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评点文摘 /聚焦我国首批普通大学盲人大学生的求职路

聚焦我国首批普通大学盲人大学生的求职路

作者:
来自:
人气:2546
2007-03-29

 

      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七分之一》播出节目《走出黑暗的世界》,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在今年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三位特殊的学生,他们是上海首批,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批考入普通大学的盲人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大学求学的四年路曾经充满了艰难。如今,他们毕业了,他们走上了更加艰辛的求职之路,他们会遭遇到怎样的困境,他们又能否在这个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呢?

      李冬:我现在感觉就是说虽然好像是有机会,但是其实机会并不多。我感觉就是说,虽然有上面领导或者,大家社会的关心。我总觉得,实际上给我们的机会并不像正常同学那么多。

      任铮浩:应该说我还没有最终确定就是说最后的实习单位。

      主持人:但是你联系过?

      任铮浩:嗯,我联系过。

      主持人:碰壁了,看来是。

      任铮浩:因为说可能是安排上有一些具体的困难。

      蔡佳斐:很多单位一听你是盲人,他们就好像挺害怕的。

      解说:2月20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的演播室,三位盲人大学生向听众诉说他们毕业前寻找工作的苦恼。这三名盲人大学生是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任铮浩、李冬和蔡佳斐。2002年8月,在全社会的关心下和帮助下,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他们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批在普通高校读书的盲人大学生。

      任铮浩:现在的心情肯定是比刚才还要激动。

      解说:同样被媒体关注,成为新闻人物,对这三名盲人大学生来说,心情却完全不同。四年前上大学时满怀梦想,如今临近毕业就业难,当时的希望和现在的苦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盲人大学生找工作怎么难呢?第二天上午10点,《七分之一》记者跟踪拍摄了李冬到松江区残联为他联系好的一家外资服装公司面试。没想到,到了公司大门口,李冬却被拒之门外。

      李冬:明明就是说好的,大家。那如果不同意,那我绝对没有意见,对吧。可他们就是说,突然之间改变想法。

      记者:你觉得你今天过来的主要想法是什么?

      李冬:其实我就是想和他们见个面,我想大家仔细接触一下,见一次面。其实并不是说非要在这里,就是说工作或者什么样,其实大家也就是做一个了解。

      解说:对这次有生以来第一次求职面试,李冬非常重视,为了让对方直观地了解盲人学习、工作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还随身携带了笔记本电脑。

      李冬:其实是很期待的,但是他们现在这样,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法或者怎么样。

      解说:在门外徘徊了一阵儿,又拨打了几次电话,公司方面告诉李冬负责人今天不在,面试时间将另行安排。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家中。李冬的家在上海市松江区天马镇上,27岁的他患有先天性严重弱视,双眼只有微弱光感。

      李冬:我现在其实也不知道。因为怎么说呢,不清楚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其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挺广泛的,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要别人能接受我,我是这么觉得的。

      解说:和李冬一样,任铮浩也陷入了找工作的困境之中,任铮浩今年23岁,是三个盲人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因为先天性眼病,十岁开始全盲。从那时 他决定学习琵琶,并在17岁那年,以超乎寻常的努力考取了业余琵琶十级证书。

      任铮浩:那个时候我先打了个电话去。那么,我跟他们说能不能给我一个实习的机会,对吧?我们那时候接电话的是副校长,他就跟我说这个要考虑一下,让我过一个礼拜再去。

      记者:当时觉得可能过去实习的把握有多大?

      任铮浩:在我想象当中把握性挺大的。因为说实话,如果我一定要让盲校帮我解决工作,那可能暂时来讲很困难,很不现实。但是我想我就是要一个实习的机会,我要一个锻炼的机会,这总不难吧。

      解说:去年年底开始,他多次寻找工作均告失败,无奈之下,他想到回盲童学校实习。任铮浩认为到盲校实习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还因为他曾经高考时也拿了最高分,上大学期间还经常被盲校邀请回校演讲。

      任铮浩:我自己感觉把握还是蛮大的,但是最后被拒绝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打击。如果说连盲校都不能给我实习的机会,还有哪个地方能给我?

