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黑夜里一颗闪亮的星——记甘肃省盲人协会副主席张淑萍

黑夜里一颗闪亮的星——记甘肃省盲人协会副主席张淑萍

作者:朱红霞
来自:定西日报社
人气:3271
2008-08-09

 

      见到张叔萍,是在她的盲人按摩诊所里。当时她正在专注地给病人按摩。在我的眼中,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袭洁净的白大褂,白皙的面庞、高高扎起的马尾巴、轻柔而甜美的话语、满脸明媚的笑容,她是那么阳光,那么自信,那么干练,如果不是看到盲人按摩诊所的招牌,我怎么也看不出她竟然是一个盲人!

      走进盲校,重拾失落的世界

      人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至少可以选择坚强。

      命运对张淑萍是残酷的,只给了她短暂而美好的六载光明。那六年,是张淑萍人生的七彩童话。那时的她,在定西县西寨乡一个小山村里快乐地成长。她曾经和小伙伴一起捉蝴蝶、采野花,看杏花染红村庄和山坡,看燕子在檐下呢喃,在家乡的田野上,撒满了她天真无邪笑声。六岁时,她成了一个小学生。美丽的校园、神奇的书本,在她面前打开了一个陌生而多彩的世界。就在她像一只雏燕在向着理想的云天展翅翱翔时,命运却折断了她飞翔的翅膀。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使她失去了光明。于是,黑色成为她生命中惟一的颜色!

      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是难以承受的。她曾经撕心裂肺地哭喊:我要看,要看小山田野,要看星星月亮,要看书,要看外面的世界,我不要永远永远呆在夜晚,我要奔跑,我要游戏,我要上学……

      这喊声,撕碎了家人的心。父亲带着她寻医问药,走上了求医路。定西、兰州、北京,六年中,他们东奔西走,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煎熬,却终不能让她重见光明。

      六年求医路,除了使她本就拮据的家更加贫困外,惟一的结果就是她将终生生活在黑暗里。她曾经绝望、迷茫,在那段黑色的日子里,是亲人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让她深陷黑暗的幼小心灵感到人世的温暖,牵引她走出了痛苦。

      张淑萍说,经历过那段磨难后,我懂得了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眼睛的失明,而是心灵的黑暗。

      为了让女儿重新找回失落的世界,父母从家中每月仅有的40元收入中拿出15元,送她走进了甘肃省盲哑学校的大门。从此,世界重新在她面前精彩起来。

      在盲校,张淑萍牢记父母的嘱托,刻苦学习,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爸爸妈妈心目中那个最优秀的女儿!

      张淑萍说:“上了盲校,能够重新读书,我欣喜若狂。那一本本厚重的盲文书,成了我的宝贝。当指间抚过那密密麻麻的盲文点时,那份欣喜是用言语难以表达的。但校阅览室的图书是那么少,没多久,那些书就被我翻了个遍。”

      张淑萍说,失明也许是我人生最大的不幸,但在我的生活中,始终充满着爱的阳光。

      那时12岁的张淑萍远离了家乡,走出了父母慈爱的港湾,开始独自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阴晴。她说,在学校陌生的环境里,班主任木维兰给了她母亲般的关爱。

      木老师常对她说:“孩子,不管以后你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你都要坚强的面对,因为在你的身后,有着那么多像我一样爱你的人,他们都希望看到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成为一个有用之材。”张淑萍默默地记住了木老师的话。每逢节假日,木老师经常带张淑萍回家过节或做好了饭菜给她送来,并经常鼓励她自立自强。

      张淑萍深情地说:“在盲校,是木老师给了我母亲般的关爱和家的温暖,是木老师的鼓励给了我上进的力量。”关爱和呵护,给了张淑萍振奋的勇气。她像一株向日葵,向着阳光的方向顽强而茁壮地成长。

      随着时光一天天的流逝,张淑萍也在不断收获着荣誉的花朵,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证明了她努力的结果。“三好学生”、“红花少年”、“优秀少先队员”、全国盲童作文竞赛二等奖获得者,这一张张荣誉证书以及印有她习作的报纸与杂志,都见证着张淑萍曾经流过的汗水。学习之余,张淑萍还发起创办了校报《同学之友》,她不仅认真编排每一期报纸,还策划举办了有奖知识竞赛,一度使报纸深受同学们喜爱。就这样,她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多次被邀请去一些小学做报告,讲述如何做一名好学生的故事。

