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二等奖作品 /韩颖 留下光明,爱满人间

韩颖 留下光明,爱满人间

作者:韩颖
来自:
人气:2475
2012-11-30

 

      五光十色的世界无限美好,令无数有限生命深深眷恋!多少先人在花开花落间哀叹人生之须臾,艳羡长江之无穷?帝王将相中更有甚者不惜以倾国倾城之力搜遍天下,炼丹访药,以求长生不死。然而,人类经验早已表明“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正是生命的不断交替成就了人类的生生不息。可是,人们并不甘心“长生”只是神话,于是医学不断在进步,科技不断在发展。我们惊喜地发现生命的长度纵然有限却可以被延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生命的宽度原来也能被拓展:一个人的器官可以让其他人的生命继续延续并鲜活。器官移植,多么伟大而神奇的发明!多少绝望的生命自此看到了希望,而捐献者的器官在另一个机体里不断敲击出生命的最强音——呼唤关爱生命!呼唤器官捐献!

      然而,另一个声音同时在嚷着:“器官岂能捐?”是的,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诸如“死亡”这类所谓不祥之词被认为是应当避讳的;而类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传统观念流传了千百年后也或深或浅地印在了我们的思想深处...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时,当新生事物与固有意识冲突后,便有了“接受”与“不接受”的争论,便有了“捐献”或“不捐献”的纠结。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器官和遗体捐献这一崇高行为,不久前,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栏目就相关主题特别制作了一期医疗专题节目,而我有幸受邀参与了拍摄。节目以类似辩论的形式将社会上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不同观点浓缩于舞台上,而我作为正方的支持者以自己因病致盲后在黑暗中求索的经历来呼吁角膜的捐献。一接到栏目导演的电话邀请,我马上应允——这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而在随后节目的摄制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都深深烙进了我的记忆中。

      节目摄制当天,我带着导盲犬耳思来到上海东方电视台。此时,来自各地的嘉宾、观众已经陆续到场,整个后台好不热闹。用午餐时,忽然传来的一声叹息让我不由放下了碗筷。循声听去,原来是来自浙江的志愿者朱先生。长期义务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他正在感慨我国角膜供求的巨大缺口。听其介绍:我国每年因角膜病变、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约有40万人,而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角膜移植复明。但因为角膜资源的匮乏,每年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不超过6000例。供求间的巨大逆差使很多患者不得不生活在黑暗中。他又痛心地说:由于角膜供体严重缺乏,有的人巴巴地等待了许多年,直到等白了头好容易盼来了供体,然而却被告知得优先供给年幼的患者...听到这里,我忍不住说道:“其实,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盲了有多久,哪怕他的生命只剩下一天,只要让他看一眼这个世界,其生命也许就此变得完美!”话音落下,一片安静,我的泪水已悄然滑落——从光明撇下我的那一刻起,我常常就这么想:在有生之年,如果能有机会再看一眼这个世界的色彩,看一眼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们,哪怕只一眼,我也知足了!

      午餐后,紧张的拍摄开始了。场内,在主持人骆新的巧妙引导下,一场关于“是否支持器官和遗体捐献”的大讨论热烈展开了。专家、学者、学生、普通观众...纷纷各抒己见;褒奖与质疑、伦理与情感、忧虑与呼吁都被“晒”到了聚光灯下。支持声、反对声势均力敌,争论声此起彼伏。然而,随着场外嘉宾带着各自的故事逐一入场,场上气氛悄悄发生着变化。当一位年迈的母亲搀扶着才过而立之年却因肾衰竭已走到生命边缘的儿子蹒跚上舞台之时,讨论戛然而止。未及开口,这位老母亲已是泣不成声。由于缺乏肾源,白发人眼睁睁地看着黑发人的生命在渐行渐远,无奈与悲伤将现场气氛凝固,观众席上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而在候场的我眼角也已湿润。

