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四川 /四川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四川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作者:
来自:四川省残联
人气:2378
2013-12-09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 建设, 推动我省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 发展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制本发展纲要。

      一、我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据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省共有残疾人622.3 万,其 中 城 镇 残 疾 人 占 22.19%,农村残疾人占 77.81% 。“十一五” 以来, 我省残疾人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省 70 多万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 在校残疾学生达 41839 人;城乡就业残疾人达 210 多万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集中供养、 五保供养、 临时救济和定额补助的残疾人达 120 万人;300 多万残疾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52 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持增加了收入;3.6万残疾人住房条件得到了 改善;1 万多名残疾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残疾人事业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我省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残疾人事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 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时期。 西部大开发、扩大内 需、灾区发展振兴、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省委省政府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等, 都为四川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不断改善残疾人民生,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 时期, 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两个体系” 建设为主线, 以“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为改善残疾人民生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总体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残疾人生活状况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 残疾人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两个体系” 基本构架, 残疾人保障水平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全面推行。

  ——借助承办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契机, 大力促进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保障条件大幅提升, 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二) 指导原则。

  1. 以人为本, 共享发展。以残疾人为本, 将切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 缩小差距, 加快发展。切实采取特别措施, 加大力 度, 加大投入, 加快发展, 确保“十二五” 期间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全省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

  3. 特别扶助,全面发展。 坚持一般性制度安排与特殊扶助政策相结合, 在确保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充分惠及广大残疾人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专门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政策和服务。

  4.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 政策、资金、项目重点向汶川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

  5. 增强保障, 持续发展。 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保障条件, 特别要增强基层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持续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普惠性、特殊性、实用性、个性化的服务。

  6. 党政主导, 重点发展。 坚持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 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省各级政府工作大局并重点发展,各级各部门(单位) 依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专栏 1

  主要工作目标

  1. 社会保障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

  ——城乡残疾人普遍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实施一批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2. 公共服务

  ——超过 200 万残疾人得到“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通过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 100 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 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 各市(州) 和 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 均建成特殊教育学校,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确保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对接。学校对残疾人接受教育要达到零拒绝, 各地确保没有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因贫而失学。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残疾人 10 万人次,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10 万;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 扶持 30 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增强发展能力; 为 10 万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 15 万人次补助。

  ——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和体育健身服务,承办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进一步活跃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200万残疾人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补助。

  ——加快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 资助 5 万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 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3. 保障条件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法规政策建设。

  ——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 县级残疾人组织规范达标率达到 100% ,乡镇(街道) 残疾人组织规范达标率达到 90% 。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骨干残疾人服务设施, 80% 的县(市、 区) 有规范达标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每个市(州) 都有规范达标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协调。

  ——建立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

  ——产出一批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重大成果。

  三、“十二五” 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 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 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落实并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生活补助、 护理补贴、 社会保险补贴、 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 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逐步提高补助水平; 按照城乡贫困家庭的困难程度实施分类救助, 对家庭常年贫困的重度残疾人、老年残疾人予以重点救助。因突发性或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急需救助的城乡 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 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因自然灾害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 纳入灾害救助管理。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 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 对贫困残疾人无法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渠道解决的康复费用予以补助。

  3. 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将残疾人纳入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政策范围, 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 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按规定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政策。支持企业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残疾人员、残疾农民工、被征地农村残疾人、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 对工(农) 疗机构、 辅助性工场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给予优惠政策。

  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按自愿参保的原则, 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其中, 制定并落实为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代缴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政策; 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重度残疾人和低保残疾人的个人缴费部分,政府按规定给予补贴。 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 起付线, 合理设置封顶线。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 除按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外,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4. 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给予生活补助,对重度残疾人给予护理补贴。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阳光家园计划”, 各市(州)、县(市、区) 人民政府普遍建立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及时足额发放护理补贴。逐步建立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的制度。 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暖费用,挂号费、诊疗费,泊车费,盲人、聋人、重度智残人手机短信和宽带费用以及农村筹资筹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 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 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 保障伤病残军人优先享受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二)“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

  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为 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幅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满足残疾人普惠性、特殊性、实用性、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2011年, 全省得到“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的残疾人上网入库 60 万人以上, 2012 年达到100 万人以上, 2015 年全省持证残疾人全部实行个性化服务。

