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身短暂失明的经历,设计者希望,回声(Echo)系统能够令用家在失明后的最初阶段,舒缓对于周围世界的怯懦情绪。
两年前,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许易杰(Yee Jek Khaw)(音译)在木工工厂实习过程中,不慎弄伤了自己的角膜。最初,他只是感到有异物进入了眼睛,然而,几周后,眼睛居然肿的无法睁开。
“在双目失明的日子里,即使是平时走惯的道路也显得困难重重。我还没有真正做好目不见物的准备,”他谈到。这段意外的经历造就了Echo的问世,该系统能够帮助新进失明的患者借助声音,探索周围的世界。
独立生活的困难
眼睛痊愈之后,小许开始感到疑惑,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失明,人们是怎样适应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呢。通过对于大量新近视力受损的患者以及视障作业治疗师的咨询,他了解到,失明会令许多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失明的一个害处最大也是最为棘手的影响就是,你可能无法如同以前习惯的那样行走和确定方向了,”他谈到。“失明后,自主的行走是确保独立生活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有的资源,诸如专注于户外行走的绝大多数康复训练中心等,有时却根本顾及不到那些失明后不敢踏出家门的人。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人力资源稀缺的问题,因为,这类康复训练需要专业人士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小许介绍到,在新加坡,训练预约期可达一个月以上,而长时间的等待往往会严重动摇患者重新独立的决心。他认为,应该能够找到一种途径,帮助患者们以一种更为随意、更易获取的方式开始训练过程。
Echo如何工作
针对他所意识到的资源方面的稀缺问题,小许提出了Echo系统的原型设计。如果将学会通过声音探索世界比作学习骑自行车,Echo就是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轮:该系统由一系列音箱所组成,经过训练的治疗师或家人可以将这些音箱放置于室内的各个角落,从而为患者构建一幅声音地图。无论是宠物猫的脖铃声、闹钟的闹铃声还是门铃声,这些来自患者生活中的声音都可以由移动设备录制后上传到Echo对应的应用程序。大量测试技术产品仅仅只是询问患者是否能够在户外环境中听到某种特定的声音,而Echo的应用程序却能够让治疗师在声音地图的范围内播放特别的声音,从而测定用家是否能够加以辨别。
小许介绍到,想要在失明后通过声音探索世界需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声音辨识物品,例如了解你的手机闹铃、微波炉的铃声以及茶壶所发出声音的差异。第二步,为了获得方向信息,必须能够判断不同声音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三步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步骤,便是借助声音,精确地找到路标,即使是在嘈杂的声音地图中也是如此,就像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听辨火车站的方向那样。设计Echo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初设定向行走技能的人们提供帮助。小许谈到:“该系统只在成为视障者开始定向行走训练的第一步,让这一适应过程更为容易,更加方便和无障碍,同时减小其中的学习曲线。它能够帮助更多人一步步的走向独立。”
尽管小许设计Echo系统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满足专业的视障治疗师在训练中心的使用需求,确保一位治疗师能够同时监控多个Echo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但是,患者们也可以在训练课后,将该设备带回家中,在朋友或家人的帮助下完成进一步的练习。
扬声器模块的设计也十分贴合视障患者的需求,这种经过刻意选择的简单的正方形能够让视障人士迅速的记住该设备的外观。
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Echo仍处于原型产品阶段,仅仅实现了小许设计中大约60%的功能。正在荷兰带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产品市场开发与策划专业硕士学位的他希望,未来能够在继续该原型产品开发工作的同时,与患者们共同开始试验研究。
Echo系统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为广大视力受损的患者提供室内训练途径、降低训练门槛的方式,其能够帮助更多猝然失明的患者重新找回原有的生活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