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说,“在黑暗之中,要使自己不被黑暗吞噬,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发光。”
伍水根在3岁不幸双眼全瞎。坠入黑暗后,他走上了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我现在可以进入阅览室,有空就看个饱啦。”电话中,今秋刚到长春大学报到的伍水根,兴奋地告诉记者。
十年寒窗,一朝题名。对于正常人来说,需要付出许多,何况是全盲生伍水根。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每科都过80分(总分100),排名年段第二的好成绩被长春大学本科一批录取。
8月中旬以来,记者多次采访伍水根。外表清秀、瘦弱的伍水根,始终面带微笑,言谈中透出坚毅、自信。在他充满勇气的人生历程中,遍布荆棘和感动。
除夕夜,当得知水根双眼没治时,全家哭作一团;5岁的他,却安慰大家不要哭,并要了一碗热腾腾的水饺……
1987年7月14日,伍水根出生在连城城关团结巷一清苦家庭。父母平时孵些豆芽卖,收入微薄。由于排行最小,有爷爷奶奶的疼、父母的爱,小水根的童年如在蜜罐里。
不幸不期而至。1990年深秋的一天,小水根和伙伴们一起玩,不慎从三楼摔下,后脑扎进钢筋,不省人事。家人迅速把他送到县医院抢救,经过一段治疗,小水根出院了。
不久后,小水根开始出现肚子疼等毛病。父母并没在意。两个月后的一天,父亲伍永兴拿东西给小水根玩,令他惊诧的是,小水根居然看不见递过去的东西!
家里顿时乱作一团,哭声一片。此后两年多,伍家举债2万余元,四处求医,为爱子寻求光明。然而,当他们跑遍龙岩、漳州、福州等地大医院,得到的都是“太迟了,没救了”。两年的辛苦化作无尽心酸的泪。
1992年深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伍永兴夫妇慕名来到上海瑞金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他们,孩子视觉神经萎缩,没治了,还是省点钱回家吧。除夕夜,伍永兴夫妇抱着5岁的小水根回到家中,辞旧迎新的钟声已响起,正是万家欢庆的时刻。等着他们吃团圆饭的全家二十几口人,闻知结果,顿时哭成一片。
懂事的小水根安慰大家不要哭,他还要了一碗热腾腾的水饺吃。全家人却哭得更厉害了。“我至今记得饺子热腾腾的气息,是家庭的温暖,给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回想当时的情形,水根显得很幸福。
此后,小水根整天呆在家中。生活本就艰辛,加上负债累累,父母半夜就要起来给豆芽浇水,一大早就开始卖菜、打临工,小水根只好独自面对黑暗和孤独。当他听到小伙伴跑来跑去快乐的叫闹声时,心中难受极了,常常躲在墙角和房间哭泣。他也渴望和他们一样,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拥有明媚的阳光和五彩斑斓的童年。
当这一切真切的远离自己,小水根慢慢开始安慰自己,在他幼小的心中,有个像小鸟那样自由飞翔的秘密,他坚信自己会有乘风破浪的一天。
刚开始学习盲文,小水根常常把盲文笔扎进手指。冬天,冻得通红的小手布满了针眼和血。擦干眼泪,他又拿起了笔。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一年级盲人班,准备招收第一批盲生。在连城残联的帮助下,伍水根成为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许多正常的孩子,7岁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沐浴幸福。然而,7岁的小水根,却要独自远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人生之旅。
刚到学校,没有亲人、环境不熟悉,小水根寸步难行。他经常摔跤、与同学相撞,甚至狠狠撞在墙角上,遍体鳞伤。由于矮小,刚开始学洗衣时,他无法够着洗衣池,只好爬到上面蹲着洗,手指经常被洗衣池的瓷砖划破,一不小心,就从上面摔下来;在食堂吃饭,他常与同学相撞,汤汁洒满全身;教学楼的转角、台阶,是他经常撞伤和摔跤的地方……
可伍水根心平气和,没有一点抱怨。他总是说,其实没什么,那些都不算什么。而受伤无助的他总想家,想妈妈,许多次,他都偷偷哭泣。
1998年的一天,李影老师牵着水根去参加歌唱比赛。公交车很挤,水根靠在椅子旁,此时,座位上的年轻人不但不让座,还露出鄙视的眼光。李老师心中酸楚。事后,她对水根说,社会上好心人很多,但也有些人不献爱心。你要学会自立,不依赖任何人。正是这样的教育,让小水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生活小智慧。比如,走路时,他嘴巴里总哼着音乐,一是调节自己的心情,关键在于能避免同学相撞。他还练就了走路发声判断前面是否有障碍物的本领。
生活的艰辛,让小水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上课专心致志,把所学的东西消化在课堂。没事时,他就躺在床上,放电影式地复习。在这个幼小的心灵里,知识,成了最好的伙伴,成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刚开始学习盲文,小水根常常把盲文笔(不锈钢针)扎进手指。特别是冬天,冻得通红的小手总是布满针眼和血。擦干眼泪,他又拿起笔。长年累月下来,小水根手上疤迹斑斑,“体无完肤”。
小学一个冬天的黄昏,小水根撞上了同学提着的满桶开水,双腿烫伤,满是水泡,卧床疗伤一个多月。在这段日子里,小水根以自学课本知识,来驱赶肉体的苦痛和寂寞。期末考试来临时,老师特许小水根免考,然而倔强的他,执意要参加考试。在同学的帮助下,他挪进教室,顺利完成考试。