      敬业奉献,甘洒汗水为盲人

      盲校毕业后,张淑萍在兰州市育智职业中学学习按摩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定西县中医院从事按摩工作。这是张淑萍人生中的另一个驿站。在这里,人们对她给予了更多的爱护,领导与同事们真诚的关心与帮助,使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她认真地治疗每一位患者,并因为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减轻了病痛或恢复了健康而快乐。

      按常理,张淑萍似乎就应该这样快乐而平静地生活下去。但出人意料的是张淑萍竟然在1997年向单位提出停薪留职申请,只身来到广州闯天下。张淑萍说,她要去创业,然后回来帮助更多像她自己这样的盲人朋友。从那以后,在广东的近三年时间里,她曾一个人从广州到东莞,从东莞到深圳,从深圳到珠海。她的脚印里有辛酸和寂寞,有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这段经历,让张淑萍明白,这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才会不断的超越自己。在张淑萍的生命历程中,《盲人月刊》和电脑是她精神的向导和另一双眼睛。在近20年里,是《盲人月刊》教会了她“汉语双拼盲文”,领她走进了“电脑世界”。她从《失明者格言》栏目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她从“盲协工作”专栏中了解盲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她说:“我市有许多参加过省市举办的盲人按摩培训班的学员,因为没地方实习而只好呆在家里,我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实习和培训的平台。”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她于2006年再次停薪留职,开办了定西市第一家盲人按摩诊所及定西市盲人按摩培训指导中心。

      “两年来,我已治疗病人达1万多人,有效率达95%。此外,有3人在诊所就业,5人在这里接受了按摩专业培训。”张淑萍笑着说:“目前,我最大的愿望是今后能开办一个比较大的盲人按摩院,让更多的盲人能得到培训和就业。”张淑萍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省市残联的重视,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2年被省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2005年被安定区残联评为先进残疾人工作者,2007年荣获定西市10大杰出残疾人,并当选为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且连续两届当选为市县盲协主席。荣誉也意味着责任。张淑萍说:“为这一份份的信任,为使我们这个不幸的群体充满欢乐与笑声,我必须努力,用自己全部的爱与热情托起生命的太阳。”张淑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盲人,引导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那是2007年暑假,有个叫金力军的失明的男孩子和他父亲找到了张淑萍,想跟她学习盲文。金力军今年20岁,在他15岁那年,就在中考的前两个月,成绩优异的他,却因误诊而导致失明。当他父亲介绍完艰辛的求医过程后,说:“有什么办法呢,只有让他学点技术。”因此,在暑假前,他带儿子报考了兰州市盲人按摩中专,但由于金力军不懂盲文,所以学习很是问题。他说:张老师,我这人最怕求人,但为了儿子,今天我来求你教教他。张淑萍完全理解一个盲人家长的心,她爽快地答应了,并告诉父子俩,她会尽全力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教金力军学会盲文。

      金力军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既充满了向往,又缺少信心甚至对未来充满恐惧。因此张淑萍一边教他学习盲文,一边专门抽出时间和他聊天,给他讲自己失明后曾经的痛苦和茫然,以及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她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经历。在张淑萍的细心教导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金力军熟练掌握了盲文的读写基本功,并顺利地进入了兰州市盲人按摩中专学习。如今金力军在学校学习很努力,性格开朗,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在写给张淑萍的信中说:“张老师,你是我人生的导师,是我精神世界里一盏明亮的灯。有你在,我的世界就不再黑暗。”

      张淑萍,从一位普通盲人成长为一名为盲人事业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基层领导干部。她在生活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爱玩电脑,写文章,在网上炒股。她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带领身边的盲人朋友走向幸福的人。张淑萍好像黑夜里的一颗闪亮的星,一颗为盲人指路的最明亮的星。 

 

录入:伊然 添加:2008-08-0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