  政策措施:

  1. 要大力加强乡 镇(街道)、村(社区) 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能力建设, 为“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2. 要全面组织开展入户调研, 掌握残疾人真实需求; 充分挖掘残疾人潜能, 落实各项政策,结合残疾人实际需求,为残疾人量身定做管用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争取多种方式, 落实方案,使残疾人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最大限度地使残疾人得到更多的保障和服务。

  3. 建立全面覆盖、 动态跟踪、 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量体裁衣” 式个性化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对残疾人基本状况、 基本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提供即时、 在线的数据统计和科学管理, 逐步实现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三) 康复和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

  ——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和服务的长效机制, 对有康复愿望和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获得康复服务的机会。

  ——建立健全省、市、县、社区四级康复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康复工程, 帮助 100 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 建立综合性、 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 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 制定《四川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实施细则》。

  2. 落实《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 精神, 按规定将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并结合各地实际, 逐步适当扩大保障范围。

  3. 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 社区为基础、 家庭为依托, 发挥卫生医疗机构、 特教学校、 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 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 社会康复, 提供功能技能训 练、 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 康复转介、 残疾预防、 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重点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4. 加强省、 市、 县三级专业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机构建设要针对残疾人特殊康复需求, 突出残疾人康复的特点。 建设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开展以“三瘫一截” 为主要内容的康复业务, 到 2015 年创建集康复、 医疗、 科研、 培训 为一体的三级康复医疗机构。努力将四川省·成都市聋儿康复中心建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 的中心。按照国家对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建设 50 个市、县级专业残疾人标准化康复机构,争取把我省各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聋儿康复机构、 辅助器具资源中 心、 精神病康复机构建成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定点机构。加强民政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制定落实民办康复服务机构扶持办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

  5. 抓好社区康复机构中具有残疾人需求特色的康复项目,积极支持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 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建立规范性社区康复站。

  6.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 工程项目, 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 6000 名;建立聋儿康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和晋升体系以及培养提升的配套管理制度。

  7. 实施残疾人重点康复项目。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努力创建“白内障无障碍省”;实施 0 — 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为肢体残疾、听力 残疾、 脑瘫、 智力 残疾、自 闭症等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实施精神残疾人“阳光关爱” 康复项目;实施“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致残人员康复工程;实施辅助器具适配项目, 省级建成国家辅助器具区域中心; 组织适配 40 万件辅助器具。办好中国(成都) 康复产品国际博览会。

  8. 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 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 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机制,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部门参与的工作体系。实施大骨节病等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实施残疾报告制度。

  (四) 教育。

  主要任务:

  ——制定发展特殊教育相 关法律法规和 投入等相关保障标准,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对接, 对残疾人的教育达到零拒绝。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完善“扶残助学” 机制, 确保无一名残疾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

  政策措施:

  1. 按照以县为主原则, 建立和完善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 将特殊教育纳入我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 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加快普及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十二五”期末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统计制度和失学、 辍学及时干预制度。全面实现 30 万以上人口县(市、 区)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全面完成国家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项目。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制定特殊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3. 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纳入当地政府学前教育整体规划, 同步安排, 同步实施。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鼓励、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机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新建、 改建的学前教育机构要具备适合残疾儿童生活、学习 的环境, 不得拒绝接受残疾儿童。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

  4. 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 500 万以 上人口的市(州) 所在地, 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各类示范性高中要带头依法招收残疾人随班就读。依托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开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

  5.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 确保符合院校录取条件的残疾考生不因残疾落榜。 通过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有条件的普通高校、 师范院校、 教育学院可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依托普通高校支持开展残疾人成人高等教育。鼓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采取“ 3 +2 ”模式培养残疾学生。

  6. 任何学校对残疾人接受教育要达到零拒绝。建立拒绝残疾人接受教育的举报和问责制度。任何学校必须按照规定依法接收残疾人接受教育,不得歧视。

  7. 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 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鼓励和依托有条件的省内高校, 充实专业老师和研究人员,适度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类别和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 为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输送特殊教育合格师资,为我省特殊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科研、管理和随班就读的推进等发挥重要作用。对特殊教育教师定期进行表彰。

