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心理 /盲人的心理健康

盲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
来自:
人气:125174
2006-12-07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失明影响了盲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给盲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加之社会上仍存在着不同程度歧视残疾人的恶习,给盲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都可能导致盲人心理上的不健康。
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健康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没有躯体的缺陷和疾病,即身体健康;二是要有正常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既心理健康这就是说身体健全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而躯体残疾人却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人。我们不应该只注意生理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生活本身是复杂多样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挫折和失败都可能引起心理异常,因而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盲人是社会的一员,不可能离开现实社会而单独生存。盲人虽然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但仍然可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可以减轻目盲对人的影响,使盲人意志坚强,更能忍受挫折和逆境,渡过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和灾难,真正做到残而不“废”,要想使盲人乐观地对待自己的未来,对盲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是给病人吃药治病、手术治疗一样,决不可掉以轻心。盲人只有保持自己在心理上的健康状态,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适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并进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目的。
(二)盲人的异常心理状况
失明对人来说,不仅是视觉这一单一感官功能的损失或丧失,它还严重地改变并重新组合了每个盲人的心理活动。此外,周围的人对盲人所持的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着盲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盲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的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从盲人自身来看,由于视觉丧失的程度以及残疾发生时间(先天失明或后天失明)的不同,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孤独感
这是盲人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情感体验。盲人由于行动受限制,又不能看到自身行为的结果,因而总是显得很被动,加上不能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体态语言与人沟通,这就影响了盲人与普通人的交往。因为看不见,盲人不能象普通人那样看电影、打球、外出旅游……有些盲人经常处于惟恐有失的紧张状态中,怕明眼人讨厌自己,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愿与明眼人交朋友,因而不得不长期把自己关在家里。他们强烈地感到不被别人理解,久而久之,孤独赶就回油然而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增强。
●自卑感
盲人由于生理缺陷,几乎都经历过自卑的痛苦。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锝多,有时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盲人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盲人发挥自身的才智和潜能,使之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可能使盲人产生自卑赶。屡屡的失败会使盲人产生比普通人低一等的想法:“我是盲人,干什么也比不上普通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出路。”有的盲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所有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人们随时都在准备嘲笑自己。稍一做不好,就觉得自己太笨。不相信或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总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有的甚至轻生、厌世,从而表现出不敢树立远大理想,不敢谈为祖国做贡献。只想将来能有个职业,能谋生就不错了。极少数盲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而会以妄自尊大的形式表现出来,看不起这,瞧不起那,常常说:“我要不是盲人,就能……”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
●内疚感和怨恨感
有的盲人因自理能力较差,仍然需要父母或家人的照顾。看到自己的残疾使父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很对不起父母;有的盲人或因找不到工作,或因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低而无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心中充满歉疚;有的盲人身为父母,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残疾被人嘲笑、受人欺负,觉得很对不住孩子,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残疾。如此种种。都回使盲人产生内疚感。
当然,也有少数盲人认为自己的失明是由于父母或家人对自己照顾不当,或是因为母亲孕期服药,或是因为治疗不及时所造成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失明负责任,因而他们对家长产生怨恨情绪,乃至迁怒于周围的人。
依赖性和反复无常性
