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重塑耳边的电影世界

重塑耳边的电影世界

作者:
来自:上海残联、中国网
人气:95872
2019-01-17


     当韩颖还是一个少年小影迷时,绝不会想到今后的某一天自己会成为一个无法观看电影的盲人;而失明之初的韩颖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投身于一项名叫“无障碍电影”的公益事业中——携手各界志愿者为万千视障人士重塑一个耳边的电影世界。

     二十年前,还是个中学生的韩颖跟着影评组老师穿梭于各个影院,宽银幕上的光与影为小小的她打开了一个大大的艺术世界。岁月流逝,曾经的小影迷逐渐长大,观影的爱好继续在生活中绵延。

     然而某一天起,宽荧幕上的光与影在韩颖眼前一点点黯淡,终于医生的一纸诊断书将她彻底逐出了影院。

     在黑暗中摸索的最初几年,韩颖还是习惯性地在电影频道流连,却发现电影从眼前被移到耳边后是那么地陌生,那些没有对白的画面成为她理解影片的障碍。

     正当韩颖为与电影缘尽而叹息时,却接触到了“无障碍电影”,这令她倍感安慰。所谓服务于视障观众的“无障碍电影”是指对普通影片中没有对白的画面以精准的文字加以恰当的解说,从而帮助视障观众理解的特殊电影形式。

     为使广大视障人士能有更多的无障碍电影可欣赏,进一步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电台播出了“无障碍电影制作志愿者”招募启示。闻讯的韩颖不禁想: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尤其是一名无障碍电影的受益观众,中英文双语专业的自己是否可以为此做些什么?于是韩颖报名成为了无障碍电影项目的志愿者。

     有人问她:“你看不到画面,又如何服务于无障碍电影?”可在韩颖看来,正是视障观众最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无障碍服务。同时,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也少不了残疾人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现。

     在上海市残联的扶持下,2016年2月韩颖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公益机构“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致力于为残障人士影视欣赏等文化活动提供无障碍化服务。

     机构成立之初千头万绪,经过一年多的打磨,韩颖带领团队客服种种困难,逐步形成了从选片、撰稿、审稿、解说配音、后期合成直至最后的审片的成熟制作流程。

     “无障碍化”加工是一个要求高、难度高的技术活儿,尤其是解说词的撰稿——在尊重原片的基础上,在片中相当有限的无对白间隔插入精准的画面描述,既要顾及观众的年龄差异,又要考虑其不同的文化程度,做到文雅规范的同时还得接地气,听得懂还得好听。这要求撰稿人具备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需具备毅力与耐心。每一部无障碍电影的解说词都有万余字,须经两轮审稿,耗时几十个小时。而韩颖对光影之声所出的每一部解说稿必亲自把关审改。

     同时,她与伙伴们不断总结撰稿经验,整理成文,并召开专门研讨会。在韩颖看来,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与其说是一种辛苦的劳动,不如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它源于助残,而它的美属于所有人。

     韩颖相信做好公益得靠大家。她的光影之声在上海志愿者网上立项,积极发动、招募培训来自各界的志愿者,共同用才情和爱心点亮视障人士耳边的电影世界。

     每周二的下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韩颖都会牵着导盲犬,带着解说稿来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的录音棚。

     解说脚本会在这里由来自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志愿者解说录制。包括陈醇、过传忠等老一辈播音、朗诵艺术家也都加入了这一爱心队伍。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无论是制作流程还是团队管理,韩颖都带动残疾朋友共同参与。她的团队里有盲人解说员、轮椅上的撰稿员等等。韩颖告诉大家:尽管我们自己不方便,但照样可以服务自己的群体,为社会做贡献。

     在韩颖的带领下,她的光影之声团队在两年内,完成无障碍电影制作已经突破百部。这些凝聚着智慧和爱心的作品通过数字机顶盒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全市数百个“阳光院线”社区放映点,上海全市8.3万视障人士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尽享电影大餐。广大盲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得到丰富。而无障碍电影也实现了从现场讲解的传统模式到数字化的飞跃。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韩颖说:“我珍惜并热爱着这份事业,感恩身边的每一位伙伴!我能做的就是带领团队不懈努力,在还原视障观众耳边的电影世界的同时,一起见证这一充满爱与美的公益事业蒸蒸日上,谱写下社会文明进步的和谐乐章。”


录入:伊然 添加:2019-01-17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