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二等奖作品 /王海龙 鲜活的历史,百味的人生——读《狼烟北平》有感

王海龙 鲜活的历史,百味的人生——读《狼烟北平》有感

作者:王海龙
来自:
人气:2763
2010-11-16

 

      从卢沟桥事变到北平和平解放,及至1978的拨乱反正。《狼烟北平》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作者没有象《亮剑》那样描画战争,却把笔触放在了那一个个生命的基点上了。特工,地下党,奸商,旧文人,车夫小贩,女大学生,汉奸黑帮,日本浪人……形形色色的人,把这幅画装点得丰满绚丽。而最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是,通篇,最活跃的,注定要刻于读者心中的却是一个卑微的,简单的甚至猥琐的人力车夫—文三儿。残酷的战争,惊心动魄的暗战,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这双无知的,漠然的眼前闪过。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觉角度,用一个卑微如尘土的,带着令人齿痒的劣根性的生命体去诠释那宏大壮丽,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史,我相信,作者不但是要我们去体味那百味人生,更是要给我们一个沉心思考历史的空间。我想,《狼烟北平》作到了。

      那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来讲,我们只想知道真实生动的事实。而自古以来框范于王侯将相,国家民族的历史研究让我们觉得过去就如同寺庙中的木雕泥塑,庄严,伟岸却少了有血有肉的灵性,没了可亲可近的情感。历史的研究者和记录者们,应该把视野拓向基层,贩夫走卒,农工学商,市井无赖,艺人书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历史和属于自身群体的轨迹。历史是人的历史,各具特色的人才是最基本的单元。把重点向底层发展,也是人文的体现。我读《狼烟北平》,就是在读一本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我相信,都梁先生一定是一位历史学家,至少,他有着极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书中,史学性的描述比比皆是,比如,对刽子手一行的描述,从从业人数到收入情况到技艺行规,写得准确生动。借一个前刽子手李大砍,作者把这一行做了全景式的描绘。没有深入的研究是写不出来的。再比如,国民党军统抗战期间的密秘工作和锄奸行动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小说里惊心动魄的情节,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史实。再有,京津两地地痞无赖的不同与比拼,斗虫养鸟的讲究与排场,日本浪人的罪恶行径,这些都让我们在小说的故事之外长了知识,了解了历史。我们不是学者,我们不需要考据出来的证明与资料,更不喜欢那艰涩的逻辑推理。我们感兴趣的是那时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人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如何想事情的,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是一样。作者说,《狼烟北平》是写乱世的百味人生,我要说,正是这百味人生和市井百态让我们有机会从更人性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

      当然,作者很清楚,小说不是历史研究,更不是社会现象的罗列。历史题材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吸引与挑战。这样说是因为,小说不但要有可读性,吸引读者。还得从历史的高度给那个年代以注解。超越意识形态,人性化的历史感是我读这部书最大的感悟。三个不同身份的男主人公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间插两位走上不同道路但都是为国捐躯的女大学生,以及她们与其中两位男主人公的爱情。无论是国民党军统特务,还是地下共产党,都是正直的人,都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战,都不想战争,都为战争付出了一切,包括刻骨铭心的爱情。国难当头,信仰至上,她们都勇敢的献出了自己。最后两男主人公历尽磨难,都坐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大牢,却在景山上“一笑泯恩仇”。而那个阿Q般浑浑噩噩的文三儿更是从最底层的视角引领我们审视了那个时代。他得过且过,他自得其乐,他简简单单,他精神胜利。他用这种方式度过一生。都梁老师用他犀利的笔刺穿了一个个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疮痍。但文三儿有错吗?一个车夫的命或许是卑微的,但他也是一条命,也有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也在追寻。所处环境,出生不同,对事物,甚至国家大事的理解和认识就会相异。我们无法去责怪他,甚至大多时候我们还是很喜欢他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难道我们当哀,当恨的就是这样一个,或是一群可怜人吗?《狼烟北平》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和那里的人们。是战争把勇敢与卑怯,伟大与渺小,智慧与愚昧,高贵与委琐集中彰显。而全书最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里面,聚焦的是人性,是人的灵魂。

      一部好的小说是美酒,醇厚而回味悠长。关于战争,关于市井,关于国共,关于民族,关于爱情,关于社会心理,关于传统文化……《狼烟北平》一并在我们眼前展开,或浓墨重彩,或蜻蜓点水,让我们大开眼界,更让我们沉思良久。是啊,壮丽多姿的历史长河,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令人眩目。但那最深处,一定是人文的闪光。历史永远不失沧桑,也永远不失绚丽,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我们都在追寻。正如书中反复吟诵的那首词: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堆,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录入:伊然 添加:2010-11-16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