  8. 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两免一补” 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实现残疾高中学生免费教育。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本地没有一个残疾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而不能上学。

  9. 建立手语、盲文研究机构,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落实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

  (五) 就业。

  主要任务:

  ——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 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 10 万人。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10 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 10 万人次。

  政策措施:

  1.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和《残疾人就业条例》, 尽快制订我省实施意见, 各市(州) 和县(市、 区) 人民政府制订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具体政策; 将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

  2.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 实施十万残疾人就业工程。 进一步加大实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应征尽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大力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就业岗位, 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发展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工(农) 疗机构等, 积极扶持盲人就业和精神、智力及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

  3. 加强残疾人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 各地培训就业率不低于 60% 。大力开展残疾人中高级行政管理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层次。

  4. 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 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县级以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具备独立开展就业服务的条件, 省和成都等 10 个市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六) 扶贫。

  主要任务:

  ——扶持 30 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10 万人次。

  ——实施“阳光安居工程”, 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 制定并实施我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 — 2020 年)》。 各级人民政府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整体扶贫开发规划, 优先安排, 重点扶持; 组织实施农村残疾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

  2. 纳入全省农村扶贫开发范围的县(市、区) 要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范围, 帮助其优先享受国家扶贫开发政策。

  3. 实施康复扶贫贷款贴息项目, 加强对扶持带动贫困残疾人的能人大户和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 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工程”。 全省扶持创建 100 个省级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和100个省级农村残疾人能人大户。

  4. 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10 万人次,使经过培训的残疾人至少掌握1 — 2 项实用增收技术。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 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

  5. 在移民扶贫、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对农牧区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建设和改造予以优先安排。省、市、县三级继续安排并逐年增加残疾人扶贫资金,组织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 ——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

  6.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村互助社、各种行业协会组织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7. 广泛组织开展“帮、包、带、扶” 农村贫困残疾人活动。

  (七) 托养。

  主要任务:

  ——以省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以市(州) 和县(市、区) 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 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15万人次补助。

  政策措施:

  1. 坚持政府主导, 将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2. 建设省级示范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市(州) 和县(市、区) 骨干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乡镇(街道)、村(社区) 建设日间照料平台。全省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 100 个。 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各地政府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安排。县(市、区) 充分依托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并充分利用乡 镇(街道) 公共服务设施搭建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平台。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3. 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 为符合条件的居家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 精神慰藉、 安全保护等服务。鼓励和引导一批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继续加大实施“阳光家园计划”, 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 15 万人次补助。

  4. 研究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社会组织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 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 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

  (八) 宣传、文化。

  主要任务:

  ——以承办第九届全国 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 加强残疾人宣传工作阵地建设, 充分发挥公共媒体在支持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舆论宣传作用, 努力营造推动我省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体系,满足残疾人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 100 万残疾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以办好四川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为龙头, 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大力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

  ——整合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残疾人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政策措施:

  1. 各级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单位和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新闻媒体要利用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加大对我省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2. 省、市(州)广播电台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栏节目, 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手语栏目。 各有关部门对困难地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栏节目给予扶持。

  3. 组织好我省的全国助残日、国 际残疾人日、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

  4. 举办全省残疾人事业宣传新闻奖评选活动, 组织我省参加全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

  5. 建立四川省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并充分发挥作用。

  6. 提高公共文化为残疾人服务水平,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 农家书屋应配置残疾人读物。 省、 市(州)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施。

  7. 在全省实施“文化进社区” 项目, 使 100 万残疾人在生活的社区(村) 就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生活服务。

  8. 加大对残疾人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将残疾人纳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保障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

  9. 办好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和“挑战命运” 特殊艺术大赛, 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和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 加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力 度, 建立四川特殊艺术人才培训中 心,依托全省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建立 10 个国家级、 50 个省级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组团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 第六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汇演。

  10. 扶持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图书、音像电子和数字出 版物、戏剧、广播节目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出版发行。 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残疾人文化艺术博览会, 提升残疾人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建立有效机制, 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残疾人文化产业。

