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时,清脆的小鸟声,渐渐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此时,路上行人匆匆,街面上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小贩的叫卖声、顽童的嬉戏声、点心店锅碗敲击声、上班的脚步声、还有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热闹非凡。一天之际在于晨,人们每一天的生活就在这么平淡而熟悉的声音中开始了。然而,在某一天的早晨,却突增了新的内容。从远处传来——笃-笃-笃……笃-笃-笃清脆的敲击声,穿过车马喧嚣的声音,混合在人声鼎沸的“交响乐”中,仿佛象一只“军鼓”有缓慢到急促,有远而近的在人们的耳边回响。此刻,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支有二十几个盲人组成的队伍。只见神情专注的盲人,手持盲棍整齐划一,就象一支军训队伍前进着。引起过路市民好奇观望。
“咦!他们在干吗?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盲人,平时都很难见到。”
经旁人的指点,哦,原来是静安区残联工作人员正在为盲人进行“定向行走”的服务培训训练。
“盲人走路,还有‘定向行走’训练?好奇怪!”路人伸伸舌头,摇摇头,一付迷惑不解的表情。
看着路人迷茫的眼神,我脑海里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当时参加“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的经历。
说到“盲人定向行走”培训,事情要从2004年7月份开始说起。那时,我还刚进入残联担任区盲协工作不久,区残联康复科安排我到上海市盲童学校参加“盲人定向行走”指导员培训班。
当时我想,盲人为什么要走路训练?怎么训练?能行吗?回想以前,在马路上偶尔遇见行走的盲人,有的碰碰磕磕地行走;有的东碰西撞,有时碰到一面墙,模模索索找不到出口方向,需经路人的帮助才走出来。难道这就是盲人要训练走路的原因吗?
后经过培训,才知道怎么是“盲人定向行走”。哦,“盲人定向行走”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集残疾人康复理念、科学的行走方法、道路无障碍及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文关怀等这么一个多方面有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工程。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训练盲人定向行走,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去培训教会他们,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安全的行走。最主要的是通过“盲人定向行走”的培训,让盲人走出封闭的家庭,融入社会。其二,通过培训训练的过程,起到宣传作用;引起社会的关注,增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让社会上更多人在盲人出行过程中或在其他方面给予关心爱护及帮助。其三,通过此项工程开展,有利于加强城市无障碍道路建设,给残疾人带来通行的方便;这不但给残疾人得益,同样,社会上其他人也会得益。
有了这番认识后,我积极投入到为盲人“定向行走”培训之中。这一项工作开展,首先得到市、区残联领导、康复部门,无论从经费还是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关心和指导。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区盲协主席俞立标非常重视我的工作,他第一个带头积极响应,认为这项工作对盲人很有利。且动员全体区盲协委员都来参加培训,在“盲人定向行走”首次培训工作中,起了一个非常好,且非常关键的带头作用,使我这项工作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得以顺利开展。
刚开始训练盲人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让盲人出家门就很困难,不要说训练了。除了那些原来在福利工厂上班的老盲人,还能勉强出来和我们一起训练外。然而,社会上还有那些很多后天盲的人叫他们出门,死都不肯。他们除了怕危险,怕出事故外,最主要的还是怕麻烦,怕失面子。因此,宁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也不愿到外面透透新鲜空气,融入社会大家庭。对于他们的想法,我自己也有深切体会,我在指导员培训班的训练中,两眼用布蒙住,老实说我真不敢迈出半步。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盲杖,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慢慢得学会了“行走”。正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才非常理解他们不肯出门的心情。最后,在我苦口婆心以自己亲身经历,耐心的劝说下,盲人们总算一个一个的出来了。看到他们能出来,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能进一步开展而感到欣慰。
我从04年开始为盲人训练定向行走至2011年已有7个年头了,在这7个年头里先后指导培训了约有百把个盲人。其中,不乏有许多小故事的主角。在这当中,特别让我记住的是盲人董大林。
