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现行盲文知识 /带调双拼与《汉语双拼盲文》

带调双拼与《汉语双拼盲文》

作者:
来自:
人气:5374
2007-10-23

 

      正式诞生于1953年的现行盲文,实事求是地说,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推行40多年来,它对广大盲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与社会生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几十年的运用实践表明,它还不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盲人文字,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使之逐步臻于完善。

      现行盲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声调不明引起的。不标调的现行盲文一个音节只占两方符号的位置,除此之外,还有只占一方符号的字。如zhi、chi、shi、ri、zi、ci、si等。现行盲文对声调处理,初始就有一条规定:“一般不标调,需要时才标调。”这样往往随使用者的主观随意性而定,即有的标调,有的不标调。哪些应该标调,哪些不应该标调,没有统一科学的界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声调使用的混乱。再从形式上看,盲字标调就要多增加一方符号,成为三方,这就是说要增加大约1/3的篇幅,而盲文又必须讲究经济的原则。因此,为节省篇幅,现行盲文只好尽量不标调,仅对那些读音可能会出问题的字标调。据粗略统计测算,盲文出版物标调的音节大约只占5%。客观公正地说,这种标调法,是主观人为的,带有相当大的主观随意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更是因人而异的;读者阅读理解这种标调的程度依然是因人而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熟练程度的读者往往理解各异;更有甚者,多数情况下要根据上下文猜测字音和词意。现行盲文存在的这一弊端,迫使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心的盲文研究者们,殚精竭虑地苦苦思索着、探求着、试验着改革现行盲文的优化方案。然而,盲文改革的道路同样艰难曲折,坷坎崎岖,令研究者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惰和松懈,他们执著地追求着。

      一、带调双拼盲文的产生

      1973年秋天,黄乃先生经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介绍,结识了原一机部高级工程师、业余从事文字改革研究的扶良文先生。他们研究了1958年产生的《汉语拼音盲字方案》,总结了它可参考、借鉴的经验,从中分析了它失败的原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防止避免了重蹈盲文研究的历史覆辙。这两位专家认为:怎样把汉语固有的民族特征和国际公认的盲字符号普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汉语盲文能够最大限度地同普遍文字自由转换,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盲文研究者们追求的共同理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黄乃、扶良文提出了在双拼条件下,在两方盲符之内实现全面标调的设计思想。

      当时,黎锦熙先生正在实验用大小字母的不同组合表示四声的双拼方案,以及用盲符的点位表示元音和辅音的日语点字“五十音图”。黎先生的实验,让黄乃、扶良文茅塞顿开,他们经过一番切磋琢磨后,决定采用以点位来表示汉语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方法,以此实现在两方盲符之内全部标调。

      黄乃、扶良文经过几十次反复尝试和探索,于1975年5月1日拿出了一个两方盲符内全标调的双拼盲字方案。这个方案一问世,它便得到部分盲人教师和一些社会盲人的支持。1977年,这套盲字定名为“带调双拼盲字”。之后,在原教育部副部长李琦的支持下,印发了这个经过改革的盲字方案,并同时在部分盲童学校进行教学实验。

      《带调双拼盲文方案》继承了现行盲文分词连写的优点,所不同的是,它全盘改变了现行盲文的拼写体系,在两方盲符之内实现了全标调,从而进一步解决了现行盲文有的标调、有的不标调所带来的要依靠上下文猜测读音和理解词意的弊病。

      带调双拼的设计思想和特点主要是:

      ⒈放弃了字母尽量国际化的原则,取得了按照汉语特征安排字母表和以点表示语音内部结构的自由。

      ⒉根据汉语拼音声、韵双拼位置固定的特点,突破了“一符一母”的传统设计思想,允许部分声韵同形,从而解决了汉语语音多样与盲符数量有限的矛盾。

      ⒊根据等韵学中“分等于声”的原理,采取声介合一、韵调合一的原则,符合拼音顺序,将调号与字形融为一体有利于摸读和词形固定化。

      ⒋用点位变化来反映语音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字母符形的构成有了系统性、规律性,便于记忆,也有助于语音教学。

      ⒌大体上做到按照字母和声调使用频率的高低,安排盲符占用点数的多寡,频率高的安排少点盲符,频率低的安排多点盲符,以求得在总体上减少点数,可以避免过多出现点过密或过稀的词形,使盲点的分布在宏观上相对均匀,以利于摸读。

      ⒍提出了简写和极常用词的缩写,大大节约了篇幅。它还具有编制常用词缩写系统的丰富潜力。

      ⒎采用了哑音定字法,可以指明某一个音节是什么词中的哪一个字,可以解释疑难词,借以区分同音同调词,帮助理解文意,使盲人有可能学习古典文献。

      《带调双拼盲字方案》在印发盲人和盲校试学试用的同时,黄乃、扶良文又提出了衡量盲字方案优化的四条标准,即“词形清晰、音义准确、少方少点、好学好用”。在此期间,原方案又吸收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作了补充、修改。1986年,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改善的方案,提交专家会议研讨后,易名为《汉语盲文七五方案》。这个方案已经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创造了,它融入了群众的实践和众人的智慧,可以说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语盲文七五方案》出台后,原教育部再一次在四平、太原、长沙、北京、南昌、昆明、开封等7所盲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带调双拼盲字优于现行盲文。其突出特点是:

      ⒈在两方盲符内实现全面标调,明显比现行盲文科学、精密、经济。

      ⒉有利于方言区的盲人学习普通话。因为带调双拼反映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全貌,使方言区的盲童能够同明眼儿童一样,伴随着文化知识的逐步积累和提高,完全可能学习和掌握声韵调都标准的普通话。

      ⒊摸读准确率大为提高。由于声调准确,虽不知其意,也可大胆读出,有助于理解文意,不标调则阅读不连贯。

      ⒋有利于阅读和抄写带有文言成分的文献,如中医理论、按摩教材和古典文学书籍等。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带调双拼盲字也同样要经历初创、发展、改良、完善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虽然实践检验它比现行盲文优点要多,但客观地说,它还不是最理想的新盲文优化方案,它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完美的统一,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然而,它的面世,毕竟标志着盲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带调双拼盲文在争论中走向成熟

      带调双拼盲文一产生,立即引起盲文改革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带调双拼盲文方案的形成,顷刻间产生了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争论的焦点,不止是盲文要不要改革,而且更突出的是围绕带调双拼盲文的优化问题展开了空前的学术讨论。这场争鸣犹如催化剂,强有力地推动着带调双拼盲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直至走向成熟。

      持续了10多年的这场学术争鸣,大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以三里河会议、张家口会议、香山会议、大兴会议为其标志。

      三里河会议

      1986年3月,第一次汉语盲文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三里河召开,人们习惯称之为三里河会议。

      与会代表围绕黄乃、扶良文提出的《带调双拼盲字方案》进行了学术研讨。大家一致肯定了该方案完全符合“词形清晰、音意准确、少方少点、好学好用”的四条设计标准,是一个比较好的汉语盲文改革方案。经过热烈而认真的研讨后,会议决定将《带调双拼盲字方案》正式改名为《汉语盲文七五方案》,并重新调整了部分声、韵母的点位。

      但由于这个方案的韵母是排在第二方的1、2、4、5点位上,调号是排在3、6点位上,这样的设计安排,零韵符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后单行符号,即排在4、5、6点位上的符形。这次会议虽然改换了零韵符的符形,但仍未避免使用后单行符号,由它构成的词不便于摸读,而且成对的异位同形字容易产生混淆的状况依然存在。对此,与会的北京代表提出取消后单行符号,韵方采用5、6点标调的意见。经过一番讨论后,由于没有找到能够解决轻声降位的方法,这一意见未被采纳。但是,带调双拼盲文存在的后单行符号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此后,一大批热心盲文改革的研究者,有的呼吁取消后单行符号,有的提出建议性的意见,有的和盘托出自己的盲文改革思路,形成了众人参与盲文改革的热烈局面。归纳这些同志的意见,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建议维持原方案声韵母和3、6点标调,将零韵符做出特殊规定,并用一个符形表示四声和轻声;第二类建议改用5、6点标调,同时采用第一点做零韵符。这两类建议都不十分理想,它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方案存在的问题。前者不仅将零韵符规则更加复杂化,而且仍然保留同时还会增加两个符形所构成的不便摸读的异位同形字;后者虽然可以取消后单行符号,但同样会造成新的斜线性词形和难以定位的词形。

      1987年,江苏的一位盲文改革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5、6调式的方案,其特点是将带有第三点的韵母可以按轻声降位后,第三点移到第六点的位置上。这一方法,人们习惯称为“轻声降位拐弯。”它只是一条规则,易于记忆和掌握,同时,使带调双拼盲文取消后单行符号成为可能。至此,盲文改革方案的设计有了新的转机,围绕声方不变,韵方按5、6点调式安排的研讨工作异常活跃,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形成了“七五”修正草案的基础。

      张家口会议

      1989年9月,第二次盲文改革研讨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行,简称张家口会议。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七五修正草案》进行是否对韵母调整的研讨。会议确定:韵方采用5、6点标调,这样便可以避免带调双拼盲文出现后单行符号,从而消除了一大批由后单行零韵符构成的不利于摸读的字词;确定了以3、4点作ei,由于它和高、低层声母具有拼合与不拼合的规律,因此自然而然地避开了它与高、低层声母构成异位同形字的可能;选定用2、4点做零韵符,它是最少点数的跨行符形,由于有第二点,它对声符的参照能力较强,可以凭借其区分声符的高、低位。最终,会议通过了5、6点作为调号的《七五修正草案》。但有少数与会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5、6调式不符合摸读习惯,同时对解决异位同形词也无济于事。

      为引导学术研讨向深层次发展,广泛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会议确定由在京的黄乃、商荣杰、叶耀增、黄安组成4人临时联络组,负责对该方案的日常学术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

