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能修农用车,在常人眼里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胶州胶北镇袁家村38岁的张勤本,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一套“听声辨位”的绝活,任何需要维修的农用车,只要在他耳边一发动,他就可以判断出农用车是哪里出了问题。
盲人练就修车绝活
“俺村有一个能修农用车的盲人!”4月26日下午,胶州胶北镇袁家村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记者随后驱车来到袁家村,提起张勤本村民都说他是个传奇人物。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双目失明的张勤本练就了修理农用车的绝活 ,坏了的农用车只要送到他那里维修,保证“手到病除”。“车主只要告诉张勤本哪个部位出了问题,他很快就能把机器拆开,而且还不要别人帮忙,每个螺丝在什么位置他用手摸后都记得非常清楚。”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村中间一间不大的平房内,一进门记者就看到正在“鼓捣”电视机的张勤本,记者看到,眼前的这位青年汉子皮肤黝黑,虽然双目失明 ,但看起来非常乐观。一听到记者要采访,他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据张勤本介绍,他今年38岁,从小就失明,现在主要靠给工厂掰辣椒把和给村民充手机卡为生。
提起当初学修车的起因,张勤本告诉记者,1994年,自己家里有一台拖拉机经常坏,一坏就要花50多元钱维修,拖拉机坏得次数多了,对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于是他就想学维修,便找到同村会机械维修的刘学义来指导自己。
一听声音就能找到故障
“因为看不见,刚开始学的时候还是很难的,但是一旦学会了就很容易了!”张勤本说,先天的不足并没有难倒他,反而更激励他继续走下去,于是他靠“摸”来了解农用车的构造。“那段时间就好像是着了迷,我一有时间就摸家中的拖拉机 !”张勤本说,慢慢地对拖拉机的内部构造了如指掌,而且对于农用车的声音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感觉就像是机器在与我说话!如果是‘扑嗤、扑嗤’的声音就是气门撒气或缸头活塞有问题,这就需要更换零件,而‘哈拉哈拉’的噪音就是发动机中零件间隙大了,就需要更换齿轮和固定齿轮的零件……”张勤本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绝活——听声辨位。
“我也记不清到底修了多少车了,但200辆车绝对有了!”张勤本告诉记者,他学会修车后,就开始施展自己的手艺,先是从周围的邻居开始,后来竟然发展到了全村,甚至有很多别村的人都慕名前来维修拖拉机。
“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他能修车,几乎都是来看热闹 !”邻居袁先生告诉记者,但大家渐渐发现,这个盲人并不简单,不仅能修车,而且修得还不赖!“我基本上义务为大家服务,现在只要谁家的车坏了都来找我!”张勤本说。
摸索出一套修车经验
随后,张勤本还现场向记者演示了他修车的本领,记者看到,他先把一辆待修的农用车发动起来,听完声音后,他在车身上摸了一会儿,直接将手伸进了发动机的部位。“农用车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在发动机上,这辆车就是齿轮磨损严重,需要更换了。”张勤本蹲下身子,伸出右手去摸发动机旁边的螺丝,随后用螺丝刀将其拆下,经过了40多分钟的拆拆装装,张勤本又走上这辆农用车驾驶室,很轻松地就把车启动起来。张勤本告诉记者,他在维修农用车时,完全靠自己的记忆,记住在发动机的哪个位置上拆下了多少个螺丝,而里面哪个部件坏了,他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了。他还摸索出一套经验,比如通常农用车的发动机上最容易发生故障的是一个大齿轮,当然这都是常规的经验,进一步查明问题还得靠“摸”。
张勤本告诉记者,他不仅会修农用车还会安装电路。他曾为村里 20余户居民安装了电线。记者在采访时,村民们都说,张勤本是个很热心的人,平时帮村民干完活后,从来不计报酬。
看上去乐观的张勤本其实也有自己的烦恼。4月26日下午,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张勤本拉着记者的手说,凭着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没有问题,因此希望能找个志同道合的妻子,也好互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