      舞台的侧门打开了,又一位嘉宾走到了台前,而他的出现让我再次被震动。这位来自杭州的吴先生十三岁时因角膜病变而失明。当时医生给了年少的他一个模糊的希望:“如果有一天,有人为你捐角膜,你就可以复明了。”这个希望一守就是二十多年。幸运的是,就在200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吴先生终于等到了复明的那一天。今天,成功移植了角膜的他带着爽朗的笑声来到现场,当他说道今年已考取了驾驶证,真正实现了开车梦时,全场掌声响起。站在后台的我深知从光明坠入黑暗的苦痛,此时仿佛分享到吴先生从黑暗回到光明时的激动!一片薄薄透明的角膜却能改变人的整个世界。可惜,吴先生为之付出了二十多年的等待。可悲!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依旧在黑暗中苦苦期盼。可叹!是否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在身后把光明留下?——让吴先生们不要再等这么久。正想着,有人从我身边走过,她看看我的导盲犬又看看我,将信将疑地问:“你真看不见吗?”这样的问题对我并不陌生,失明多年,可我的眼睛仍然清亮——角膜健康的光泽掩饰了我眼底病变的不幸。此刻,有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悄悄升起...

      此时场内,中午遇到的朱先生正在介绍吴先生获捐角膜的经过。原来正是在这位热心志愿者的反复劝说下,那位因工伤导致眼球被迫摘除的工人捐献出了角膜,使吴先生和一位4岁女童同时重见光明。这位高尚的志愿者朱先生不仅登记捐献了自己所有器官和遗体,还发动家人、不畏艰难、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器官捐献的协调工作中。他亲自见证了300多例眼病患者因角膜移植而重见光明,当他说道手术后纱布被摘下的瞬间,病人重见光明时的那一声撕心竭力的哭喊,他的语气抑制不住地激动。我的心也跟着狂跳起来:这一生哭喊不仅是盲人重见光明后狂喜的发泄,更是人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光辉灿烂的迸发!想到这里,我刚才闪现的念头已成为了一个决定。

      轮到我上场了。伴着观众的掌声,乖巧的耳思将我准确地带到了舞台中央。我由衷地向大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支持器官和遗体捐献!”在完成了导演安排的舞台任务后,我深深吸了口气——我要在计划外实施自己的决定了。我拿起话筒问道:“请问,像我这样的眼底病变者,角膜是否还具备捐献的价值?”得到现场眼科专家的肯定答复后,我向全场宣布了心中的那个决定:“虽然我无法通过器官移植实现复明,但我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希望我的角膜能帮助别人重见光明!”决定一出,我倍感欣慰:我没有机会再看到这个世界,那就留下角膜让别人替我重见光明吧!是的,在黑暗中摸索的这些年让我尝够失明的痛苦和不便,甚至也曾一度质疑生命的意义。如今又有多少人和从前的我一样还在苦苦挣扎?正被失明的伤痛折磨得撕心裂肺?请别让苦难再继续!最后,我向大家再一次发出倡议:“亲爱的朋友们,为了让更多的盲人重见世界,请把你的光明留下!”掌声久久不息...

      不知何时起,现场已停止了争论,反对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听见的是“我支持捐献!”、“我愿意捐献!”那位哭泣的老母亲,听到这些温暖的声音,您可否感到些许的宽慰?所有期待供体的朋友们,请相信希望会有的——不断前进的文明一定会让爱充满世界,把光明永留人间!

      拍摄结束,耳思带着我又回到了后台,在那里,我从朱先生手中接过了《角膜捐献意向书》,并在上面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相信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签名。另外,我还与吴先生相约:要乘着他开的车去西湖兜风,共享他复明的幸福。走出电视台的大门已有星光点点。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天上一颗星就是人间一个灵魂。生命的背后是否真有个灵魂?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生命可以传递,光明能够驻留。星光明明灭灭,大碍永驻人间!耳畔似乎又响起节目中场时的那首真挚的歌曲:“...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录入:伊然 添加:2012-11-30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