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舞蹈救活的生命

舞蹈救活的生命

作者:谢忠军
来自:《盲人月刊》
人气:3200
2007-09-03

 

      他们

      每一个人都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或为理想,或为希望,或为责任,或为情感,或为其他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因素和情结构成了人活着的意义,然而,当这些意义随着某次灾难和不幸丧失殆尽的时候,有的人也许就有了轻生的念头。

      他们当中有的人曾经也有这样的遭际,但一种东西救了他们,使他们从人生的低谷中爬出来,一年半载之间、三月五月之内,达到了生活的极高境界,他们抵达了美,抵达了愉悦,抵达了生活的真实——他们是北京残疾人活动中心组织的盲人舞蹈爱好者们,而拯救他们生命的,就是舞蹈。

      每一个盲人朋友都有失明的刻骨之痛。失明了,多彩的世界从此在眼前消失,漫长的黑暗降临,周围一片孤独和寂寞,整个人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吃饭穿衣,走路出入莫不

      靠人,从此陷入生活的被动,没有了目标和希望。这对那些要强的性格刚硬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摧毁性打击。然而,正像地震后的废墟,总有一线生命之光能够顽强地存活下来,等待着劫后重生。

      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给这些失明的人们带来了福音:免费提供场地,配备舞蹈老师和专门的工作人员,为盲人提供练习舞蹈的条件。这一工作已经做了多年(当然包括对其他种类残疾人的服务和对其他盲人的其它形式的服务),深受广大盲人的欢迎,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赞赏和欢迎,很多参加舞蹈练习的盲人说,舞蹈救了他们的命,是舞蹈唤起了他们新的活着的欲望,彻底改善了他们失明后的生活和心理。

      来练舞的董女士说,每次来中心练舞,就像一个孩子到了托儿所似的,无忧无虑,老师们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大家,大家相互交流,毫无障碍和隔膜;大家出来进去,都互相拉着,互相扶着、支撑着,心与心离得很近。

      和董女士一起的一个舞伴说,来到这里不仅只是练舞,还可以健身,听音乐,在舞蹈的节奏和音乐声中,身心总是愉悦的;另外,也减轻了家里人的负担,来这里跳舞,家人很放心,也很支持。

      张女士说,失明后,工作丢了,只有孤独和寂寞,是舞蹈救了她的命,让她找到了生活的方法。重新得到了活着的意义;每当学会一种舞曲时,在乐曲中轻盈顺畅、自由自在地迈开步伐时,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作为一个热呼呼的人的尊严。

      有一对盲人老夫妇刘大爷和魏大妈,大爷60岁,大妈已经63岁了,家住在香山,每次中心有活动,都大老远坐着公交来参加,风雨无阻。他们是这里跳舞的人中年纪最长的,目前只学会了“三步”和“四步”,至于别的什么“伦巴”、“探戈”等稍微复杂点儿的,他们还没有学会,只在乐曲响起时在椅子上打打节奏,非常投入的样子。他们拉着手,微微地移动着步子,跳着并不能算舞蹈的舞蹈,但是,刘大爷脸上洋溢着憨厚的、傻傻的笑,大妈却一本正经,还要不时纠正大爷的错误,可以看得出他们在用心跳舞,在享受这一切。

      这是一个经典的画面,盲人老夫妻、舞蹈、憨厚的笑、牵着的手、还有作为背景的那些年轻的更有活力的盲人,也许在记者、摄影家和艺术家眼中,这意味着深度,美的图式和生命的力量和尊严,但是对二老来说,这一切远没有那么复杂,却也没有那么简单和明朗,这一切是并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的真实生活,是一分一秒的鲜活的或许也多少充满矛盾的那种情感,这个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但是,无疑,二老和他们的舞友们来这里的最大感受就是快乐和人与人的沟通的畅快。

      他

      在他们舞蹈的队列中间,他在不停地穿梭。他在指导他们的舞姿。他就是盲人们的舞蹈教练郭老师。

      跳舞的盲人朋友们十分爱戴他们这位教练,众口称赞。

      郭老师告诉记者,盲人学跳舞蹈,也有优势,例如大家的乐感都很好,学习只能靠触摸和相互帮助,这样就决定了他们比较适合交谊舞。

      但是,盲人学舞,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他们没有方向感。针对这一问题,郭老师想出了好办法:他先摆好姿势,让盲人触摸他的造型,像临摹书法一样临摹他的舞姿,通常每个盲人都要临摹好多遍才能记住一个动作。郭老师从事了一辈子舞蹈事业,这种舞蹈教学方法还是头一回。

      第二个重要程序是郭老师要为每个人纠正动作。几乎每次都要蹲在地上用手去拔摆盲人的脚,从站姿到舞伴的配合,每个人的每个动作都是郭老师用手拨弄出来的。有的盲人舞者说,郭老师耐心教舞,不但“手把手”,还要“手把脚”,恨不得细致到“拔苗助长”的火候。

      郭老师还想出来一些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把注意事项编成口诀,例如,“三步”男士的舞步口诀是“左右左,右左右”,女士的是“右左右,左右左”。经过这些努力,大家学舞的兴趣增加,进步很快。

      记者看到,有几对舞者动作娴熟,移动流畅,姿势优美,已经看不出盲人跳舞的痕迹。

      郭老师告诉记者,前不久其中几对被邀请到第二届“舞燃情”杯北京国际标准舞全国邀请赛上,初露头角就舞惊四座。有一位评委根本不相信这是盲人在舞蹈,于是他走上前去用手在舞者眼前一晃,舞者的眼睛是直视的,面容依旧坦然,显然是盲人。那位评委用手一晃之间,眼泪出来了……

      郭老师说,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舞者在服饰方面整齐干净,心理素质较好,表情坦然自若,待人接物得体大方等等,所以盲人学习舞蹈,也是全方位提高自己。有的盲人几年学习下来,或风度翩翩,或雍容优雅,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比很多健全人还要生活得有品质。

      我们

      一开始采访时,大家一直围绕自己怎样失明,怎么痛苦,怎样来到这里跳舞,又怎样得到快乐,精神面貌怎样得到改善等话题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可是,后来一位盲人朋友周先生的一席话使记者眼前一亮。他说,失明是突然的,一时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失明而一蹶不振,甘于堕落,认为是上天不公,命运弄人,认为这个世界欠他的,因而从此放弃理想,放弃生活的热情,那么,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值得同情。周先生说,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比你比我更不幸更悲惨的人们,存在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和苦难,跟那些深重的灾难必起来,我们今天的挫折是多么微不足道,很多人面临着风驰而致的死亡,尚且在争取最后一线生机,那么乐观那么豁达,那些身处现代战争战火中的平民们、难民们,生命就像一盏大风中的灯,灭亡随时降临。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起码掌握着生的主动。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山西黑砖窑,那么多童工、智障工人和被人贩子拐卖的民工还在忍受着奴隶般的煎熬,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残联关怀,各界支持,纵情舞乐,是多么大的幸福啊,大家一定要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周先生的话说了很长,他说他从来不把自己当盲人看,他以前是国营单位的采购人员,后来做了管理,现在虽已退休,却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他说,有时候幸福来源于比较,来源于开阔的视野,盲人也需要关注社会关注他人。

      他说,有时候,我们心里想着别人的那一霎那,自己就轻易得到了幸福。

 

录入:伊然 添加:2007-09-03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