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如何帮助视障人 /第二章 视觉、视力与视障

第二章 视觉、视力与视障

作者:
来自:
人气:118965
2008-07-19

 

第一节  视觉


      一、视觉的概念与形成

      英语单词的vision或visual兼有视力与视觉的意思。我国一般也把视力与视觉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区别或混用。根据《辞海》,视力指“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视觉则指“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视觉是整个视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视觉对物体空间属性,如大小、远近等的区分,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视觉与视力的区分在于:视觉是视感觉和视知觉的总和,是包含了心理加工过程的视功能。视觉可以包括视力,而视力则不能涵盖视觉。

      眼睛是主要的视觉器官。人通过眼睛了解外部世界,而眼睛所以能看到东西是由眼的特殊结构决定的。人的眼睛由眼球和眼的辅助装置组成。

      我们知道,当光线进入眼睛时,首先经过的是角膜,在这里经过屈光作用后,使光线得以聚合。光线通过角膜后,再穿过房水进入瞳孔。瞳孔根据光线的强弱与景物的远近而调节大小。之后,再经过晶状体的屈光作用,而进入玻璃体,最后落在视网膜的黄斑部。视网膜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光线的刺激在此处形成神经冲动,经由视觉神经纤维传送于大脑的视觉中枢,以产生视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损伤,都将直接影响视觉,产生视觉障碍。视觉在人类的生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视觉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信息的渠道之一,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1。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人自出生以来,即靠视觉来获取知识,观察其四周的环境。与其他动物一样,视力是维持生存的条件。人类用眼的机会最多,有研究表明,个体学习的信息有80%来自于视觉。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视觉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其他知觉。“视觉是个体感知信息的主要条件”的观点,普遍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肯定。

      视觉在统整其他感知觉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明眼人通过视觉获得的表象的量是最多的,而且可以将零碎的东西统整。

      2。视觉是分辨形状的重要器官

      物体的几种属性中是以“形”为主,而辨别形状靠的便是视觉。每一个物体都可以有形、声、色、味等属性。在认识一个物体时,形的属性比其他属性重要,如辨别男、女、老、少,辨别各类动物。视觉正常的人通过空气透视、线条透视、运动视差、晶状体调节、视轴复合等形成形状知觉。但视觉障碍者便要依靠其他知觉来分辨物体,必须多费时间和精力。另外,还有许多物体的形状只有通过视觉才能感知,无法将形状的信息转换为可以摸得着、闻得到、听得见的信息,这些物体对视障人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要辨认它们是极为困难的。比如:对天空、云、星星、月亮等的辨认便是典型的例子。

      3。视觉缺陷影响其他知觉

      视觉的缺陷会影响对其他知觉所获取的知识的组织、消化。比如,走进公园,我们看到花开并闻到香味,很容易就知道是哪一种花的香味。而盲人又摸、又闻,再听别人解说才能弄清楚是花香,而不是树香或其他物品的香味。

      4。视觉的其他作用

      视觉在个体发展过程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视觉能协助个体认识物体的客观存在性。视觉可以扩大个体的活动范围。视觉在刺激个体探索环境的动机方面有巨大作用。视觉可以协助个体模仿、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会抬头后,视觉的范围随之扩大,视觉刺激在相应增多的同时激发儿童产生探索环境的动机,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二节  视力


      一、视力的定义

      视力即视敏度或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视网膜的敏锐程度,尤其是指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分辨两个光点的敏锐程度。视力包括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

      1.中心视力

      中心视力是指视网膜中央凹的视力,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近视力主要指阅读视力。平时所说某人的视力为01,如果未注明是近视力,则通常是指远视力值为01。视觉障碍的分类,也是以远视力值大小为依据的。

      2.周边视力

      周边视力是指中央凹周围的视力,因而也称为边缘视力。周边视力的检查,有时也称为视野的检查。视野的检查就是来测定其周边视力的。

      二、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视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像位置

      由于中央凹有十分丰富的视锥细胞,因而中央凹视敏度大,物体成像于此则看的清楚,不需要缩短物距或放大物体。而中央凹周边的视敏度小,要看清楚则需放大物体或将物体挪近。

      2.照明度

      眼睛只有在充足的照明度下才能很好地看清物体,因而对有些低视力的孩子就需要配照明灯。

      3.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

      良好的对比度有利于眼睛的视物,因而在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使用对比度强的工具,如使用白纸和黑笔,黑板和白粉笔等。

