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定向与行走 /第八章 定向行走培训中的人际沟通

第八章 定向行走培训中的人际沟通

作者:
来自:
人气:3109
2009-02-20

 

      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人际沟通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心灵交往,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人际沟通,才能交流思想和感情,达到彼此互动。


第一节  指导师与视力残疾人亲属的沟通


      一、加深了解视力残疾人

      在进行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之前,可以事先和视力残疾人的家人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一方面向亲属宣传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亲属那里了解视力残疾人的成长历程、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视力残疾人的了解。这样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获得视力残疾人亲属的支持

      在对待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的态度上,有些视力残疾人的亲属表现出不配合、不理解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参与这项活动。很多视力残疾人的亲友最初认为,让视力残疾人独立外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他们过度保护视力残疾人,不放心也不鼓励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忽略了视力残疾人希望自立的需要,阻碍了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进程。这时就需要指导师向视力残疾人的亲属宣传定向行走的意义,让他们了解定向行走对视力残疾人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希望得到亲属的认同和配合,请他们对视力残疾人提供心理支持。

      三、求得视力残疾人的信任

      可以请视力残疾人的亲属作为介绍人,将训练指导师介绍给家中的视力残疾人。通常情况下,因视力残疾人看不见训练指导师,所以比其他残疾人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才可能接纳对方,信任对方。如果有了家人的介绍,可以在更短时间里让视力残疾人与训练指导师实现有效的沟通,并获得信任。

      四、首先培训亲属

      开展亲友培训是推动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有效措施。当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对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有了正确的观念后,就需要让视力残疾人的家庭成员、邻里和朋友学会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定向行走的知识和方法。

      首先在视力残疾人家中选择培训对象,最好是其父母或起到主要监护作用的成员先进行培训,学会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培训,可以使视力残疾人的亲属进一步确立正确的观念,不但支持训练,而且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技能。

      其次是要对其他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和同事开展相关的培训,以满足视力残疾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多种需求。


第二节  指导师与视力残疾人的沟通


      一、了解视力残疾人的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倾向制约着所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视力残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环境影响其人格的构建

      社会环境对视力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其人格构建的外因。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对视力残疾人的种种偏见、社会环境中有的设施并未完全考虑到视力残疾人的需要,这些都会影响视力残疾者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早期教育不力,常常因活动范围有限、活动少或家庭环境过于保护等因素,导致有的视力残疾人在对外交往、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等方面存在障碍。

      2.对自身的接纳程度影响其人格的构建

      视力残疾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不同,这是影响其人格构建的内部因素。在性格方面,视力残疾人有的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不善于与人相处的性格倾向;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有的表现为异常自尊或自卑,缺乏自信心;在意志特征方面,有的表现为依赖、不果断;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有的表现为困扰、敏感、焦虑;在兴趣培养方面,视力残疾人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他们则比普通人稍强。

      二、了解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倾向

      视力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存在孤独、自卑、内疚等独特的心理倾向。在很多时候,视力残疾人很难接受明眼人的劝说,因为他认为明眼人不能体会到他的困难。当一个视力残疾人较长时间情绪低沉、行为不正常或有其他异常心理状态时,需给予积极的关怀和支持;如仍旧不能排解,就需要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解决。心理疏导是一个系统过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方法,帮助视力残疾人排解困扰,才能取得效果。视力残疾人只有真正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学得更快,早日获得定向行走技能,被动接受则要走很多弯路。

      三、与视力残疾人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一)真诚热情

      一般视力残疾人的心理是较为敏感的,考虑问题也是很现实的。在与他们交往时,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印在他们的心中,明眼人的态度是真诚还是敷衍,是热情还是冷淡,他们都能准确地感知到,并在交往中反射出来。所以,第一次见面可以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你自己的信息,让他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见到几个视力残疾人在二起时,要么都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要么谁也别打招呼,或者笼统地向群体打招呼。也就是常言所说的“宁可忽略一群,不能忽略一人”,免得他们猜忌。

      (二)理解体谅

      一个视力残疾人的成长是由多元素构成的,包括身体、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甚至残疾特点等。在与他们进行交往时,要采取全部接受的态度,与他们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例如,接受他们视力残疾的现实,同时接受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处世方法、兴趣爱好等。

      (三)积极主动

      如果视力残疾人需要被引导去一个地方时,你能很自然地主动让他牵着你的手,带他到想去的地方,或当他寻找一件东西四处触摸时,你刚好看到并主动引导他找到他想找的东西等,这些细微的关心和帮助都会使视力残疾人产生好感,并愿意与你交往。在帮助关心视力残疾人时,应注意掌握时机和当时的情景以及他们的需要,如果掌握不好时机,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并把你的帮助理解为对他们的看不起或不信任。比如,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说“把盲杖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说“把盲杖放在那儿”;要说“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说“在这里”……

      (四)运用肢体语言

      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当初次和视力残疾人见面时,可以通过肢体接触以表示关心。通常视力残疾人需要更多的帮助,而这些帮助更多的是行为或动作,所以运用肢体语言的机会更多一些。比如在他们需要纸巾的时候,能很快把纸巾盒放到他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在他们要过马路时,主动伸出你的手臂,他们会从内心接纳你、喜欢你。


第三节  指导师与社区的沟通


      一、开展社会宣传

      开展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必须进行社会教育与宣传,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视力残疾人歧视、忽略的做法,倡导新的社会风尚和社区文化,鼓励明眼人学习和掌握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知识与技能,营造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气氛,提倡人人关心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理念。

      首先是改变视力残疾人家庭成员的认识。许多视力残疾人的家长和家庭成员对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认识不足,有的家庭把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看作很危险的事,谨小慎微,以致阻碍了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开展。这样就会使视力残疾人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少,束缚了视力残疾人的发展。一定要改变家庭成员的认识,为视力残疾人争取权益,为他们的定向行走创造条件。

      改变社区邻里对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看法,用人道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意义,营造积极、友善、支持和参与的氛围,抓好社区环境的无障碍建设,消除挤占盲道的现象,为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宣传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等,让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工作,解决他们定向行走中存在的困难,为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

      二、进行转介服务

      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在转介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转介登记,定期随访转介落实情况和转介效果。根据视力残疾人不断变化的生活技能与生活需求,进行连续性的转介服务,及时为视力残疾人提供多部门、多方面、有针对性的转介服务。

      转介服务形式多种多样,针对视力残疾人的转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医疗转介

      根据治盲的需求,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眼镜验配等医疗转介服务。发生视力下降问题,应及时介绍到医疗院所检查解决,以恢复和提高视功能。

      2.环境转介

      帮助视力残疾人从家庭到学校或工作单位,从学校到社区或劳动单位,从学生生活到职业生活,这是视力残疾人生活技能服务转介中常见的一类。

      3.教育转介

      当视力残疾人需要上学时,要积极帮助联系学校,就近入学或者转介到特殊学校。

      4.就业转介

      当视力残疾人有就业需求时,帮助转介到劳动部门。

      5.社会服务转介

      当视力残疾人有婚姻、家庭、法律咨询等诸多社会需求时,要积极提供转介服务。对于特别困难,并且丧失劳动能力的视力残疾人,要及时转介到社会保障部门,以便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录入:伊然 添加:2009-02-20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