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发生在邻居家的一件惨绝人伦的往事,使我对盲人的晚年生活忧心忡忡。
记得那是大年初六上午,我家邻楼的门前挤满了人。居委干部在维持秩序,刑警车里下来的刑警戴着白手套,提着刑警用具,上了17号的六楼,一会儿,来了辆殡仪馆的接尸车,把两具包着白布的尸体抬走了。原来不是他杀,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双双上吊自杀了。其中一位老太生前长期卧病在床,老伴一直照料着,也许他们有难言的苦衷,这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无独有偶,今年春节前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的案件聚焦,播出了一则案例:一对过了钻石婚的老夫妻,在邻居眼里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男方过去是孤儿,特别珍惜美好的家庭生活,女方也对老伴关爱有加,一次偶然的意外,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天半夜,老太为照看外甥上厕所,摔了一跤,从此与轮椅为伴,生活不能自理,还有老太不时地痛苦呻吟,所有一切都得老伴承受和照料。久而久之,老伴心力交瘁,终于有一天他拿起了家里的木榔头朝着轮椅上的老太的头敲去,亲手把老太敲死,以此解脱了,他马上打电话向公安局自首,邻居们无法相信这是事实!法律对他网开一面,人性化地让他在养老院安度晚年。是啊,80多岁的老人都需要别人照顾。怎么能长久承受得起心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呢?
看完这则案例我不再对盲人的晚年生活忧虑重重,反而,油然而生对党的感激之情。党把他的残疾儿女常挂心上,早在2009年,中央7号文件,上海市的10号文件为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浦东新区残联党工委想残疾人所想,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全国首创了“居家养护”的金点子。怀着对重残群体的特殊感情,厚待重残人员,在重残人员中率先享受“居家养护”。在重残人员中盲人是最痛苦的残疾人群之一,区残联通过各街镇残联领导和残疾人工作者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细致地工作,及时地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盲人家中。为他们带来了人间的真爱,许多盲人的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此盲人家中窗明几净;外出购物、买菜有人帮着提;乘车有人看车是否来了;有病就医有人带你找化验室、就诊室;走亲访友有人护送,有人帮着洗衣、做饭,洗刷锅盆、碗筷,还有人陪盲人聊天散步等等。我们的服务人员细心、周到的服务,他们用真情温暖着盲人的心。
“居家养护”使盲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对他们的关爱,盲人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更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特别是对孤、老、病、残于一体的残疾人更是雪中送炭,这类群体一直是最困难、最无奈、最值得同情、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切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和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居家养护”不仅带给他们便利的生活,更挽救了他们绝望的心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肉体和精神的痛楚和困惑,他们往往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走上不归之路。不是吗?前面两个实例就是很好的佐证,如果他们享受“居家养护”,减少了生活压力及服务员的心理疏导,他们的心情愉快了,心灵得到了慰藉,很可能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可见“居家养护”功德无量,它不仅便民,更重要是把党的阳光送到了盲人的心坎上。它究竟挽回了多少个绝望的灵魂!我们无法估量,很大程度上,它至少避免和减少了可能发生的悲剧。它不仅仅温暖了盲人个人的心,它温暖了盲人全家的心!它挽回的不只是盲人个人的生活信心,而挽回的是盲人整个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有多少个盲人,就有多少个家庭,这个数字可不小啊!
“居家养护”让盲人充分享受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党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现,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盲人衷心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浦东新区残联领导,感谢镇残联领导和残疾人工作者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正如一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爹亲娘亲不如党亲;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党的光辉照我心。”党啊,党,有您的“阳光雨露”,我们盲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