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往年闷热乏味的暑假,2010年,我的精力和心情似乎都有些不同。这是因为那年我们社领导为了丰富我们盲人职工的暑假生活,带领我们走出了社门,游览了我国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
说起世博会,早就令我心动了,很想与家人共同去游览一番,然而因畏惧人多、暑热,终究未能狠下决心。这次因有了社领导的组织,而且还允许带家属,所以我也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们在总领队于总编的带领下于8月6日晚乘火车出发了,次日中午到达了上海。吃过午饭,我们稍事休整,然后先游览了“东方明珠”,晚上又在黄浦江上乘坐了油轮。大家争先恐后地登上了油轮的最顶层,尽情领略江风的凉爽,一览黄浦江的美景。我想,这应算作游览世博的前奏吧。
8日上午,我们走进了世博园,由于我社的小周同志这期间正协助中残联在馆内工作,恰好做了我们的内应,他和他的朋友小杨为我们做先锋官,帮我们打通了一个又一个VIP通道,使我们免去了排长队之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
我们首先游览了美国馆,在进馆之前,我们每个盲人都佩戴上小杨为我们事先准备的语音导读器,这导读器很奇妙,每到一个展馆的区域内,导读器的耳机里就会自动传出关于该管的解说词,大大避免了我们盲人的闭目塞听。
一进美国馆的第一展室,就听到老外的主持人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她很风趣,接着还为我们说了几段小幽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我们又看了两部短片,在第一部短片里我听到很多美国人在学汉语:你好,欢迎来到美国馆。说得南腔北调的,显得很滑稽。至于第二部短片《花园》,故事中没有任何语言对话,对盲人来说很费解,因此我只能聆听美妙的音乐和精彩的音效了。之后听了女儿的描述才知道,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改变了所居住的城市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几个主题馆。说实话,这世博园的确不适合盲人游览,本来吗,博览会主要就是让人们用视觉去阅览的,并没有提供更多可供盲人触摸的展品。本想让妻子给我多讲讲,可游人摩肩接踵,环境纷乱嘈杂,根本没有那个功夫,或者说,妻子也并非是一个专业的解说员,不擅将眼花缭乱的场面及时地描述给我。唉!我的心中不无遗憾,看,看不见,摸,摸不着,看来我只有洗耳恭听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声音仿佛把我引领进一个童话的世界中,在那里,我不再是一个盲人。这时,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呼呼之声,随着这声音,我朦朦胧胧地“看”到我的女儿扑扇着翅膀高高地飞了起来,哦,原来那是她在公众参与馆体验飞翔。听到了女儿的欢笑,我和妻的心里也在欢笑。
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主题馆,一走进去我就听到了优美的钢琴声,演奏的是那首根据古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不用说,那演奏者准是盲人钢琴家孙岩,果然,大家看后都说是。我不由自主地叫了他一声,因为他正在专注地演奏,所以没有应,于是我们随着人流匆匆地走过去了。早听说生命阳光馆有一个特殊的黑暗体验区,可是那里的队站的实在太长了,由于时间所限,大家都没有过去,我也只好放弃了。
9日那天,我们主要又去了法国馆、意大利馆、泰国馆、西班牙馆、太平洋联合馆等。我总在不停地问妻子:有没有可以触摸的展品啊?可得到的回答几乎总是否定的。就这样,我们不停地向前走着,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场馆,即使偶尔可以触摸到边沿的墙壁啊、柱子啊什么的,我也感到十分的新奇。正说间,我的嗅觉突然告诉我,这可能是法国管,因为有异香扑鼻,果然,女儿从旁证实了我的判断。后来,在西班牙馆里,我又以触觉获知,这里的墙壁是藤条制成的,按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新鲜的,可由于是我自己发现的,我高兴得就像个孩子。我忽然想起那个成语“盲人摸象”,如果说故事中的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身体上的某一个部分,那么我此刻又触摸到了世博园多少呢?
泰国馆还是满不错的,在那里我们一同观赏了一个3D片,观看时,每个观众都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当然这眼镜对我是毫无用处的,可我却依然装模作样地戴上它,期待它能成为我与影片沟通的灵犀。影片的情节我是一无所知,可是我却听到了四面八方观众的不停尖叫和十分逼真的风雨雷电声,并不时有雨点飘落在我的身上。当片中出现撒栀子花瓣的画面时,我的鼻中竟然也装满了花的芬芳,同时也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傍晚时分,小周带领我们一同游览了世博轴之后,又带我们去了黄浦江边的音乐广场,欣赏了音乐喷泉。那江水随着音乐的起伏不停地喷涌着,在晚风吹拂下,不时有水花溅到我的身上,十分惬意。
两天的世博之旅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还来不及回味,就要和上海,和世博园说再见了,心中颇有些依依不舍。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如果我能在场馆里随心所欲地徜徉,如果我可以尽情的触摸、如果……我知道,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返程的车票,我的世博梦也该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