来,他说这是他现在最快乐的事情。在中山大学工作以后,他的眼睛视力已经面临很大困难,但是他一直以极大的毅力坚持着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前几年,他的左眼仅存光感,右眼虽然视野中央还有视力,但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字,而且视野极小,仅有黄豆粒大,看书时常常串行或找不到该看的位置。看不多久,双眼就非常疲劳,有时甚至疼痛难忍,只好休息一下再看。看一页书,对常人来说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但对他来说却并非易事,往往要花上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2002年的时候,富教授完全失明,但他还是尽一切办法密切关注着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通过语音软件上网“听”论文摘要,是他收集文献资料的主要方式,在2001年富教授开始带研究生之后,就由研究生把各种文献资料读给他听。
在课题研究中,模型的建立、公式的推导,他一般先在头脑中进行,为了做到准确无误,这种推导过程往往要进行许多遍。一篇论文下来,他所花费的心血要比常人要多得多。因为视力的原因,富教授选择的科研方向是不需要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提出了蜂窝芯层的一种等效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的种种缺陷;建立了蜂窝夹层板壳线性、弹塑性分析的一种比较精确的简化模型等等。
育人——“我对我的学生含有深厚的感情。”
“我和好多学生感情都很好,他们经常到我家来坐,谈些学习的困扰和难题,有时候,他们看到某一论文然后有个想法都会来找我聊。还有一些学生不是我带的,他们听过我讲课,就找来了。”富教授的言辞中,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和在意。富教授还说,有时候下雨天,他的学生就提前来到他到家中,几个人一起与他去教室。在富教授的科研和教学中,学生也是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提高,富教授对此很满足也很开心。富教授近20年的党龄,让他对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现象都十分关注,这一点,他也深深影响着周围的学生。
在网上我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说起富教授:“富老师的学识很渊博,我感觉他看问题的切入角度让我觉得很新鲜,很深刻,挺启发人的。他品性很好,很善良。印象最深的是从没见过他发脾气。”
生活——“我尽量在现有条件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心平气和,尽力而为。”
我问富教授:“在您失明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他说:“我之前就已经有了接受自己视力逐步退化的心理准备,所以,当失明后,我也是自然地一步一步向前走。我也没觉得自己是怎样怎样的不幸,我尽量在现有条件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心平气和,尽力而为。”
生活中的富教授不仅专注于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同时,他也十分关注社会上残疾群体的状况。2002年12月,他被评选为广州市十大杰出残疾员工,广东省残联开始关注到中山大学的这位“盲人教授”,并主动与他联系。在当选为广州市盲人协会主席之后,富教授开始与盲人朋友们张罗着开展一个“数字阳光活动”,就是倡议高校、企业或者个人把即将淘汰的586以上的电脑捐赠给买不起电脑的盲人。去年他还发明了一种能让盲人在手机上使用的“半方盲码汉字输入法”,目前这种输入法已经在盲人群体中流行起来。提到这些事情,富教授说自己做的还不够多,因为平时科研和教学工作会用掉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仍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能多做一些。他说其实自己也没做什么,只是尽力而为。他这样说道:“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和合格的党员。”
我们的对话虽然不到一个小时,但是我已深深折服于富教授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仅用思想的光亮为学生导航,他也用自己的言行饯行着一名老党员的责任。思想家蒙田曾告诫人们:“最艰难之学,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看似平易却很艰辛的一课。风行水上,自然最好。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艰难之日与得意之时,生命的过程,都淡定如白云,从容如流水。生活中,有几人能达到如此境界。但是,在富教授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自自然然过好一生的从容。
从富教授家中离开的时候,富教授与他的妻子微笑着送我出门,他的妻子说:“以后有空再来,老乡聚聚也挺不容易的。”顿时,有一种感动在我心里融化弥散。我也深深祝愿富教授在以后的路上,能收获更多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