  11. 鼓励残疾人参加公共文化活动, 提高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能力。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和文艺工作者开展针对残疾人的“文化助残” 活动。

  (九) 体育。

  主要任务:

  ——全面完成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承办任务。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 计划( 2011 — 2015 年)》,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 组织 100 万残疾人参加“自 强健身工程”,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

  ——促进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 努力提升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 在重大残疾人体育国 际、 国内赛事中为四川争得荣誉,使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政策措施:

  1. 在充分整合全省现有体育场馆的基础上, 尽早启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场馆的建设和改造, 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各项承办任务; 精心组织各项重大活动, 特别是开、闭幕式,充分展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以承办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 促进四川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爱, 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2. 各地公众体育设施免费对残疾人开放, 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优惠, 实施残疾人“自 强健身工程”, 组织 100 万残疾人在社区、村镇、特教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 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 为 200 个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配置适合的器材器械。

  3. 以全省各级培智学校为重点,进一步推广和 开展特奥运动。将特奥运动项目纳入培智学校教育大纲,培训配置特奥教练员,全省发展特奥运动员达到 6 万人。

  4. 组织举办四 川 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积极组团参加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六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和首届全国聋人运动会等重要赛事, 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实现我省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5. 以改进和完善机制为重点,加强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突破制约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建立符合我省实际, 适应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机制。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残联承担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 际、 国内竞技体育比赛任务的集训工作, 培养、 建立一支热爱残疾人体育事业, 相对稳定的残疾人体育教练员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积极培养残疾人体育医学分级员 和裁判人员 , 促进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与健全人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全省各级体育训练单位资源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基地建设。

  5. 发挥残疾人体育组织在推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省、各市(州) 建立残疾人体育协会, 活跃基层残疾人群众体育, 使更多的残疾人在基层社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6. 进一步改进我省残疾人体育比赛奖励办法, 完善残疾人体育激励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做法, 对在国际国内重大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给予与健全人相等的奖励和表彰。

  (十) 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以承办第九届全国 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 加快推进城乡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提高无障碍建设质量和水平。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 公共服务信息方便残疾人使用。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为 5 万户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资助。

  政策措施:

  1. 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和残联、老龄办等,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并建立维护管理、 监督检查、处罚和情况通报制度。将无障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县(市、 区) 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学校、医院、宾馆、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公共文化和体育场所、 风景名胜区的无障碍改造。交通运输、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 公共交通工具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场所应当在最方便的位置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50 个以下车位的公共停车场至少 设置1 个,50 个以上车位的按不低于2% 的比例设置, 供残疾人免费停放。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残疾人驾驶机动车提供便利,给予优惠。

  2. 积极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服务。有残疾人参加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 重要会议, 应当提供语音、文字提示和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 省及市(州) 电视台在新闻等栏目中加配手语, 在播出或重播电视节目时加配字幕。公共图书馆、 基层文化站要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为残疾人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 盲文、 手语、 视觉引 导等无障碍服务。 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3. 各级人民政府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民生工程,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全省每年为 1 万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十二五” 期间, 除三州外的全省 18 个市的主城区和条件较好的县(市) 实现无障碍全覆盖。

  (十一) 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加强残疾人法制宣传, 促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完善残疾人维权机制, 以解决问题为重心加强残疾人信访机制建设, 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政策研究, 继续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实施“温暖万家行”, 为 50 万贫困残疾人送温暖。

  政策措施:

  1. 依法修订《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实施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在研究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时,积极听取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意见,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和特殊困 难制定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宣传活动,对500 名基层残联维权工作者开展法制教育培训。

  2. 注重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支持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严厉打击遗弃残疾儿童、 虐待、侮辱残疾人等侵犯残疾人权益的刑事犯罪活动。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对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3. 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残疾人接受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门槛,扩大受助范围。在全省各市(州) 及有条件的县(市、区)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 使残疾人就近、就便获得法律帮助。

  4.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和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查处、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引发越级进京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建立专项通报制度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5. 加强残疾人事业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办好四川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 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6. 实施“温暖万家行” 项目,“十二五” 期间为 50 万贫困残疾人送温暖。

  专栏 2 主要助残服务项目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 资助托养机构100 家,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 15 万人次补助。

