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三等奖 /从无障碍设施的形式“美”透视无障碍环境的本质美

从无障碍设施的形式“美”透视无障碍环境的本质美

作者:胡昊
来自:
人气:1869
2019-09-19


       无障碍是社会文明的永恒主题,是民生改善的宏大叙事,是人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友好的无障碍环境?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如何实现这样的环境,即从如何铺设无障碍设施谈起。

       在我接受盲人定向行走岗位培训时. 在叙述视障人士如何使用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与如何避免行进中的危险时,有这样一个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说有一区县为了达成路面规划的指标,而在路面上绘制了一条“盲道”,当在图片中看到了这样一条“盲道”时,在座学员无不感叹其制作之精细,技艺之巧妙,从外观上已和标准盲道无异。当然在感慨技艺的同时,我也在想,在这条“盲道”上折射出绝不是设计与制作方缺少技艺技术或者科学素养,相反,这条“盲道”无论从科学的透视原理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艺的角度都是无可挑剔的,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条“盲道”成为了一个“可以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艺术作品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同理心的问题,所谓同理心是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当设计者与制作者在“铺设”这条盲道时,他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完成盲道,而并未考虑到盲道的使用者即视障人士该如何使用这个设施,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的具有完美的形式而完毫无实质的“艺术”。

       说到艺术,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无障碍设施的案例,同样也与艺术相关。2009年4月23日,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目前的无障碍电影是由慈善基金会成立专项资金来进行制作,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当低廉,演员、导演均为志愿服务,但即使如此上海市残联和志愿团坚持在上海社区推广无障碍电影,以提升视障人士的生活素质,已近十年。与健全人看电影不同,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影片放映的时候,有一位讲解员会现场对影片的画面、人物和情节进行同步讲解,帮助视障观众克服看不到画面的障碍。所以对于志愿者来说无论是现场解说,还是幕后台本的撰写,如何向盲人呈现一部有完整艺术体验的电影都是一门“艺术“”。而这样的艺术却是由一支从期初毫无经验,连撰写台本时对白的空隙需要写多少文字,什么时候应该停顿,一切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志愿者们,通过坚持了近十年而不断摸索出来的。完成这样的艺术同样在我看来同样也不是制作方拥有极高的技艺技术或者科学素养,而是制作者拥有同理心,即无障碍电影的志愿者团队非常了解视障人士的需求,就如志愿者团队中最早的参与者,同为盲人的蒋鸿源老师所说的“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的是平等和尊严。”

       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无障碍设施的本质既是为残障人士与行动不便者创作一个环境友好的社会氛围,而创造这样的氛围多体现出的内涵美正是同理心。同理心看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其实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健全人、残障人都息息相关,同理心也并非是某些人身上才能展现出来的美,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美。不过拥有同理心也并非每个人生而有之,因为同理心并非我们所说的同情心,同情心和同理心,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显然,拥有同理心也并非易事。但抱着同理心去与世界互动的结果确实是美好的,就如绘制出来的盲道他虽然具有形式美,但比起无障碍电影所折射出的内涵美自然是逊色不少。而对于两件“艺术”的创作者们来说,我丝毫不怀疑前者对残障人士是有同情心的,而后者拥有对残障人士的同理心,却是更可贵的。

       要创造出一个环境有好的社会,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怎样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同理心的与环境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透过无障碍设施这一形式来观察和创造真正的具有内涵的友好环境。


录入:伊然 添加:2019-09-1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