目前,我国盲人在家庭中一般都能得到生活上的关怀和经济上的帮助。有些盲童的家长由于自己的内疚感,不愿让“可怜”的孩子过早、过多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事事包办代替,使得盲童成年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加上盲人需要明眼人帮助熟悉陌生的环境,而社会上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便于盲人使用的无障碍公共设施,使盲人缺乏安全感。因此,有些盲人把明眼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喜欢得到明眼人的同情和保护,喜欢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害怕、担心别人冷眼看待自己,对同情、帮助自己的人倍感亲切并表现出极大的信任,把他们作为精神的依托。过多地依赖,使有些盲人不愿独立做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容易原谅自己。
盲人一旦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旦淡漠了失明的痛苦,便有了自强自立的愿望。他们总愿意把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想成可能,幻想现实中的困难消失。作出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就高兴,一旦幻想破灭,又一败涂地。性格脆弱,自己支配不了自己。如有的盲人喜欢场评剧,就一心想去评剧团当演员,一旦去不成,就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对自己产生绝望之感。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忽左忽右的极端反常。
●片面性和猜疑性
盲人由于视觉障碍,感知事物不完整,解除事物不充分、不准确,所以看事物往往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先入为主,不易更改;不相信抽象的说教,而相信具体、形象;猜疑心重,不相信未经亲身体验的事,已造成主观成见。
(三)心理健康的培养
健康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自己的健康靠自己,通县健康之门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培养健康心理的目的,是使盲人尽可能地成为独立的个体。盲人由自暴自弃到自尊自信,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这一飞跃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解放自身,真正像普通人那样去工作和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平时就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培养。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社会
盲人要想摆脱不健康心理的束缚,首先要正确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陷,其中特别要正确对待自身的缺陷。有的人眼睛突然失明了,就觉得前途、理想一切全都完了,产生出“我的命为啥这般苦,人生为什么这样残酷”的感叹,心理上经受着巨大痛苦的折磨,好像失去了双眼,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实,眼睛的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失明。盲人应该正视自己失明的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扬长避短,不自暴自弃,不过分依赖别人,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身体的残疾是人类尚无能力回避的灾难。每个人一生都会碰到一些困难,生理的残疾只是其中的一种,这丝毫不意味着你在任何方面比健全人低一头,那种欺辱、嘲笑残疾人的所谓“健全人”才是可悲、可怜的。有人把不幸比作一把锋利的刀子,如果你握住刀柄,它就能为你服务;如果你握住刀缝,刀子就会伤害你。眼睛没有了,还有耳朵,还有手和脚,还有健全的大脑,还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冲破苦闷和彷徨,就会发现阳光就在你的身旁。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黑夜的影子就会被抛在你身后。俗话说:“残疾人总有一巧”。只要你潜心研习,往往就会编织出精美的工艺品,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来……
要正确理解我们这个正在迅猛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使盲人摆脱了从古至今许多盲人始终重复着的老路——乞讨、算命、卖唱等悲惨的命运。目前,尽管个别人、个别地区在对待残疾人的问题上,尚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困难而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盲人只要能正视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不逃避,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客观地认识自身,常向光明处看,不忘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就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心理健康的人。
●学会自我调节,发现自身优势
要知道残疾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座桥,就看你如何去认识它、转换它。盲人要时刻注意发现自己的优势,但不要去追求不现实的东西。盲人虽没有了眼睛,但却有一个健全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手,若与肢残、瘫痪的人相比,你就会发现你比他们还有许多有利因素。顺着这条思路,就有可能开拓出一条自救的路。
生理上以强克弱是自发的,生活中以强克弱是自控的。盲人应该相信:人在生活中以强克弱的潜力更强。美国一名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具死尸的心脏大得异乎寻常,同时发现一个心瓣被堵住,血液不能充足地留到肺里。心脏为弥补这一缺陷而变大了。这就说明,为了自保、为了自强,生命本能地以强补弱。盲人不是比常人注意力更集中,更善于使用听觉、触觉和嗅觉吗?这也是一种本能的以强补弱。每个盲人无一例外地都曾经经历过再生再造的奇迹。也许你为感受到你已经创造的奇迹,但你应该意识到,并树立起自己的信念,既然生理上能够本能地创造奇迹,那么生活中一定能够能动地创造奇迹。
  盲人要学会调节自己,学会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
▲盲人一般要比健全人更爱自己的工作。盲人就业困难,因而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依靠;盲人视觉残疾,因为看不见,也因此而少受干扰,工作是更加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勤奋、认真、精神集中,次品率比普通人要低。