      4.眼的适应状态

      应该注意视障儿童眼的明、暗适应水平,注意教室光线与走廊光线的对比不宜太大。对于需要暗光的患白化病的学生,应安排在光线弱的地方,以免其受强光刺激。

      三、个体视力的发展情况

      人类眼的生成约在怀孕2~3周左右,是最早生成的器官之一。胚胎在第2~3周时,长26mm左右,在神经外胚叶衍生的神经管头端扩大的前脑泡头褶的两侧即产生了视窝。第6周时胚长17mm,胚裂闭合完成,眼的各部组织已具雏形。从下面的两个表中我们不难对儿童的视力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美国对儿童视力发展的观察表

      时间视力发展情况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能调节,能力差。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和黄色、橙色及红色。3~4个月眼睛运动更为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及物体,视野发育亦趋完善。5~6个月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能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转动。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9~10 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的游戏。11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可以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进行行为表演。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能力增强。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可以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6岁~7岁会临摹抽象图画,能写字和阅读儿童读物。

      我国对婴幼儿视功能发育的观察表

      时间视力发展情况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即有视力——光觉;

      对强光有闭睑反应,瞳孔遇光先缩小,过2~3秒后又散大;

      头和眼睛朝窗户方向转,呈不协调而无目的地转动。半个月以手电灯光,从约半米处逐渐移近,可以引起少量辐辏反应;从此时开始,有保护性瞬目反射。1个半

      月能注视较大物体,可在相当大的领域内发现同向性固视反射及再固视反射,一般能维持数秒钟。2个月眼可追随人或手,很容易引起辅辏反应,瞬目反射开始出现。3个月眼可追随移动着的铅笔,头亦随之转动,此为有意识的注视。4个月能看自己的手,有时用手接触物体。6个月在哺乳时,小儿双眼盯住母亲的脸,并跟随转动,双眼注视辐辏的持续时间延长,眼外肌有了持续的协同作用,不再发生斜视现象。8个月婴儿伸手去抓他想要的东西——奶瓶、玩具或他的母亲。可稳定的固视。暗示视力能达01。1岁小儿会拣出细的棉线。2岁对天上的飞机、飞鸟,对电视都有较强的兴趣。走路时能躲开障碍物。

      四、视力异常对个体的影响

      视觉丧失后,视觉特有的优越性(如感知范围广大、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而全面、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印象深刻)也就丧失了。一部分原来由视觉感知的事物可以由别的感知觉(如听、触、味、嗅觉等)来补偿。但是,视觉负责感知的80%以上的信息主流并不是可以完全由其他感觉器官来代偿的。如盲童不能直接感知到物体的颜色、亮度(包括区分物体受光面、背光面和物体的影子)和物体的透视感觉,这三个物体特征是盲童保存的感觉器官所不能代偿的。因此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大量的案例追踪调查研究表明,盲童的认知发展的确比明眼儿童要缓慢得多。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推断出:若不对视障儿童施以特别补偿措施,与明眼儿童相比,他们在每个阶段约慢1~2岁。

      个体思维水平是个体认知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概念发展不完善必然会误导判断和推理,由此影响思维水平,波及认知发展水平。视障儿童在概念水平上与明眼儿童存在差异:在抽象概念能力上,先天性视障儿童差于后天性视障儿童,后天性视障儿童又差于明眼儿童。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于1986年先后对天津、开封、郑州、太原4所盲校的265名住校盲生,进行了身心发育等情况的调查,并与1979年我国城市学生身体发育的有关调查进行了比较发现,盲生的身高、体重、坐高、大腿围、肩宽、骨盆宽等项的发育等级都低于明眼学生。调查结果说明,视障儿童早期身体运动发展延迟和入学后运动量不足,影响了他们的体格发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于1984年~1985年对北京、上海、天津的299名学生(7~19岁男生 、7~17岁女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视障学生身体发育的速度比明眼学生的速度缓慢,身体素质比明眼学生差一些,体态不及明眼学生匀称。由此可以推断出运动对视障学生至关重要。

      不过在看待视障对个体的影响时也要学会辩证地去分析,即视障儿童不断利用其他感知器官的同时,也相应地促进了其他感知能力的发展,因而视障儿童能更好地利用听、触觉感知信息。


第三节  视障


      一、视障的定义与分类

      1.视障的定义

      视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视觉器官或大脑视中枢的构造或功能发生部分或完全病变,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视功能难以像明眼人一样在从事工作、学习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应用自如,甚至丧失。