小学到初中毕业,水根的成绩保持在年段前三名。
尽管求学之路是那么的艰难,但他都能正视困难,虚心好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龙岩读书时,生活最困难;到青岛读书时,旅途最困难。”说起自己10多年来独自住校读书的经历,伍水根淡淡地说。
2003年,伍水根作为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唯一一名保送生,被保送到全国最好的盲校之一——青岛市盲校高中部学习。
“我第一次坐火车,就记住车厢的结构,测量好面对面座位的距离是三步……”由于家庭困难,父亲仅在第一次送伍水根到青岛,此后11趟寒暑假往来,千里之距,火车汽车换乘,伍水根都独自上路。
由于不会坐车,每次从老家连城出发,8小时的路程,伍水根都不敢吃东西,即使这样,他还经常干呕。到了福州,他在远房亲戚的帮助下,登上北上青岛的列车。41小时的火车,他往往只吃几片面包和家里带的地瓜干等干粮。他无法取开水,也不能喝饮料,为的是省下几元钱,为的是不上厕所。漫漫长夜,孤独、黑暗一次次袭来。他哼起了歌,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人物,想着能想到的所有美好。
“面对生活,首先要有勇气,正视困难就可以克服它。”伍水根说。他下定决心: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想博得别人同情。
在青岛盲校,水根的好学好问是出了名的。“思维敏捷,特别爱提问题。”说起自己的爱徒,高二班主任隋爱娥老师印象深刻。为了学好每一门课,他总先行自学课程,上课认真听讲、思考,下课躺在床上复习巩固。因此,下一堂课,他总能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有时候,整堂课都在不停地提问。
在入学摸底考试中,伍水根仅排名年段第十,英语更是只考了48.5分。在分析了原因后,伍水根自信地定下了年段前三的目标。从此,他抓紧点滴时间背单词,认真读写。“那么多苦经过了,怎么还会学不好呢!”
高中三年,伍水根每天的生活费仅5元,饭都吃不饱的他,全身心投入学习。他始终相信,只要奋力拼搏,自己也能和正常人一样,不仅养活自己,也能报效社会。3年下来,各科均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每科都过80分(总分100),排名年段第二的好成绩被长春大学本科一批录取。
在成长过程中,他遇上不少好心人。素不相识的乘客牵着他出站;阿姨塞鸡蛋给他;的士司机把他送到学校,怎么也不肯收钱。
7岁开始住校,辗转龙岩和青岛,伍水根深深体会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帮助。
在龙岩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几乎全免了学费和生活费,“那时候,学校也很困难,校长经常到各个单位拉赞助。”水根充满感激。青岛盲校还为他争取了贫困生生活补贴。
他告诉记者,在11年寒窗求学中,只有寒暑假他才能回家,平时都住在学校。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不仅是老师,而且是朋友和父母”,“同学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
他清晰地记得,小学3年级开始,李影老师课余免费教他声乐。刚开始练气息时,水根总是掌握不好。为此,李老师总是运好气,然后让水根摸自己的腹部。练面罩时,李老师要求水根仔细摸自己的口形、牙关、笑肌等部位。“你的手,就是你的眼睛。”李老师的话,深深刻在水根的脑中。
2005年国庆,班主任隋老师带着他们到植物园等地游玩。“我们每次集体出去,都由低视力的同学和全盲生一对一牵着走。”水根说,当时隋老师自己出钱请大家吃饭,低视力的同学给全盲生夹菜、打汤,自己根本就来不及吃。
求学途中,他遇到太多好心人。在往返学校的路上,许多热心的司机帮他拎东西、送他上下车;不少素不相识的乘客牵着他出站;火车上,乘务员为他打水,与他聊天;邻座阿姨硬是塞鸡蛋给他;的士司机把他送到学校,怎么也不肯收钱。
水根考上大学,引起人们关注。得知他家庭困难,父亲基本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打临工月收入仅450元,连城县县长江国河亲自到他家看望,并送上慰问金1万元。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会报答大家,报答社会。”伍水根深情地说。
伍水根最喜欢的一首诗——
透亮的世界
我也有过一双透亮透亮的大眼睛,
身边曾经是一个透亮透亮的世界。
我看到过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
也数过一颗一颗的星星。
可是后来,
我的透亮透亮的世界不见了!
我哭了,
妈妈哭了,
爸爸也哭了。
从那以后,
和我在一起的是好长好长的黑夜,
那个透亮透亮的世界在梦里才见得到。
我想,
要是天天做梦该多好啊!
很久以后,
爸爸妈妈高兴地对我说,
要送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读书,
那里还有老师会给我讲许多透亮的故事。
我哭了,高兴地哭了。
到了学校,
老师待我很好,
他们教我读书写字;
唱歌弹琴;
做操跳绳;
编花篮织毛衣;
睡了帮我赶蚊子盖被子;
病了帮我端水送药。
有人说,
老师是园丁,
而我的老师更像我的爸爸妈妈,
我多想看看我的老师,
哪怕是一眼也好。
我相信,
我的老师一定是透亮的,
我周围的人都是透亮的,
因为我的心也在透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