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盲协工作的关系,我时常要外出开会学习,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独自在盲道上走上很长一段路,以此获得盲道引领我前行的那份自由和惬意,也想通过走盲道来感受无障碍环境的发展变化。每当走在盲道上,我脑海里总会闪出一个问题:引领盲人前行的盲道就在脚下,通向盲人精神世界的盲道又在哪里呢?直到有一天,我沿着盲道走进北京朝阳剧场,走进“光明影院”,我才惊喜地发现:通向光明的“文化盲道”已悄然铺到了盲人的身边!
今年5月19日,是全国第29个助残日。这一天,我应邀参加了“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动和项目融合创新研讨会,亲身体验了无障碍电影的魅力,真切感受到助残共享的“文化盲道”正向着盲人群体延伸。上午,“光明影院”项目在北京朝阳剧场举办公益放映活动,200余名视障人士欣赏由“光明影院”项目团队研发制作的无障碍电影《流浪地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在影院里欣赏无障碍电影,心情不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能否跟上电影的节奏。电影开始,音乐想起了,耳畔传来了一个亲切、自然的男声画外音,那是电视学院97级博士研究生王海龙的声音,他是这部影片的解说员。随着剧情的发展,王海龙将画面转化成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将镜头切换、周围环境、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用声音传递给盲人观众。在他声音的牵引下,我很快沉浸在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之中,进入了一种从没体验过的美妙意境。虽然看不见银幕上的画面,但跟随讲解员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依然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这部国产科幻大片所演绎的内容,圆了我多年来盼望进入影院“看”一场电影的梦想。在依依不舍走出影院时,我周围传来盲人的说笑声,他们是那样的兴高采烈,我不禁心中暗想:当我把“光明影院”团队赠送的104部无障碍电影带回去,让更多的江西盲人也走上这条“文化盲道”,他们将会多么开心啊!
下午,在“光明影院”融合创新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兼电视学院院长、“光明影院”项目发起人高晓虹教授对“光明影院”项目做了总体介绍,据统计,全国共有1731万视障者,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立足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公益的重要课题。因为视力障碍,盲人难以欣赏由画面组成的电影艺术,无障碍传播就成为帮助盲人消除障碍观影的最有效途径。为了构筑一条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2018年5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与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推出了“光明影院”项目,充分发挥新闻院校的专业优势以及文化企业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制作无障碍电影作品,为视障朋友释读电影,满足视障人群的文化需求。一年时间,“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已经制作完成104部无障碍电影,这意味着,全年52个星期,中国的视障朋友拥有每周欣赏两部电影的机会,达到甚至超过明眼人的平均观影频次。
在与高晓虹教授和志愿者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许多“光明影院”幕后的感人故事。高晓虹告诉我们:项目团队招募志愿者时 “光明影院” ,电视学院的148名学生中有138人争相报名,这其中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制作无障碍电影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不仅需要团队具有专业水平,还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每制作一部无障碍电影,志愿者们要反复把影片看上七、八遍,将每一个镜头、画面、情节都要烂熟于心,然后写出至少三万多字的解说词,有时候写剧本遇到困难,他们就一次次推倒重来,往往需要几易其稿。配音的任务更是充满挑战,无障碍电影对配音员的影像理解、画面转化成文字的语言表述、声音条件以及在短暂的时间内优先排序取舍信息等能力都要求极高,经常要逐个画面的对、逐个词句的抠,夏天的录音棚里闷热难耐,他们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制作合成的工作是影片成败的关键,为了制作出高质量的无障碍电影作品,志愿者们几乎都是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在纷繁复杂的音频设备上紧盯屏幕,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剪,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调整,非常磨人的性子,但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完成了一部无障碍电影,志愿者们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意味着他们构筑的“文化盲道”又向盲人靠近了一步。志愿者们感言:写剧本时感到语言苍白是我们最抓狂的时刻,导出一部满意的片子是我们最难忘的记忆,闭上眼睛坐在机器前静静听自己的配音是我们最幸福的时间,看到前来观影的盲人的笑脸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这就是“光明影院项目团队,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志愿者们。
新时代新生活,看电影既是影视艺术的观赏,也是社会文化行为和社交行为。社会公平要求赋予弱势群体和正常群体同样的社会权利,帮助盲人享有无障碍电影,正是给予盲人更多关爱的最好体现。“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这是“光明影院“和盲人们共同的追求,未来,有更多“光明影院”这样的“文化盲道”,中国视障者的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