▲盲人的触觉比正常人灵敏。北京盲人橡胶五金厂的大多数盲人都能用手分辨出原胶和人造胶,而很多明眼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听觉优势,盲人经常以耳代目,他们的听觉非常灵敏,学习音乐比普通人快,湖北桃源县九溪乡有一支由8名盲人组成的民间曲艺队,他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围绕党的各项工作自编自演了有关计划生育、破除迷信、法制宣传等方面的节目,为农村婚丧嫁娶风格的改、普及法略知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也是谋生手段。
▲韧性强,不怕失败。盲人在生活中经受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心理能承受较多的生活压力,先天失明的盲人极少有自杀轻生的。
盲人只有充分的看清自身的优势,才能采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摆脱困境。
●扩大社交圈子
由于生理缺陷,孤僻、多疑和敏感的个性,强烈的自卑感,使得盲人不愿意参加社交
活动,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这对盲人的身心发展都没有好处。友谊是人类的普通需要,离群索居会使人心胸狭窄,认识片面并易产生偏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乐于帮助盲人,把爱无私奉献给盲人的。一位盲人老教师曾说,“明眼朋友就是帮助盲人认识世界的眼睛。”多交朋友,多参加活动,盲人会增加见识,增强生活情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员,古今中外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残疾人屡见不鲜。五六十年代,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中国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两本书,哺育了一代奋发有为的青年;张海迪等人的英雄事迹重新点燃了80年代年轻人的理想火炬。这同样说明残疾人是推动刷会发展的动力。
美国聋盲人海伦·凯勒是坚强意志的象征,她和普通盲童、聋哑儿童一样有过乖戾性
格、失望的悲哀、她只是在逆境中磨练了自己超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获得了乐观向上的心境。她也有过愚昧,困惑阶段,也曾为不能理解一个单词的词义而千百次惶惑、苦恼,但她锲而不舍,不断进取,才取得了那样的辉煌的成就。她坚定地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她毕生追求的结果。
只要盲人朋友做生活的有心人,克服困难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不虚度此生。贵州省凯里市弯水乡余良村的盲人吴宝隆为民摆渡32载的事实就是最好的回答。
吴宝隆10失明,为报答党的恩情,乡亲们的关怀,他总想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想到村民们每天要过江种地,而渡口又没人撑船时,就鼓起勇气,学起了摆渡技术。它先在熟悉的水面上苦练基本功,而后让朋友到江对岸去喊,他凭声音辨方向,再用两丈多长的竹竿摸索水的深浅,把我前进的方向,用木桩在江边竖立水位标杆,把握江水的深浅,经过一年的实践,他终于掌握了摆渡的技术,从此为民摆渡32载,吴宝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普通盲人同样能创造奇迹这一事实。
如果每一个盲人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这对我们社会所作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残疾朋友的会促使你扬起生活的风帆,会校正你人生应走的方向,只要盲人在挫折面前不唉声叹气,在顺利的时候不恃才傲物,保持旺盛的奋斗意志,就能赢得生活的微笑。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盲人做生活的强者的主要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盲人应多阅读一些健
康向上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现在又有了《盲人养鸡》、《盲人养兔》等技术书籍,即使目前找工作困难,也能学到一技之长,自谋其生。
▲多欣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安的心情,精神抑郁的盲人还可以多听一些相
声,小幽默等,使自己笑口常开。
▲多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塑造了美好的心灵,中国的作家行列中已出
现了盲人小说家的郑荣臣、盲诗人周嘉堤等。作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你拿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位勇敢的苏维埃英雄,也有过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慢慢扣着枪扳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活力下来,他虽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用双手摸着,一行一行地写着,最后奇迹般地写出了这部杰作,盲人就应该像保尔那样活下去,。和他相比,你凭什么失去生活的信心呢?
▲知识能给盲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山西囊垣县善福村的崔小英,上小学时双目失明
过分的悲伤、绝望使她满头黑发在半年内大部分变白,她几次轻生都被父母觉察,后来她参加了盲童随班就读的学习,为了尽快掌握盲文,她刻苦学习,手指磨得褪了几层皮,洇出血来也不罢休,两年以后,他已经发表了多篇文章,并考取了盲人中学,为实践她当医生的梦想打基础,知识使崔小英摆脱了痛苦,找到了人生的欢乐。她的满头白发又变得乌黑发亮了。
知识可以开发盲人的智力,培养美好的心灵,读书和思考是一种崇高的乐趣,盲人应充
分享受这一文化财富,使自己摆脱愚昧,变得高尚起来。
●培养健康的情绪
盲人要培养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想意识的左右,对某
件事情、思想不要钻死胡同,不要整日闷闷不乐,这会使恶劣的情绪绵延,盲人要使快乐变成一种心理习惯,要处处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在不顺心的时候,在遇到悲哀和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时候,盲人要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它,那么,他可能就变得微不足道了。盲人要学会分析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学会含着微笑生活,做情绪的主人,不受外界情绪的支配。
录入:敬竹 添加:2006-12-07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