      记者:你去了这个最有可能接收你的地方。

      任铮浩:也被拒绝了。

      解说:在三个盲人大学生中,蔡佳斐是目前唯一一个确定了实习单位的人,他的实习单位是父亲千方百计托朋友联系到的。

      记者:当初你联系一份实习的工作,难不难?

      蔡佳斐:应该说很困难很困难。当时我也挺绝望的,觉得实在找不到那也就没办法了。

      解说:其实早在去年夏天,任铮浩、李冬和蔡佳斐就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巨大压力。

      李冬:我们去年暑假的时候把自己的简历已经写好了,发给学院了,学院也向学校提出了。

      记者:有回音吗?

      李冬:也没有回音,也没有什么消息。

      解说:后来,他们又先后把简历投给互联网上的招聘公司,但是都石沉大海。看着同班的其他同学纷纷去实习,甚至有些已经落实了工作,他们心急如焚。

      蔡佳斐:因为这个学期一开学,按照学校的规定大家都要去找实习单位的,这个时候感觉真的是很紧张。

      李冬:躺在床上的时候翻来覆去就是在想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甚至说如果没有社会的关心的话,你怎么去面对这个就业的压力?我想不出一点办法。

      解说:盲人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据上海盲协的统计数据,上海现有盲人约九万六千多人。原来有劳动能力的盲人都在社会福利厂工作,经过这些社会福利厂大多数已经倒闭,大部分盲人只能待在家中,每月靠380元的特困低保金生活。即使盲人有出路,就业途径也主要是按摩推拿。现在上海约有1000多人从事盲人按摩推拿工作。

      任铮浩:盲人的概念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在做按摩。

      蔡佳斐:大部分的盲人现在从事的都是推拿这个行业。

      李冬:针灸、推拿基本上已经形成。盲人已经被社会所承认,就是认为盲人做推拿、针灸、按摩,这个是大家都很信任的。

      解说:这种普遍化的职业选择观念,也与盲人群体的教育经历紧密相关。作为上海市历史最长的上海市盲童学校虽然已有近百年,但是,在1998年以前,学校只有初中部。盲童初中毕业后,大部分都去中专学习按摩,然而当时在读的任铮浩、李冬和蔡佳斐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任铮浩: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不想做按摩、按摩师。

      李冬:读了很多年的书以后,突然发觉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我们还能走另外一条路。

      蔡佳斐:希望能够有一个读大学的机会。

      解说:1998年盲童学校为五个盲童设立了四年制的高中部,经过苦读,2002年,任铮浩、李冬和蔡佳斐三名盲童考入大学,虽然考试遭遇一些波折,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三个盲童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专业。

      李冬: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融入正常人生活,要去过正常人生活。我们想做正常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不想只生活在按摩、针灸、推拿这个范围里。

      蔡佳斐:我觉得盲人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那就必须参与到正常人,必须参与到社会的竞争当中去。

      解说:进入大学他们才发现,与视力正常的同学相比,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想。

      任铮浩:刚去的时候书也没有,完全就是干听,干听又听不懂。

      那个肯定是一上午听下来头晕脑胀。

      李冬:20个单词里面起码有15个单词是不认识的,真是吓人啊。每天晚上,这个你也可以问任铮浩的,我们每天晚上起码得从五点钟,吃好晚饭五点半左右,看书要看到一点半。天天晚上都这样,而且要做笔记。任铮浩比我还夸张,因为任铮浩很认真。有一次他看到四点钟,只睡了两个小时,七点钟又起来准备要洗漱以后去上课。

      记者:当时你们三个人互相鼓励吗?

