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这片诞生过苏维埃政权的红色土地,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由中国盲人协会组织,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盲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们。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寻访红色遗迹,报道红土地上今日的辉煌,他们汇集瑞金,用心灵感知红色,用手中的笔记录红色,以达到回归社会主流,繁荣中国盲人文学的目的。
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好几位盲人作者走进了我的采访本,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也走进了我的这篇拙文。他们有着真挚的红色情结,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因视力残疾造成的局限,因失明给现实生活中带来的艰难困苦,同样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铸造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在他们一串长长的名字里,隐藏着一个个由红色情结引出的故事。
杜江玲:用真情主持文学沙龙
杜江玲是由上大二的女儿陪着来参加瑞金笔会的。在上饶集中营参观时,她一边参观一边抹眼泪的情景,让我的心灵感到了震撼。她原本有着一双美丽的眼睛,在一所中学里任语文老师,因糖尿病导致双目失明。她忍痛告别校园的那一幕,让她这一辈子都无法忘怀。当她的学生们听说南瓜对于糖尿病有治疗效果时,每人抱着一个或两个南瓜与他们亲爱的老师告别。这107个南瓜,在她的面前堆成了一座山。这不是名山,但在这位年轻女教师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人世间一道最美的风景;这南瓜的价值也并不贵,但在她的人生经历中,这些瓜都是价值连城的财富。人世间这样的财富越多,这个世界越温暖,越美好。
正是缘于这份真情,她在网络上创办了文学沙龙,让众多喜爱文学的盲人朋友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属于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个沙龙一办就是多少年,她为此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实在是太多了。牺牲了自己创作的宝贵时间。每周上线主持的时间一到,为了不失约于众多的盲人网友们,哪怕是在病中,她也会毅然决然地支撑起自己原本虚弱的身体,一边打点滴一边主持节目,让前来打点滴的护士小姐感动不已。
她的真情付出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回报。汶川地震那天,丈夫投入了抗震救灾的行列,女儿上学也不在家,她被街坊带到了安全地带。正当大家惶惶然不知所措之际,她的手机响了。一个个慰问的短信,一个个声音急切的电话,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打来,使她的手机响个不停。她感动地止不住流泪,连街坊邻居们都被感动了。在外边躲避地震的人真不少,只有她的手机响个不停。她一边接电话一边流泪,有的邻居不理解,一个盲人,怎么会得到四面八方的关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付出了真情。
这次来瑞金采访,她想到的仍然是她的盲人朋友们。她对我说:“我能来瑞金,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要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盲人朋友们。”
江建军的新高度
我到瑞金两个多小时后,便收到了一本文集和一个喜讯。安徽的老朋友江建军,不但出版了散文集《点亮翅膀》,还加入了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他把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文集赠送给我。他的爱人小戴告诉我:“建军说什么也要在送朋友的文集扉页上亲自签名,以表达他对朋友的谢意与真情。”我多少懂点书法,觉得建军的名签得有一定水平。接到建军的赠书,我感到十分兴奋,迫不及待地一篇一篇地读了下去。文集里提到的许多人,同样是我的朋友;建军笔下记录的许多事,有的我也是亲身经历者,因此读起来特别亲切。我正读在兴头上,有人拉我去逛街,我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因为我完全沉浸在朋友之间的友谊中了。
建军的散文《牵手向明天》提到了我,也提到了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大概是1987年吧!具体时间我记得也不是太清楚了。那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湖北省残联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残疾人与社会”征文,作为获奖作者,我和建军第一次汇聚于武汉。我们俩牵手于黄鹤楼上,想象着江城武汉三镇的美景。谈理想,谈人生,当时他失明没几年,刚刚走出了失明的阴影,当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失明后将来还能干点什么?他尽管是工伤,却不愿躺在功劳簿上吃闲饭。他要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打造出一个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的新天地。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几年我们同时参加笔会,见面的机会自然而然多了起来。特别是今年,建军取得的成就颇丰,先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点亮翅膀》,又加入了安徽省作协。这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盲人文学事业的成功。因为出版文集的越多,加入省、市级作协的盲人作家越多,盲人的文学队伍才有可能兵强马壮,人才辈出。
翁志刚的喜悦
这次瑞金笔会的一大亮点,是新面孔多了,年轻面孔多了。这是中国盲人文学向前发展的一大标志。笔会上,令人感动的地方比比皆是。让我最受感动的一幕,出现在盲人文学爱好者座谈会上。