      这次会议后,许多盲文改革研究者针对修正方案从各种不同角度纷纷提出修改意见。总而言之,其要害是减少缺陷词形,进一步优化方案。

      其间,研究者们采用书信的方式,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气氛异常活跃。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不同角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的坦率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针锋相对提出具体修改建议,有的干脆另起炉灶和盘端出自己设计的整个方案。

      要彻底根绝缺陷词形,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命题。许多盲文改革研究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应统一划分缺陷词形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提出对缺陷词形要分轻重,循序渐进改良,不能操之过急。这被一些老专家首肯,并引起广泛的重视。

      经过深入研究探讨以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逐步形成了提交下次研讨会论证的调整建议案。这个建议案的特点是:增强了上层符号的使用频率,降低了下排点位的使用频率;部分声母增加了第二点,增强了它的参照能力,减少了部分缺陷词形;还从整体上减少了点数。

      香山会议

      香山会议即1991年7月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全国第三次汉语盲文改革学术研讨会。有50名专家、学者和热心盲文改革的研究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听取了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盲文》的学术报告和工作报告,认真热烈地研讨了《汉语盲文七五方案修正建议案》。一致确认了“把盲字符号的有限性与汉语语音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声介合一、韵调合一”的设计思想。

      在学术研讨中,研究者们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打破框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辩论气氛十分热烈。辩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回归3、6调式。

      专家们从摸读心理分析研究了两种调式,认为3、6调式优于5、6调式。3、6调式的方案,轻声韵母一律降位,好记好用,摸读无心理阻碍,容易掌握。而5、6调式的轻声“降位拐弯”,虽不难理解,但变了形的韵母摸读时难度较大,较为难用。

      在辩论十分热烈的时候,吉林代表根据用3、4点作ei,并把它纳入3、6调式的韵母中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对韵母安排的具体意见,立刻被多数代表接受。其原因是,ei这个韵符和上、下层的声母有拼合与不拼合的固有关系,恰好避免了产生异位同形字。这一建议是盲文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突破,它弥补了整体方案的缺陷,既可消除后单行结构,又顺理成章地把5、6调式转回到3、6调式。

      大会推举方案设计小组对上述建议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基本韵母安排方案,当即获得一致赞同。

      这次会议取得了6项成果:

      ⒈确认了建议案中声母表的k—h系列对换,保持了原声母表的内部规律性。

      ⒉重新确认了以3、6点作为调号的韵方标调形式。

      ⒊对韵母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规定了字母ei的5个声调的特殊符形。

      ⒋规定了整体认读音阶条例。

      ⒌适当调整了部分标点符号的点位。

      ⒍将《汉语盲文七五方案》更名为《汉语双拼盲文方案》。

      会议认为,经过调整的新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词形,更便于摸读,实现了把国际公认的盲字符号的普遍形式及其节约的要求,同汉语的民族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汉语盲文能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者们不断探索,不断辩论,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取得的。

      会议决定在原联络组的基础上,增加滕伟民、李伟洪负责联络并听取各地热心盲文改革的研究者对“香山议案”的修改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并为第四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做准备。

      大兴会议

      1992年6月9日至13日,全国第四次汉语盲文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大兴县召开。这是一次专家云集,人才荟萃,具有高水平,带有权威性的学术会议。国家教委、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专家以及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盲文改革研究者共4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审议由联络组提交的《汉语双拼盲文修订方案》。在研讨中,针对修订方案,有的同志又提出了别的调式的词形优化方案,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汉语双拼盲文修订方案》。

      会议认为,联络组在香山会议后的一年里,为修订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词形。最终,针对修订案,在科学、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会议形成了共识:

      ⒈黄乃、扶良文提出的声介合一,韵调合一两方盲符组成一个汉语音节的设计思想是科学、合理的,它有效地解决了6点盲符的有限性和汉语语音的丰富性这一对矛盾。

      ⒉十几年来,先后制定、实验、筛选百余个盲符信息点位排列方式,原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又在集中广大盲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4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对其中的部分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逐步优化,制定出了一个相对符合多数人愿望的合理方案。

      ⒊经过多年筛选实验证明,缺陷词形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词形清晰、好学好用也只是相对的。衡量一个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应该对其准确性、实用性、摸读心理等作综合考察,没有绝对的尽善尽美。

      ⒋确定了盲符信息点位排列方式。盲字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如何按不同专业编制常用词缩写体系,如何结合汉语语言文字使盲文具备一定的表意功能,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会议依照多数代表的意见,确认了联络组提交讨论的修正案,并决定将此方案作为正式方案,提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准推广试行。

      中国盲文的改革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有力地促进了盲文改革的全面工作,基本结束了征集方案和广泛学术性研讨的两大阶段。多年工作实践证明,盲文的改革是必要的,改革方案的提出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汉语双拼盲文修订方案》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是中国盲文全面反映汉字音、义的较好的改革方案。

 

录入:伊然 添加:2007-10-23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