      我国1987年4月1日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规定,优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不包括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为视障。

      美国的法律规定:优眼最佳矫正视力在01以下或其中心视野在20°以下者,称为盲;优眼最佳矫正视力在01与028之间,称为低视力。

      日本文部省将视障分为全盲、半盲和低视力三类。

      法国规定:优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4为视障,低于01为盲。

      德国规定:优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25为视障,低于004为盲。

      2.视障的分类

      视障一般分盲和低视力两类。1987年我国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视障的分类标准。

      我国视障的分级标准

      类别级别好眼最佳矫正视力a盲一级盲0.02>a≥光感二级盲0.05>a≥0.02低视力一级低视力0.1>a≥0.05二级低视力0.3>a≥0.1

      由于一个人的视力和视障程度不是绝对地会造成学习方面的障碍,因此,有人提出了教育性的分类,即盲、低视力和有限视力共三类。

      盲是指无法利用或相当困难利用视觉来接受教育。这样的人主要应用听觉、触觉和嗅觉来学习。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盲文和有声读物是必然的学习手段。

      低视力是指矫正视力仍有缺陷,但视功能可以提高的人。他们可利用剩余视力和使用其他特殊手段如助视器、放大镜等,又或是改编教材,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

      有限视力是指视力应用低于正常水平或非常态使用视力,不像明眼人那样来使用视力的人。

      二、视障原因分析

      从宏观角度探索导致儿童视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两大类。

      1.先天性原因

      导致先天性视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无眼球、小眼球、角膜浑浊、虹膜缺损、视神经缺损、黄斑缺损、白内障、青光眼、家族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目前,在我国学龄视障儿童中,先天性(包括先天性遗传)视障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占有较大比例。

      有调查表明,我国盲校学生视障原因中,先天原因致盲占60%以上,先天因素已成为我国青少年致盲或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情况。先天致盲原因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遗传。家族遗传是指父系或母系中有一方或双方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致盲因素,遗传给后代。在一些发达国家,遗传性眼病已成为主要的致盲原因。

      (2)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结婚。从遗传学角度讲,近亲结婚容易造成隐性遗传的发生。根据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近亲结婚所生的子女,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血缘婚姻高150倍。

      (3)胎儿期的影响。孕期原因是指母亲在妊娠期药物中毒、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及临产时因难产而使胎儿缺氧等各种因素,致使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形成视中枢或眼球发育不良或其他眼疾。例如,如果母亲甲状腺机能低,可导致胎儿小眼球、眼球震颤等眼疾;母亲怀孕早期受风疹感染,则可使胎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小眼球等眼疾。

      (4)未知的其他因素。在先天因素中,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许多先天视障是因某些疾病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先天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

      2.后天原因

      (1)视觉器官的疾病。视觉器官的疾病大致包括眼球的屈光不正、眼球震颤、角膜炎、结膜炎、巩膜病变、晶体病变、玻璃体病变、青光眼、沙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疾。除此之外,颅脑外伤、震荡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脑肿瘤等也可导致视障。

      (2)全身性疾病。眼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很多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在眼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症状。这些全身性疾病主要包括某些传染性疾病和一般性疾病两类。传染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脑炎、肺炎、伤寒、结核病、白喉和猩红热等;一般性疾病则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炎、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患以上这些疾病的患者均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尽管由以上这些疾病造成的视觉残疾的比例不高,但我们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此类原因而导致的视觉残疾的发生。

      (3)心因性因素。人们的情绪及心理问题也是导致视觉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短期的情绪困扰往往在视觉功能上立刻显出异常症状,长期的情绪压力对于视觉功能会显出更长远的影响。病态的情绪反应,甚至会造成完全失明。

      (4)眼外伤。外伤造成视障的情况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严重的眼外伤和轻伤而严重继发性感染造成的视力损害两大类。各种眼外伤包括炸药和雷管等爆炸物使眼球致伤、机械外伤、化学药物致伤、各种离子辐射、微波眼外伤及职业中毒等。

      三、视障的出现率

      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卫生条件、医疗设施差距很大,因而视障的出现率也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视障的出现率,因地区不同而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城市的出现率低于农村的出现率;经济状况好、卫生条件佳的地区低于经济状况差、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我国2006年的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视力残疾人有1233万,占总人数的0.942%,其中0~5岁学前视力残疾儿童7.45万,6~14岁学龄视力残疾儿童13万。

 

录入:伊然 添加:2008-07-1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