翁志刚是这次笔会上年龄最小的文学爱好者,来自福建农村,今年只有18岁。父母为他上学没少吃苦,这个年轻人很有志气。因为他尚有残余视力,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通过参加这次笔会,他说他一下子成熟了许多,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对文学有了更深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他的内心世界很复杂,也很矛盾。他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可家里的经济状况确实太困难,他不愿意给父母增加新的负担。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瑞金笔会的承办者之一,江西省盲协张建华主席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志刚,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给我打电话,我来帮助你。”中国盲协李伟洪副主席插话了:“我们中国盲协也会全力帮助你,一定要鼎力帮助你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人民共和国来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对于福建农村的盲校学生翁志刚来说,这一天太有意义了。素昧平生的盲协主席说话了,中国盲协领导表态了。大家的共同愿望是一致的,让这个农村的盲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座谈会当晚的这一夜,翁志刚激动得说什么也睡不着,他上学读书的后顾之忧被解决了。对于一个农村的盲孩子来说,最担忧的是上不起学。生活向这个福建农村的盲孩子敞开了笑脸。他是不幸的,因为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又是幸运的,他因参加这次笔会而能改变命运。我从内心里为他高兴。
近年来盲人文学事业的发展
这次笔会在每个参会作者的心里,都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在未来的中国盲人文学史上,这些风景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几次笔会之前的80年代,中国已经有个别盲人涉猎文学,写作并发表了两三本有一定质量的文学作品。作为1200万盲人的娘家组织,中国盲人协会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组建队伍为根本,以持续不断的开展文学讲座为突破口,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支盲人文学爱好者的队伍已初步形成。经首届盲人文学奖的评选,9位盲人作家脱颖而出。而连续四年的征文活动,调动了数以千计盲人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积极性,数以百计的参与者获了奖。十几位盲人作家分别加入了国家、省、市级作家协会,这充分说明了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盲人朋友,特别是盲人文学爱好者们,勇于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勇于回归社会主流的回归意识,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他们迈开双腿走进社会生活的最基层,观察生活,分析生活,透视人们各式各样的社会心态,勇敢地拿起笔来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文学作品。
两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决定
座谈会上扑面而来的,是盲人文学爱好者们高涨的热情,这热情感染了参会的每一个人。李伟洪副主席趁热打铁,宣布了两个让大家欢欣鼓舞的决定,一是明年力争成立中国盲人文学爱好者协会,二是8月底由中国盲人协会主办的“文学创作系列讲座”开课,由在京的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担任主讲教师,向盲人文友们传授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重要决定的宣布,立即在盲人朋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盲人文学爱好者要成立自己的组织了,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它代表了广大盲人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心愿呀!在北京举办文学讲座,当然是一件具有开拓性的大好事。但外地的朋友听不到怎么办?因此大家建议把作家的讲课录音放到网上去,这样五湖四海的朋友就都能听到了。
实际上,怎样绘制盲人文学事业发展的蓝图,中国盲协的决策者们早就开动脑筋着手准备了。伟洪副主席早就让我就这个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先是征求作家们的意见,了解一下他们是否愿意给盲人文学爱好者们讲课,怎样讲才能让盲人朋友有所收获。
作家们如是说
就为盲人文友举办讲座一事,我首先给10几位著名作家打了电话,征求他们对举办讲座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作家们的热情也非常高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魏润身老师说:“我在三尺讲台站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给盲人朋友讲过课。感谢中国盲协给了我这次机会。这对我自己也是个挑战,我首先要把课备好,力争让听课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在讲课的同时,我要努力鼓舞盲人文友们的士气,让他们明确地感觉到,写作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喜爱它的人,伸手都可以触摸到它。”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高度评价了中国盲协举办文学讲座的意义,他指出:“这不仅仅有益于提高盲人朋友的素质,如今盲人朋友也要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盲人朋友凭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凭着对人生、人性、人情更深一层的理解,参与的过程也许会更加精彩。”
他同时也谈到了盲人朋友从事文学创作的优势:“盲人朋友虽然观察力不足,但想象力出奇的丰富,而且很少受外界各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干扰,能够长久的静下心来,分析生活和潜心创作。因此在诗歌创作、散文创作上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观察力的不足,人物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均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盲人从事小说创作的困难很大。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将军作家周大新听到邀请他为盲人文友进行讲座时,立即推掉了回河南家乡讲座的行程。他说:“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作家,人民军队教育了我。当残疾人朋友需要我时,我会首先满足他们的需要。”
短短三天的笔会就要结束了,每位盲人作者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笔会终究是短暂的,留在大家心中的温暖是长存的,笔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再见了,瑞金;再见了,上饶;再见了,盲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朋友们。我们将重逢于明年中国盲人文学爱好者协会成立的日子里,将重逢于中国盲人文学全面发展的庆功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