      李冬:当时都没有时间去鼓励,我可以这样说的夸张点。就是说没有时间去聊天、谈心了。你就这么想,没有时间去聊天和谈心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英语上了,大一的时候。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比同学多出三四倍的时间和努力,三名盲人大学生由原来第一学期好几门课不及格到所有成绩七八十分,终于在学习上和同学们比肩了。在社会资助下,他们还每人配置了一台电脑。

      记者:这个电脑都是要特制的吧?

      蔡佳斐:不是,是这样的,这个电脑就是普通的电脑,跟一般人用的没有任何区别。然后可以买一套读屏软件,就是专门针对盲人开发的读屏软件,大概一千多。对于盲人来说,电脑就是我们的眼睛。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世界,帮助你获取信息。

      记者:借助于软件,你一分钟大概能听多少字?

      蔡佳斐:差不多我们能做到一分钟一千字以上。

      记者:我们正常人大概一分钟能读三百个字,就是已经很快的速度了。

      蔡佳斐:因为它语速可以调。

      记者:这是在读吗?

      蔡佳斐:在读。

      记者:可是我完全听不出来它在读什么。

      蔡佳斐:因为我们已经听习惯了。

      记者:是一种非常快的速度。

      蔡佳斐:对,一开始也没那么快,一开始的话也就一分钟一两百字左右。

      记者:这个速度就是一分钟一千个字?

      蔡佳斐:现在这个速度就是一分钟一千字以上。

      记者:你可以把它调慢一点给我听一下吗?

      蔡佳斐:可以,现在是比较慢的速度。

      记者:这是把它加快,加快加到一分钟一千个字。

      蔡佳斐:现在大概是一分钟两百个字左右。

      李冬:有了电脑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写文章,我可以做翻译,我可以用电脑炒股票。

      记者:你买了几只股票啊?

      李冬:我现在啊,我最近不大做。然后我买了个股票,买了个底仓嘛。

      解说:别看李冬,讲起股经来可是头头是道。炒股已经六年了,最初靠着听股评,请朋友或者家人通报行情。上大学后通过读屏软件直接在网上查询股市信息,基本上小赚不赔。正是得益于读屏软件这类便捷程序,三个盲人大学生目前能够熟练地利用电脑读书、上网,聊天,处理文字等。对这种变化,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

      任铮浩:说实话,如果说我不是自己在用,我不是一个盲人,我根本就不可能想象,盲人怎样可能用电脑,电脑都是靠眼睛看的。

      李冬:我觉得是不是没有这个做的工作,是没有社会去了解。他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做这些,因为很多人观念中,就是觉得你们看不见,又不能写,你们能做什么呢?

      记者: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原因,你觉得是什么呢?

      李东:我觉得是传统的观念,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新的事物被别人接受也是有一个过程。

      任铮浩:另一方面视力的原因,也会带来一个社会的一种,我不能说偏见,但是至少是一些特殊的眼光。

      解说:三位盲人大学生找工作的事情也引起了他们的母校,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关注。现在盲童学校有200多名学生。其中有40多名在高中部就读。三个盲人大学生的现实困境也许就是这些孩子将来要面对的。

      袁进兴(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的一个权力,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残疾人怎么融入到社会里面?特别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怎么就业呢?也是这个社会进步的一个新的标志了。

      记者:任铮浩跟我们说他自己最大的就业心愿就是想要回到盲校来作一名老师,他的这个想法盲校是怎么考虑的?

      袁进兴:他们最好能融入到正常社会里面去,他们三个人就业的意义,不是在于回到学校的问题,是走上社会的问题,把盲人的就业问题再往前推进一步的问题。

      字幕:蔡佳斐正在家中等待三月份去一家出版社实习。

      蔡佳斐:因为有了一个实习的机会,因该说我来说压力更大了,这两天一直忙着在家充电。

      字幕:任铮浩仍在积极联络实习单位。

      任铮浩:我首要考虑第一,这个工作对我来说能实现价值。

      字幕:李冬目前在等待下一次面试的机会。

      李冬:只要这个社会还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的话,我相信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录入:清毅 添加:2007-03-2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