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黄小希、刘奕湛)生活在江苏镇江的刘伟琴,抚养两个重度脑瘫的女儿十多年了。在镇江残联的帮助下,刘伟琴的两个孩子申领了低保和重残补贴,孩子看病的钱可以报销一部分,家里还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一家人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有了明显变化。
自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力度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五年间,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民生显著改善:“五年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这日子,放在五年前连想都不敢想!”如今,生活有了起色的刘伟琴当上社区志愿者,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人。
60岁的汤国清有着和刘伟琴类似的感受。这位四川丹棱县顺龙乡虎皮寨村村民,上有92岁的母亲,下有18岁一级肢残的女儿,一家人住在上世纪50年代盖的土房里,随时面临房屋垮塌的危险。根据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当地残联为汤国清一家修建了4间大瓦房,厕所安上专门的扶手,家里所有门槛被锯掉,房屋边沿也改造成斜坡,方便汤国清的女儿活动。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国共有1070.5万城乡困难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近一半省份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造燃油补贴等福利政策使280万人次残疾人受益;城镇残疾人至少参加一项社会保险的比例由62.6%提高到94.7%;从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3年共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地开展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从2008年到2012年,危房改造政策让全国69.7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搬进了新房。
为加快改善残疾人民生,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立‘两个体系’基本框架,2020年‘两个体系’更加完备”。
服务全面覆盖:“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加大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力度,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以专业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体系;
……
五年来,一系列规划的实施,把温暖的服务送到每一位残疾人的身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更让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有了更高的标准。
内蒙古喀喇沁旗龙泉社区的吕家红,在社区康复站进行了多年康复。目前,全国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达到20.5万个,共配备35.3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在大力发展社区康复的同时,国家还通过实施一批康复项目,帮助1219.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五年的时间里,国家实施了城镇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举办残疾人就业援助月,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371个,142.5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168.9万人,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达1770万。
在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方面,五年来,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在校残疾学生达35.8万人。各地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对1.1万名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
“残疾百姓有了居住的地方,孩子们上了学,有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工作,出门也方便了,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见证残疾人事业变化发展的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坝盘镇残联工作人员张国清说。
环境更加融合:“平等、参与、共享不再是口号”
今年8月11日,全国“肢残人活动日”。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肢残车手驾驶越野车,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齐聚拉萨,开启了他们挑战珠峰的征程。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平等、参与、共享不再是口号。”参加这项活动的一位车手说。
让残疾人变得自信、自强,需要平等的社会氛围。今年初的一天,乘坐东航南京至上海航班的旅客惊奇地发现机舱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乘客”。来自大连中国导盲犬培训基地的导盲犬“壮壮”领着常州盲人丁志强顺利完成了空中旅程。动物乘飞机一般需要托运,但“壮壮”作为导盲犬,在办理了动物检疫合格证、消毒证明后,作为工作犬伴随主人登上了飞机。
从城镇到农村,从法规到理念,五年来,无障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进一步增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发布,对无障碍服务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新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允许右下肢、双下肢缺失或者丧失运动功能但能够自主坐立等5类残疾人申请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汽车的驾驶证。
这些条例和规定的颁布,传递着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认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平等融入社会;越来越多的无障碍设施,拉近8500万残疾人与社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