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按摩手法规范化的探讨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张宝康
按摩作为一门非药物疗法,其手法操作是治疗的关键之一。要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除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手法、基本功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施术,恰到好处,最大发挥作用。
然而,目前对手法的好坏缺乏统一衡量标准,按摩界出现“百花齐放”、各自为师、故弄玄虚的局面。真正的名家学说是在全面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后自成一派,发展其独到之处的。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势必出现随心所欲、学术混乱的局面。在教育战线,会出现“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教法”,使学生无所适从,既耽误了对人才的培养,又影响了按摩事业的交流和发展,因此,实行按摩手法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势在必行。
一、现行手法的分类和利弊
要实现手法规模标准,就得从上百种按摩手法中,经过实践分析,总结出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手法进行统一的科学命名和分类,并对操作要领做严格的明确的规定。笔者在临床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手法在规范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手法的分类命名上,现归纲如下:
1、以手法和作用分类
如“揉压肾俞固本法”、“揉拿四肢活血法”、“擦抹扫散潜阳法”等等上百余种,即各种“复合式”手法加上施术部位及所达的作用进行组合而命名分类。由于每种手法的作用有多方面,而同类作用的手法又有多种,再者因同种手法施术于不同部位(或穴位)其功用就不同,依据教学组合原理,这种手法“处方”可达数万种,组合庞大而无规律,不便学习掌握。
类似的按摩分为八大类手法,即推荡法、疏散法、舒畅法、叩击法、贯通法、补气法、揉捏法、和络法,各类又分六种手法,共四十八种,这种分类将手法动作和治疗作用相杂(如揉捏法和补气法等)不尽合理。有些手法并无实用意义(如抚、托、捧、抱等手法),只能作为某种手法的演变,了解而已。
2、以手法分型及相似手法分类
分为推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击法、理法,其他等十四类共八十一种手法,如推法类又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抹法、钩法、刮法八种,这一分类把一种手法的分型和另一种手法并列划分,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如推法中的平推和刮法等),不便于学习的推广,只能做为分类参考。
3、以手法用力方向分类
有垂直方向用力、水平回旋方向用力、水平直线方向用力、方向相反对抗用力和其他方式的直接用力五类,如水平直线方向用力有推法、擦法、抹法等,这种以手法用力的方向来归类,对研究手法的作用和机理很有裨益,但有些旋转、混合用力手法不能明确划分,缺少手法形象。
4、以手法形态分类
将二十多种常用手法分为摆动、摩擦、振动、挤压、叩击和运动关节六大类。如按摩类是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这种分类是在众多的按摩手法中筛选出来的基本手法,并对手法要领做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以手法的规范化要求来看,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如部分手法没有明确定义。手法的分类有些笼统,基本手法中常规手法仍未确定,各种手法的生理作用和临床用尚需进一步充实。
也有未分类的,其缺点是手法未经严格筛选,缺乏代表性,主次不分,杂乱无章,命名不规范,如打法、动法等,不利于学习和推广。
二、实行手法规范的意义和设想
手法诚然有其特殊性,再好的按摩医师之间也不可能手法完全相同的,但同一类(种)手法即有着共同规律,这个共同规律就是手法实施标准,这种标准是在统一的动作要领之上制定的。越接近操作要领,手法就越标准,我们把这种标准应定为规范化手法。
