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现行盲文知识 /汉语盲文的产生与发展

汉语盲文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
来自:
人气:117363
2007-10-23

 

      汉语盲文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汉语盲文产生于何时?最早的研制者是谁?迄今仍无定论。但从可靠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出现的盲文点字是“舶来品”。1874年,英国传教士穆威廉 (William Hill Murray) 在北京办起了“启明瞽目院”( Hill  Murray  Instute  for  the Blind),即现在的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前身。它是中国的第一所盲人学校。

      穆威廉为向盲人传教,从国外运来了用英文字母印制的《圣经》和英文盲字《圣经》。此后,一位中国盲人教师(一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说是一位姓沈的盲人教员)同外国传教士合作,以英文盲字符号为范例,并按照《康熙字典》的音序编排出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汉语盲字,全部音节408个。这即是中国最早的汉语盲文,叫做“康熙盲字”,又称“北京盲字”,或简称“408”。

      1897年,一位国籍不详的女传教士岳艾美(音译),在福州开办了一所盲人学校。为方便教学,她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研制出一套专门拼写福州话的盲文,叫做“福州盲字”。这是一套方言盲文,共有30多个字母,每个音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符组成。1911年前后,岳艾美又对它进行了改造,字母增至53个,还增加了7个声调符号。约在1920年时,她又提出了一些符号简写方法,简写词前后用空方加以表示,这可以说是汉语盲文要分词连写的最初雏形。

      1900年,英国的女传教士葛尔南(Miss  Ganland),她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编排出了一套拼写南京话的盲文,并给它取了一个漂亮而吉祥的名字,叫“心目克明”,意即心灵和眼睛都能看见。这套盲字共有54个字母,其中声母18个,韵母36个。多数声、韵调各占一方,共三方,韵母独立成音节时占两方。1911年成立的上海盲校,当时即用这种盲文。该校还以此印制小学课本等书籍,由此客观上推动了各地盲校普遍使用这种盲文。20年代末,上海盲人教师王湘源博士曾以“心目克明”为基础,参照“康熙盲字”的标调方法,拟订出一套“心目克明两方字”。这种两方字在两方音符内既标出南京话的5个声调,又保持着声母与韵母符形上的联系。一度在上海盲人中广为流传,很受欢迎。这应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声韵调双拼的汉语盲文。

      除上述几种汉语盲文外,这一时期出现了粤语盲文、客家话、五方元音等地方方言盲文。这些汉语方言盲文都有自身的缺陷和较大的局限性,盲人拼写又十分混乱,不便流传和推广。总而言之,1949年以前,中国盲人没有统一使用的、规范的盲人文字。

      1949年以后,盲人文字的整理、研究也提到了一定的议事日程。1952年,教育部盲哑教育处黄乃等人,在过去以南京话为拼音标准的“心目克明”盲字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实行分词连写的《新盲字方案》。这套方案共有52个字母,每个音节一般由声、韵两个点符构成,采用分词连写方法。遇到同音字(词)和生僻字(词)时,可加声调符号以示区别。1953年底,《新盲字方案》得到了国家的批准。至此,中国大陆的盲人有了自己统一的文字。《新盲字方案》的推行,为中国盲人教育以及盲人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盲文已历经40多年,迄今不衰,被人们称作“现行盲文”。

      谈汉语盲文的发展,不能不提及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盲文的情况。若干年来,香港和澳门地区一直还沿用过去的粤语盲字。目前,香港地区正积极推广普通话,香港地区的盲人也正积极准备学习和使用大陆的“现行盲文”。台湾省至今仍使用经过略加修订的“心目克明”盲字,称作“国语点字”。

 

录入:伊然 添加:2007-10-23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