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三等奖作品 /彭 锦 秋雨岳麓山——读余秋雨《千年庭院》有感

彭 锦 秋雨岳麓山——读余秋雨《千年庭院》有感

作者:彭锦
来自:
人气:2284
2010-11-16

 

      收到朋友转发的2010年“我读书,我受益,我快乐”读书征文的通知,在推荐的书目篇什里,我沉吟片刻,便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千年庭院》上。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先生应该是92年从《收获》杂志上“秋雨时分”专栏里。四年后细读了先生的《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 除此外,我曾两次游览岳麓山。今天打开电脑读屏再次聆听《千年庭院》时,当年两次游历岳麓山的情形便交错浮现眼前,历历   在目。只是物是人非,岳麓山依旧,千年庭院依然,而我已不再是从前的我。

      90年新婚不久的我,在丈夫的陪同下于一个深秋的某天兴致勃勃的游览了岳麓山,然那时的我除了在层峦耸翠,峡谷流泉中流连外,能在爱晚亭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诗,对于岳麓山所蕴含的千年文化和历史我羞愧的一无所知。对于朱熹也仅仅知道那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年后,出差到此的我,和朋友相约再次游览岳麓山,迈着和十年前相似的步子,却怀揣迥异的心境,带着一腔崇敬,一丝惶恐,一些忐忑,一份惭愧,与一个深秋雨后的清晨顶着阴霾中若有若无的雨丝,再次登上岳麓山,再次踏进久违的岳麓书院。

      岳麓山与长沙隔湘江而望,岳麓书院在岳麓山东面一个背靠青山,前临湘水环境优雅的山坳里,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作为一所古代的高等学府教育机构,这里曾经汇聚过从古代到近代最为杰出的思想巨子、学术大师,培养了一代代最为优秀的知识精英。这方并不富丽却处处透着典雅、端肃的庭院,曾走出过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文化思想大师朱熹,哲学大师王夫之、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以及教育家也是湖南大学的创始人杨昌济等。难怪秋雨先生曾说过:“千年太长,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吗?“。 曾有不少人问秋雨先生:对你一生中影响最深的是什么?谁能想到,就是那个黄昏匆忙踏入的庭院,不太清楚究竟是作什么用的,

      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竟然是秋雨先生人生中的一个“关键”。 几十年前的那个黄昏,被一场无端的历史洪流裹卷到此又被失落在这陌生山梁上的秋雨先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一步步闯进了山坳之中的岳麓书院。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牵引。我常想:到底是秋雨先生闯进了书院,还是书院闯进了先生的心里?抑或是前世的相约,总之,那是一场重要的会晤。被推开的那扇小门里,竟然是前世的乡愁。

      朱熹是一个官职不小却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人,朱熹曾两次来岳麓书院讲课,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就发生在岳麓书院。 作为今天一所现代高等艺术学院院长的秋雨先生,也守望着一方“庭院”,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在庭院里做着传呈文化的“游戏”。 朱熹在岳麓书讲课期间,从未将传授知识作为首要,它更是将培养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理念。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一样。朱熹曾说过:“以圣贤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只有具备了“仁、孝”的美德,才能完成道德的自觉,才能成为有理想人格的真诚君子,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秋雨先生也曾说过:学校不仅在于传授文化,陶冶情操,更是要将人培养的更像一个人。这句“更像一个人”,轻轻几个字,饱含多么沉淀厚重的含义。

      这些年来,我如此厚爱先生的文章,我很少有将一个人的作品全部买来细读,一遍又一遍,一边阅读着先生的文章,享受那份积淀带来的滋养,陶醉文字的魅力,同时又一边读着报纸上各种对先生的恶意诽谤和中伤。这十几年来在文化界,秋雨先生遭受各种谩骂和诬陷。甚至还有人说先生“不学无术”。愤满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曾引用歌德的一句话说:“不懂得尊重卓越人物,乃是人格的渺小。以攻击名家为人生策略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有”。 是啊,晚年的朱熹不也被人向朝廷诬告他的学说为“欺世盗名”的伪学吗?后来朱熹的学说遭受禁止。他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一直忠心追谁老师,后被朝廷逮捕并迫害致死。

      文革期间,秋雨先生家受到冲击,父亲被隔离审查,受尽折磨,叔叔被迫害致死,先生本人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艰辛,精神上的摧残给这个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文革结束后,我国著名的军旅作家王素之将军、一位高级军队领导,曾经找到先生,要调他去部队,并以团职级别作为补偿。先生婉言谢绝了,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义无反顾,向文化走去。这次出发,与我报考大学时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个人的名誉确实已不重要。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以便让仕途成为陌路“。 这段怆然的表达,不得不让我又想起几十年前空落寂寞的那个黄昏庭院里,在朱熹留下的“忠孝廉洁”墨宝下,先生曾驻足仰望,凝视书院中朱熹光彩飘逸的金像,朱熹正以他深邃探寻的眼光注视眼前这个不期而遇的闯入者,似乎在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朱熹,秋雨先生就这样和朱熹长久的对视,那曾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就在静默间进行。是啊,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的信仰,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这是秋雨先生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先生曾迷茫于那场政治运动和文化浩劫,曾振醒在一次在列车的猛烈摇晃中,醒于被鼾声和汗臭的包围中……那么和朱老夫子的千年会晤,便让先生更加清醒知道了该去的方向。 那晚先生离开了串联,默默回了上海。正是那个黄昏,先生永远抓住了他心目中的庭院,将他未来的生命主干义无反顾的献给了文化。

      我要感谢那次会晤,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读到秋雨先生那一篇篇饱含厚重文化,闪烁思想、探寻历史源头以及对文化思考的文章。先生文章的特殊风格既充满哲思,又让人身临其境。将感官的体验与幽深的思辨浪漫地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每品读秋雨先生文章总能让我嗅到那千年文化的一丝暗香。让我从纷扰的迷离中返回真实,呼吸体会生命的安详与静谧。

      我因先生的文章领略了岳麓书院的厚重,又因书院更理解了先生。有了先生文章在前,再在纷纷细雨中游览岳麓山和岳麓书院,就有了最饱满和立体的感悟。完成了一次从行为到精神的漫长之旅。曾经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未能在有机会做到“授业”、“传道”、“解惑”,但成为正值有完美道德人格的人也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真诚的做一个“更像人”的人。

      电脑读屏已不知何时停止了朗读。淅淅沥沥的雨声仍敲打在我心中,猛一回头,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窗外也下着雨,雨声敲打在雨棚上发出滴答的响声,我走到窗前,回忆中的雨中岳麓山还未完全褪去,眼下正是春末夏初的一场小雨,突然会心一笑,也许也是机缘巧合吧,一个一语双关的题目便闪现脑海,于是,打开电脑中的文档,轻轻敲下“秋雨岳麓山”……

 

录入:伊然 添加:2010-11-16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