规范化手法的运用和确定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手法过多过杂,会使人们在学习和应用时不得要领,也会使这门科学失去严谨性。只有精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手法,并给予科学的命名、定义,再根据动作形态分类、运动方向分型,规定其动作要领,明确治疗作用,才有利于学习和实施。
如揉法中的掌揉,规范的动作要领是手掌贴实肌表,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运前臂做回旋揉动,幅度要大,力量要适中,速度50—70圈(次)/分,这样就感觉手法柔和、舒适,能起到消极导滞,消肿止痛,理气活血的作用。如果在做此法时手腕绷紧或耸肩憋气,靠肘、肩关节活动,就会使病人感觉手法生硬死板,甚至疼痛,而术者也会产生腕、肘、肩关节酸痛,身体困乏,长期这样,则关节韧带劳损,出现畸形。若压力过量,则手法呆滞,过轻仅体表晃动,而浮而不实,速度快幅度小则状如研法易伤皮肤等等,这些都是手未予不合规范的结果。
按摩手法应分为摆动、摩擦、振动、挤压、叩击和运动关节六大类,包括常用手法堆、拿、按、摩、擦、揉、滚、搓、拍、击、振、抖、扳、踩跷、弹、背、拨伸等十八种基本手法。规范化在这些基础上,应明确每一法的概念,动作要领,详细分类或分型及治疗作用,临床应用等。如以按法为例,根据术者的操作使用部位可分为拇指按法、手掌按法、手根按法、屈指按(点)法、屈肘按(压)法等五种;又根据方向可分为上行按、下行按、往(反)复按、分形按、合形接等五种。其他各法,皆可类推。
手法的规范与否对疗效具有直接影响,手法操作不标准,动作不规范,轻则达不到机体刺激的阈值,重则引起不良反应,术者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病者还埋怨手法疼痛,按摩不治病。因此手法只有规范化,疗效才能达最佳。探求手法规范化标准,推广规范化,既能了解各个手法的特色,全面应用,提高疗效,又便于学习和交流。
三、实现手法规范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手法规范化中,应注意力以下几点问题:
1、修订手法规范标准,制定相应的法规。没有统一手法标准,就不能达到按摩手法规范化。在我国按摩医疗队伍中,盲人按摩人员占大部分比例,全国盲人按摩专业统编系列教材,特别是《按摩学基础》应重新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手法,进行科学的命名分类,完善其内容。现行的全国中医药学院校大、中专教材《推拿学》对于分类的标准有可取之处,但还需对各种手法做出准确定义,确定规范的动作要领,完善其分类和生理作用,以期再版修订。再者,制定了手法规范标准,也可配套制定“按摩医疗事故赔偿制度”,若不按标准操作,出现医疗事故,就有章可循,分清责任。
2、按摩医学教育应以规范化手法为准。确定了手法规范标准,在按摩医疗教育中,学生就应按编写的规范手法为准,练习掌握后再逐步发展,先方后圆、灵活运用。
3、按摩临床中应使用规范手法。手法规范的实施,最终应用于临床,在临床运用中只有以规范为主,才能发挥最佳效能。在此也不排除在规范化基础上,发展个人的手法风格。
4、掌握按摩手法规范的要求:
第一要苦练基本功,包括坚持锻炼身体和练习手法。在各个基础手法的学习中,防止做成“复合手法”,只有单个练习掌握,才能做到手法正规统一。
第二讲求手法技巧,注意体态姿势。术者操作时姿势和手形放置角度不同,力学效果就不同,所取得的疗效就不一样,术者就要选取最佳姿势和手形,做到既利于手法的操作,又要美观、庄重、大方、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三有步骤地逐级练习。从基础手法的学习到人体局部手法的练习,再到临床手法的应用,必须以规模标准严格要求,循序渐进,犹如练习书法,先学好笔画写好正楷,再写行书草书。它不能超级模仿,只有练好单个疗法,以后才能做好复合手法。手法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熟能生巧,到临床中才能更好的灵活发挥,取得最佳疗效。
5、按摩医务人员的考核,应以规范化标准考察,制定了手法规范,在按摩人员的技术晋升,定级考核中,就应以此为依据。这样可以促使按摩医生掌握手法规范,指导实习医生运用规范手法,从而达到按摩手法的规范化,推进按摩事业的不断发展。
按摩手法的规范化是按摩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上是笔者所作的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按摩界的重视,并进一步地研究和交流,为按摩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