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听话懂事的他是家人的欣慰;青年时,以优异成绩踏入大学校门的他是家族的骄傲;初为人师时,善解人意的他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然而,27岁时,踌躇满志的他却失去了光明。在面对病痛的折磨和人生角色的突变,他惊恐过、迷茫过,也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多年的寻医问药未果后,他不仅学会了容纳黑暗和从容面对人生,并为自己的事业做了一次重大抉择——2007年,他重返时隔11年的校园,成为一名帮助学生走出心灵困境的心理辅导教师。他就是防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师杨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各自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这其中有主角、也有配角,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平平凡凡。我喜欢我这个平凡的角色,也将继续平平凡凡地完成我人生的使命。尽管不能作出什么丰功伟绩,但我心无悔。”这是6月初的一天,杨兵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眼睛失去光明 生活失去光彩
1986年,杨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学成归来分配到母校(即现在的防城实验高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勤于耕耘,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生活让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从1992年下半年起,杨兵感到自己的视力在不断下降,眼前经常模糊一片,当时他正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紧张忙碌的工作让他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病情。1995年,他却病倒了,病魔一点点地吞食着他的光明,那时他刚刚27岁。
杨兵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病痛回到了家人身边。为了给他治眼病,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武汉、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医院去过了,西医、中医试过了,可杨兵的眼睛始终看不见光明。几年下来,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便被耗尽。面对日渐贫困的家境和昂贵的医药费用,杨兵开始拒绝用药,他知道这个家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他痛苦地说服家人接受这一事实。没有了光明,前途一片漆黑和迷茫,风华正茂的他感觉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失明后的杨兵为避免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每天将自己禁锢在房间里,拒绝外来的一切声音,甚至是开灯时的按钮声。记忆中平常的一切,令他伤透了心。没有了光明,我该怎样活下去?难道一辈子依靠父母兄弟吗? 杨兵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多余的,他觉得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他无数次地想到了死。
正在杨兵意志消沉、迷失自我的时候,学校团委发起全校师生为杨兵募捐的义举,老师和学生纷纷前来慰问,一份份爱心撞击着杨兵冰山一样的心灵。渐渐地,杨兵醒悟过来:自己是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精神绝不能萎靡不振,更不能沉沦,必须勇敢地与不幸抗争……
眼中无路 心有天梯
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绪后,杨兵告诫自己:致盲是既成事实,任何人、任何力量都已无法改变,不面对现实,悲观傻想是毫无益处的。杨兵心想,自己的眼睛虽然失明了,但心智没有失明。没有了视力,但自己还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手”和“心”。用手练就过硬技能,用心思考生存现实。自己可以用健全的双手和心灵去拼搏,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从而赢回生命的尊严。
为了扩充知识,杨兵自学了盲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台里收听到广西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即将举办保健按摩培训班的消息,他决心以此为契机,走出家门,学习一门可以立足社会的技能。
在残联的帮助下,杨兵三次跋涉到了南宁,系统学习了按摩技术。由于杨兵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起来很轻松,并获得了高级保健按摩师证书。培训结业后,杨兵背起行囊外出从事按摩服务,他正努力的走出黑暗的阴影,用双手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杨兵逐步找回自我的同时,他那从小就有的园丁梦也随之重新萌芽。
定位目标 实现价值
杨兵迷茫彷徨时,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广西盲协主席孟毅老师。同是盲人的孟毅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杨兵说:“咱们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生活定位,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人生的轨迹才不会迷失方向。”他建议杨兵尽快学会电脑,冲破封闭的个人世界,加入互联网的行列,确立自己的坐标。
听了孟毅老师的话后,杨兵的心房豁然开朗。经过刻苦的自学,杨兵终于能熟练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他的生活也因为学会了盲人电脑而变得多姿多彩。现在杨兵可以在无需他人帮忙的情况下,独自在电脑里完成文章的写作、修改、增删等工序,结束了借助纸笔和请人代笔的艰难过程。而且,杨兵还学会了借助网上聊天的QQ和sky等通讯软件与亲朋好友们联络感情,并可用E-MAIL互相传输文件。 如今,杨兵每天都通过互联网了解国际国内和本市的重大新闻以及查找自己需要的各种资料,密切注意各种流行资讯。2004年,杨兵从网上得知中残联与劳动和就业保障部为了拓宽盲人的就业之路,举办我国第一届盲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杨兵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后,积极报名参加学习。经过一年艰苦的努力,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员级证书。
在取得心理咨询师员级证书后,为了圆自己的园丁梦和报答母校,杨兵萌生了当一名学校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的想法。于是,杨兵把自己的想法向母校领导汇报,他的想法得到了校方的支持。2007年3月,杨兵终于重返校园。
如今,杨兵以另一种新的技能,新的方式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现在,每天都有心事重重的学生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诉说自己的烦恼,每当这时,杨兵都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苦衷,设身处地地开导他们,有时还把自己的不幸经历告诉学生,往往在听了杨老师的经历后学生的心情都会豁然开朗起来,觉得自己的一点点挫折微不足道。杨兵曾经接待过一名上网成瘾高二的学生,他因为经常旷课外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家长没办法找到了杨老师,希望杨老师能帮助自己的儿子远离网络。杨兵了解情况后,找到这名学生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多次进行家访。通过杨老师的多次耐心开导,这名学生终于摆脱了网络对他的诱惑,重新回到课堂刻苦学习。去年,有一名高三的女生主动找到杨老师,向杨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这名女生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可是在一次模拟考试时考砸了,心情不好的她就去向同班的一名男生诉苦,被多事的同学告知其父母,父母听后以为自己的女儿早恋,十分生气地责问女儿,说她不应该早恋而影响自己的前途。这名女生看到父母如此不理解自己非常伤心,一气之下想到了自杀,幸好身边的好朋友及时发现。看到她这么苦恼,几个好朋友陪着她来到杨老师的办公室咨询。可是,她进了杨老师的办公室后一直不说话,过了半个小时她才说:“杨老师,能说说你的经历吗?”杨老师听后,就把自己双目失明后如何摆正心态,重新走出生活低谷的经历告诉了这位女生。女生听后很受启发,她对杨老师说:“老师,谢谢你,我知道怎么做了,我不应该这么轻易就有轻生的念头。”现在,杨兵不仅接待学生的咨询还接待老师和家长的咨询。每当看到学生或身边的同事因为自己的开导而走出困境时,杨兵就觉得很欣慰。
杨兵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身价值。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人道主义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盲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幸者。杨兵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职业康复并不属于自己,它将会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他为盲人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心理咨询。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达到8296万,视力残疾者有1233万,并且还以每年45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在积极探索盲人就业问题。这门新兴的职业将改变盲人只能从事传统的按摩职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