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家长应怎样对待视障孩子 /什么是功能补偿现象

什么是功能补偿现象

作者:
来自:
人气:6613
2011-07-15

 

      生物体器官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代替的现象。当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器官残存的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如视力障碍儿童大多数人仍有剩余视力,可以通过配戴助视设备适当补偿视力损失,或通过听知觉进行补偿。低视生通过功能性视力训练,不仅能更好地使用他们的视力,而且能够在只有很少量视觉信息的情况下获得有效功能,他们在无法看清或只能看见部分物体、字迹时,就能识别出该物体或字迹。又如失去双手的人可以学会用口或脚来写字作画、自理生活。

      缺陷补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其内部条件是,受损伤机体能产生功能代偿现象;其外部条件是,适当的特殊教育和教学可使残疾儿童获得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对补偿其功能缺陷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学技术亦可使功能缺陷得以补偿,如重听儿童配戴助听器可恢复正常听力,激光手杖和超声导向器等器械能帮助盲人进行定向行走。

      感觉补偿,实际上是在生理代偿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帮助而实现的,这种帮助包括教育、科技的帮助。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即盲人失去视觉以后,听觉会自动地发展得比较敏锐,所以盲人的听力比视力正常人的听力更灵敏。其实,学者们测定盲童和正常儿童的听力,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差别,表现在二者对声音强度的感受能力方面并没有高低之分。那么为什么盲人给人“耳灵”的印象呢?这是因为盲人失明后,不得不较多地依赖和使用听觉,使之对听觉的注意力更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细致,听觉记忆更发达,这就是补偿和适应的结果。他们不过是能更好地利用现有感觉罢了。

      盲人丧失了接受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视觉后,只能以与正常人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如明眼人走进房间时,他一眼便可看到房间大小、屋内摆设、采光情况等。而盲人不可能看见这一切,他只能通过走路发出的声音及其在房间里的回声了解屋子的大小;通过用手触摸家具来感受它的形状、硬度、光滑度等等。所以常有盲人“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的说法。

      盲人除了听觉和触觉,还有其他完好的感觉通道,如嗅觉、味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视觉缺陷。通过学习利用这些残存的完好感官,盲童在许多事情上可以和明眼人做得同样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盲人将永远不能独立行走,而现在这一难题已被克服。有些家长已经开始从小对盲童进行训练,如辨认前后、左右、上下、远近,认识自己身体的部位、周围物体及方位、远处物体及方向等等,并让孩子学会利用听觉,判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如利用来往车辆的声音或路人行走的脚步声、说话声为线索来判定行走的方向和位置。同时还可利用触觉、嗅觉及残余视力帮助行走。如通过盲杖对不同路面的敲击感知路面情况;用脚感知路面是否平整、有无坡度等;利用道路附近餐馆或公厕发出的气味,帮助定向等等。经过这些训练,盲童借助盲杖或其他辅助器材,便可安全、独立地行走了。

 

录入:清毅 添加:2011-07-15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