  ——实施家庭无障碍项目, 为 5 万户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实施就业援助项目, 扶持 10 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实施扶贫解困项目, 帮助 30 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实施创业和职业培训项目, 对 10 万人次残疾人进行创业和职业培训。

  ——实施地震伤残人员康复项目, 为全省地震致残人员提供康复服务。

  ——实施 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项目, 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实施精神病患者关爱行动项目, 帮助 10 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

  ——实施“扶残助学”项目, 帮助 20 万人次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实施“温暖万家行” 项目, 每年春节前为 50 万名以上的贫困残疾人送温暖。

  ——实施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 对 10 万人次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文化进社区项目, 组织 100 万残疾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实施助残健身工程项目, 组织 100 万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四、保障条件

  (一) 组织保障。 各地、 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 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强对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力度, 落实上级残联对下级残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协管责任。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乡 镇(街道)、 村(社区) 残疾人组织,“十二五” 期间,县级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率达到 100% , 乡 镇(街道) 残疾人组织规范达标率达到 90% 。

  (二) 经费保障。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协调。 按照属 地管理原则, 县级人民政府是投入主体, 省、 市(州) 人民政府给予帮助支持。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残疾人事业, 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事业发展资金, 支持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特教年度专项经费并不断提高,落实国家特教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最低不低于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 3 倍安排。 普遍建立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地方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本级使用 的资金按照 5% 以上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留本级使用的资金按照不低于 10% 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

  (三) 队伍保障。 建立四川省八一康复中 心高端人才引进科学机制。培育、发展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乡镇(街道) 配备专(兼) 职委员 达到 90%,村(社区) 配备专(兼) 职干部或联络员达到 80% 。落实基层残疾人专(兼) 职工作人员待遇。 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 打造“青年志愿助残阳光行动” 品牌, 实现每个村、社区助残志愿者全覆盖, 全省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 30 万。制定残疾人工作队伍建设培训规划, 成立四川省残疾人事业人才培训中心, 建设好专职、专业和助残志愿者队伍,加快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监测统计等专门人才培养。开展自强与助残先进培育和表扬工作。

  (四) 基础设施保障。 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力度,将残疾人康复、 教育、就业、福利、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 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着力完善省、市(州)、县(市、区) 残疾人服务设施。 各市(州) 至少建成一个规范达标的市级残疾人服务设施, 80% 的县(市、区) 至少建成一个规范达标的县级残疾人服务设施, 全省残疾人服务设施达到西部靠前水平。完成四川 省八一康复中心配套设施工程; 建设省残疾人托养服务示范中心。 完善县级及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未建地区要加快建设, 不规范的要进行改造, 建设规模不能满足需要的要进行扩建。

  (五) 考核与评估。 加强纲要执行情况督促检查。 强化各职能部门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职责, 加大督促检查力 度。 各部门每年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 会(简称“残工委”) 报告纲要执行情况; 下级人民政府残工委要向上级人民政府残工委报告纲要执行情况。 各级人民政府残工委在“十二五” 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

  专栏 3 主要能力建设项目

  1. 残疾人服务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基础建设规划优先实施,“十二五”末每个市(州) 至少建成一个规范达标的市级残疾人服务设施,80% 的县(市、区) 至少建成一个规范达标的县级残疾人服务设施。

  2. 特殊教育机构建设: 30 万人口以上县(市、区) 全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500 万人口以上的市(州) 所在地, 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

  3. 专业康复机构建设: 将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建设成三级康复医疗机构,将 50 个市、县级康复中心建成全国专业化、标准化的康复机构。

  4. 专业托养服务机构建设: 积极建设省、市、县三级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

  5. 省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库建设: 依托“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平台信息管理系统, 相关部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

  6. 基层残联组织建设: 县级残联规范化达标率达到 100%,乡镇(街道)残联规范达标率达到 90% 。

  7. 队伍建设:全省乡镇(街道)专(兼) 职委员达到 90% ,村(社区)专(兼)职干部达到 80%,全省助残志愿者力争达到 30 万。

  8. 残疾人事业专业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服务、体育健身、维权等专业人员和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专栏 4 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执行评估指标体系(略)

 

录入:伊然 添加:2013-12-0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