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定向与行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作者:
来自:
人气:113549
2009-02-19

 

      目前,我国1200多万视力残疾人中的绝大多数由于未受过正规的、科学的定向行走训练,致使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难以走出家门,难以上学、就业,难以参与社会生活,以至于成为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之一。

      “十五”期间的试点工作证明,绝大多数视力残疾人有定向行走的需求,通过定向行走训练可以拓展个体的生活空间,使其能够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第一节  定向与行走概述


      一、定向、行走及其关系

      劳温费尔德(Lowenfeld)曾指出:失明使失明者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所获得的概念范围和种类方面的限制;二是行走能力方面的限制;三是控制环境和在环境中自我控制方面的限制。这三个方面的限制都与定向行走有关。

      (一)定向

      定向是指个体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自己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心理过程。

      (二)行走

      行走指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本教材所指的“行走”泛指“行动”与“移动”)。

      (三)定向与行走的关系

      定向与行走密切相关,定向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环境学习和空间认知,更重要的是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中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再精确,个体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说行走是定向的目的,定向与行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定向行走指导师的职业定义与守则

      (一)职业定义

      定向行走指导师是指为视力残疾人(泛指全盲和低视者)提供定向行走训练与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

      定向行走从业人员经过培训掌握了定向行走训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过考核达到了一定的职业标准,可以为视力残疾人提供定向行走训练方法及技术指导,使得受训视力残疾人能够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因而使得视力残疾人能够适应社会

      (二)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热爱本职工作,遵循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的职业道德,对视力残疾人高度负责。

      3.热情服务,耐心指导。

      4.尊重、理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5.自觉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文明礼貌,遵守礼仪规范。


第二节  定向行走训练的意义


      定向行走训练是视力残疾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对他们进行定向行走的训练和指导,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定向与行走的技能,使他们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能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这是视力残疾人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定向行走对促进个体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方面

      失明后视力残疾人的定向行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视力残疾人与明眼人互相交往的机会减少,容易产生性格内向、不合群、幻想、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增加其交往的机会,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有效康复。

      二、身体方面

      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可以促进身体各方面功能的全面发展,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三、学习与言语发展方面

      视觉的丧失,使得视力残疾人的活动范围相对变小,限制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学习机会。提高视力残疾人定向与行走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扩大学习的空间,增加其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拓展其经验的范围,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克服其语意不合的现象。

      四、日常生活技能方面

      定向行走是改进个体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只有在掌握了定向与行走的技能之后,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前往自己的目的地,才可能“心想事成”。

      五、就业方面

      视力残疾人就业一向被认为是最大的难题。视觉的丧失,使他们的定向与行走能力受到了限制,就业面也受到了限制。如果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定向和独立行走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学习,就必定能增加他们的就业的机会。

      六、真实感方面

      明眼人可以依靠视觉真实地感知客观物体的存在,当听到某种声音时,可以利用视觉对发出声音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证实。视力残疾人由于不能直接感知远方发声的物体,也就无法获得物体的真实感。在他们的印象中,似乎物体都是来自虚无的黑暗世界。所以,提高视力残疾人的定向和行走能力,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其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训练他们用听觉等线索来判断物体的性质、了解客观世界。

      提高视力残疾人定向和行走的能力意义重大。良好的定向与行走能力有利于促进视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克服语意不合的弊端,使其更多地了解客观世界,适应社会生活,扩大未来的就业面。视力残疾人只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走向社会、融人社会,才能奉献社会。


第三节  影响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因素


      一、概念准备

      视力残疾使得个体难以形成正确的概念,概念发展滞后制约了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定向行走训练涉及身体、方位、动作、环境等方面的概念。如果视力残疾人的概念发展较好,他的定向能力就比较强;如果视力残疾人不能正确掌握与定向行走有密切联系的基本概念,就很难做到准确地定向和安全地行走。

      二、心理需求

      视力残疾人的心里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定向行走的状况;当他们心情舒畅、自我感觉良好时,在行走中辨认物体就比较容易;当他们心情压抑、感觉厌烦时,辨认能力就降低。视力残疾人对定向与行走的需求决定其学习定向与行走技能的动机:如果视力残疾人认为定向与行走对其学习、工作、生活十分重要,他们学习的效率就比较高,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掌握这一重要技能;反之,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在学习中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因为健康的心里与向上的需求有助于定向技能的应用和行走能力的发挥。

      三、生活环境

      环境是视力残疾人重要的参照系统,视力残疾人对环境了解得多,并能利用环境中各种物体建立自我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定向行走的能力就强。天气变化对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影响较大:晴天时,各种声音听得较清楚;而阴天时,特别是刮风下雨时,各种声音就较难辨认。因此,刮风下雨时,视力残疾人最好不要出门,如必须出门,行走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最好穿雨衣、不打雨伞。穿雨衣外出时,一定要设法将耳朵露在雨衣外面,否则容易迷失方向,有时会发生危险。打雨伞容易碰撞,应当避免。

      四、视力丧失程度、失明时间

      视觉能够提供环境的最可靠、最准确的信息,视力丧失,定向及行走能力会相对减弱。剩余视力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视力残疾人的定向与行走能力。失明的时间对定向行走有很大的影响,后天失明的人在定向与行走能力方面要明显地优于先天失明的人。因为后天失明的人多留有视觉意象,在定向行走中还能充分发挥已有的视觉意象,可以帮助维持行走方向的正确性。

      五、年龄及身体状况

      年龄差异对定向行走有很大的影响:老人由于功能的退化,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各自限制了他们定向行走技能的发挥;年富力强的视力残疾人则有较强的定向行走能力。当个体身体健康时,嗅觉、听觉都很灵敏,能感知环境中微小的变化;当身体状况不佳时,特别是在感冒咳嗽、头晕鼻塞时,定向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行走就很困难,外出时最好结伴而行。

      六、亲友的态度

      父母对视力残疾人的态度会严重影响其定向与行走的能力:如果父母持过度保护的态度,不愿让视力残疾人在环境中独立地移动,视力残疾人一走动就受到阻止,这样就无法使视力残疾人的定向与行走能力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视力残疾人持嫌弃的态度,就会把视力残疾人丢在一边,随便让视力残疾人在环境中到处行走,不采取必要的训练与保护措施,则会增加视力残疾人的挫折感,严重地影响其定向与行走能力的发展。父母只有对视力残疾人持正确的态度,既鼓励视力残疾人独立地定向与行走,又提供合理的行走环境、适当的保护措施,才能培养视力残疾人独立定向与行走的能力。

      七、指导师的态度

      指导师对视力残疾人的态度,一方面直接影响他们定向与行走的训练效果,另一方面又间接影响他们父母的态度。良好的合作会使视力残疾人在环境中行走得更有信心,愿意接受定向与行走的训练;使原来持消极态度的父母也变得支持指导师的工作,改变对视力残疾人的消极态度。

      八、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丰富与否直接影响视力残疾人的定向技能和行走能力。如果视力残疾人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进行定向,在定向行走时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判断何时到达目的地,遇到危险也能够及时防范,定向行走的训练效果当然就好。

 

录入:伊然 添加:2009-02-19
<<上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