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复位牵引
我科从1995—1999年,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1例均系1995年3月—1999年6月门诊病例。男性72例,女性49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9岁,平均44岁;病程1个月以下8例,1—6个月23例;6—12个月39例;1—3年31例;3年以上20例;病程最短为1天,最长25年。出现典型腰痛、下肢放射痛者118例,出现腰部活动障碍者109例,出现脊柱侧弯者114例,出现下肢活动受限兼有肌肉萎缩者5例。根据体征及物理检查、X线正侧位片确诊41例,80例经CT检查而确诊。
2、诊断标准
(1)腰痛伴有向下肢放射,或伴有下肢麻木、活动受限。
(2)患检棘突偏歪,腰椎侧凸畸形。
(3)患椎棘突两侧有压痛,且向下肢放射。
(4)克氏征阳性,直腿交叉试验阳性,腱反射及皮肤感觉改变。
(5)挺腹试验、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
(6)身体前倾或歪臀或跛行。
(7)X平片可见患椎棘突偏歪,椎间隙后宽前窄或前后等宽或椎间隙变窄,有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
(8)CT扫描可见腰椎间盘突出阴影。
以上具备1—7项者可诊断,单独第8项可诊断。
二、治疗方法
1、操作:病人俯卧位,在其腰部及臀部、大腿后侧进行推、揉、拿、滚、按等手法,同时配合点压双侧肾俞、大肠俞、命门、秩边、环跳、屈髎、承扶、委中、昆仑、阳陵泉等穴位。以上手法持续治疗30分钟,促使患部气血循环加快,同时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病人对痛觉的阈值也大大升高,从而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了条件。
2、牵引、手法复位:采用JKF—Ⅱ型脊柱牵引康复床,患者取俯卧位,找准病变部位,用牵引带固定,一般以不超过病人体重的20%为宜定好力量,缓缓加压,同时用双拇指或一侧肘部用力向下按压病变部位1—2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牵引15—20分钟,然后以轻手法放松治疗5分钟,病人休息30分钟后用硬板带固定腰部。每天进行以上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为一疗程,病人休息3日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本组患者的治疗一般不超过两个疗程。
3、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三、治疗效果
121例中,治愈84例,好转30例,未愈7例。
四、典型病例
赵某,男,46岁,工人。于1995年4月6日就诊,因外伤腰痛半月余,3天前突然加重并伴向左腿后侧放射,左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弯腰困难;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检查:L4—L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棘突旁压痛明显并向左腿后侧放射至小腿,屈颈试验,挺腹试验均阳性,直腿抬高40度。CT检查诊为L4—L5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上述方法治疗3次,病人腰腿痛大减,下肢麻木感消失,坚持治疗1个疗程,治愈,随访4年无复发。
五、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脊疼痛向大腿后是及小腿后侧放射为临床特征。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其常见病因为外伤,劳累,寒凉侵袭等。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肝肾失其濡养,筋脉僵直无力所致。按中医经络辨证理论,该病主要和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气血运行失调有关。故而在牵引前,通过点压两侧肾俞、命门、秩边、环跳、屈髎、承扶、委中、昆仑、阳陵泉等穴位能够疏通三经经乞,行气活血,配合施用推、拿、揉、按、滚、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加快,充分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点压手法要重,时间宜短;推拿腰、臀、下肢肌肉手法不宜过重,做到柔而时间充分;这样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快,肌肉完全放松,痛阈提高,然后通过机械牵引,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松解粘连,扩大了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再以双拇指或一侧肘部按压膨出的椎间盘,使之复位,从而达到病人痛苦较小,花费较少,治疗效果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