董大林还是在中学时代,因患了青光眼医治无效,从此美丽的景色被黑暗所吞没。但他以坚韧的毅力,突破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学习器乐。最后,以非凡的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一个“达人”了)走进了他崭新的世界。他先后参加了日本“世界蒲公英花絮音乐会”,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和北京长城饭店,分别为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驻华使节演出;且多次在区、局、市及全国各种器乐比赛中获得了演奏奖和创作奖,2001年,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中演奏的木琴独奏《霍拉舞曲》,又一次获得了一等奖。正因为他好学的品格,所以在挑选他学习“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时,也就不费口舌,一拍就合。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培训和艰苦的实践训练,他不但掌握了训练的全部基本技能和技巧,还主动与我们讨论盲人在行走当中的一些体会,并且融会在训练中。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他训练的考核,并取得证书。
在通过对他“行走”考核后,我区残联康复科还专门为他申领了一只导盲犬(全市首批),在他以后的生活、行走过程中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导盲犬进入上海盲人家庭还属首次,还在摸索阶段。而大林做事又非常认真,在与导盲犬的磨合中,他又摸索出好多经验,并且与南京警犬培训中心回访交流中,得到了南京警犬培训中心领导的肯定和表杨。且多次在各家媒体、报纸中频频亮相。
人们对导盲犬的了解大多来自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据了解,为满足盲人的需要,在国内首次培养一条导盲犬,培养成本约在20万-30万之间。可以想象,一个盲人牵着一条30万全有政府出资的导盲犬,是多么不容易啊!要是放在改革开放30年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的关怀是前所未有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出台,保障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从中可以看出,对残疾人的尊重、关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上的例子,这只是其中一个的缩影。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残联领导关心盲人,不但在关心支持盲人定向行走的工作上,在无障碍建设上也同样化了大量的精力。比如:盲道的铺设,盲人语音提示器安装等。我区残联,还在静安公园和雕塑公园大门口,竖立了盲文导游指示说明图。便于全市或外地盲人浏览公园。这为盲人的生活、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通过“盲人定向行走”工作开展,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我感觉到在社会上起到了宣传和播种仁爱之心的作用。例如:我们平时在马路上为盲人训练,会有路人问我们:“你们在干吗?怎么有这么多的盲人聚合在一起?”这时我们都会向他们宣传,我们在给盲人进行康复训练……。有时全市各个区盲人,集中参加市残联“盲人定向行走”考核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不管是老人还是学生或是其他人,都会主动出手搀扶盲人过马路、或在地铁通道帮助带路、或在市场购物帮助选购。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对他们的善举表示理解和谢意,但同时也劝阻他们,因为我们正在为盲人进行“行走”训练后的考核。此时此刻看见社会有这么多的好心人,能出手帮助,我心里会泛起阵阵激动和感动。
经过7年的“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的实践经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又把“盲人定向行走”的概念进一步延伸为“盲人定向移动”。因为,“行走”训练仅仅是单纯的为走走而已,而移动既包含了行走又包含了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帮助盲人“定向行走”培训时,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行走,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培训的内容还包括他们的生活起居、买菜、购物、看病、娱乐、学习等方面。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又引人了导盲犬的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飞跃的进步。虽然,导盲犬增加了盲人行走的安全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然而,毕竟导盲犬的代价太大,不可能每个盲人都能领一条。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手机GPS功能运用而生,盲人手持GPS功能语音手机,就能按你心愿,带你到想去的地方。相信,到那时每个盲人都能免费配发一个已为期不远了。我想象出那时侯的盲人,带着GPS功能的手机,手持盲棍走在宽广的马路上,敲打的更欢。看到一队队远去的盲人队伍,听着笃-笃-笃……笃-笃-笃盲棍欢快的敲打声,我由衷的感到时代变了!盲人们也改变了!变得更自信了,变得更坚强了。再也看不到盲人拉着二胡,悲凄凄的景象了。
“行走”让盲人生活变美好,是残疾人工作者和盲人的共同心愿,愿盲人在文明、进步的道路上,甩开双臂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