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工作 /张海迪:“我仿佛看到他们生出了翅膀”

张海迪:“我仿佛看到他们生出了翅膀”

作者:
来自:人民政协报
人气:4788
2021-03-24


图为张海迪

       张海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党组副书记、执行主席

       ■ 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并不意味着失去创造的能力。身体越是被禁锢,精神就会飞升得越高。

       ■ 我们了解残疾人,就是认识生命的本身和人的潜力。

       ■ 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残疾孩子都能像健康孩子一样,没有障碍地去读书学习,实现梦想。

       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必定是包容的社会。它让不同的人群都能够参与和融入,共享发展成果;它友爱互助的氛围,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尊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增进民生福祉进行了细化,其中特别提到了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发展权利和机会。本期,让我们跟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的讲述,去感受当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就和未来的方向。

       2035年,无障碍环境超出我们的想象

       “过去,有的运动员只能在自己家乡的小河沟里练习游泳,而现在他们拥有了一流的体育训练设施。”3月4日,在两会期间的“委员通道”上,张海迪介绍冬残奥会筹备情况时,笑容亲切、语调轻柔。

       从“家乡的小河沟”到“一流的体育训练设施”,这个形象的比喻,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残疾人事业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3月6日晚,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海迪,身着深红色毛衣、灰色裤子,整个人柔和朴素。她说,这些年自己常常为残疾人事业的快速进步而感叹,特别是目睹今天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

       现在,我国已有3400多辆列车设置了无障碍座位,铁路系统有无障碍预约接送服务;机场有无障碍电梯和卫生间,还配备了轮椅、升降车等无障碍设备;铁路和民航允许盲人携导盲犬乘坐列车和飞机;酒店宾馆无障碍设施也很完备……而在多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998年,张海迪第一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会。“在首都机场,我是被好几个小伙子抬着上下扶梯的。”那次,张海迪住在北京21世纪饭店,由于房间里卫生间的门很窄,轮椅进不去,她只能使用公共卫生间,很不方便。而这些障碍,也转化为点燃她参政议政热情的第一支火把——她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关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实施无障碍设施的提案》,几十位委员在那件提案上签下了名字。后来,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24年里,张海迪不断以提案呼吁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还在大会发言中对建设和管理好无障碍设施提出建议。

       “现在,银行、邮局, 商店、图书馆、住宅楼也有了轮椅坡道,无障碍设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些年,我感到很多不便已经消失,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无障碍环境不断的进步。”张海迪说。

       到各地调研时,张海迪总要亲自体验感受无障碍设施是不是规范,是否只是“摆设”,有没有被侵占,管理得好不好。在她眼里,无障碍建设是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实现美好生活、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有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相信明年冬残奥会所有场馆无障碍设施会让残疾人运动员感到畅通无阻。”张海迪充满信心地说,“到了2035年,整个社会的无障碍环境一定更加美好,超出我们想象。”

       “冬残奥会一定会唤起大家的热情”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张海迪作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代表团成员之一,在台上进行英文陈述:“我真诚期待2022年冬残奥会来到北京,让她的圣火照亮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心。”

       “说实话,在作陈述的时候,我的底气还不是很足。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冬季项目残疾人运动员还不到50人,是一支很小的队伍。”张海迪说。而在短短5年间这支队伍就发展到上千人,参加的项目也由过去的两个大项拓展到六个大项。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第一次在张家口云顶训练基地调研时,张海迪在一个眺望台上问,“运动员们都在哪里训练?”工作人员指着远处说,“您往那儿看。”

       “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穿着红色、绿色、黄色运动衣的运动员从雪坡上飞速滑下来,十个、二十个……”瞬间,张海迪就被几十名残疾人运动员团团围住了。他们有的一条腿被截肢,有的失去了双腿。他们把自己固定在特制的雪橇上,每天进行着艰苦的训练,其中最小的运动员才十几岁,但他们脸上都挂着自信的笑容。

       “海迪阿姨,我们不怕苦也不怕累,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张海迪搂着可爱的运动员流下眼泪。

       “中国残联已经举办了五届残疾人冰雪季,每一次都有很多残疾人参加。在黑龙江,给每个滑雪橇的残疾人都发了一条红围巾,当他们飞快滑行的时候,远远望去,白茫茫的雪原上那一点一点的红色,就像一簇簇火苗在燃烧。冬残奥会一定会唤起大家的热情。”张海迪微笑着说。

       身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她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残疾人为什么要参加运动会?”身为作家,她喜欢用故事和画面来展现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她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并不意味着失去创造的能力,身体越是被禁锢,精神就会飞升得越高。

       2014年3月,在俄罗斯索契冬残奥会上,张海迪乘坐索道翻越一座高山,去看望在那里比赛的中国滑雪运动员,她和他们握手,有的只能拥抱,因为有的运动员胳膊截肢了。“你很难想象残疾人运动员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看着他们滑行,我仿佛看到他们生出了翅膀,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我们了解残疾人,就是认识生命的本身和人的潜力。”

       “心灵的飞翔是残疾人的自我解放。”在研讨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方案时,张海迪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设想:创作冬残奥圆舞曲。“到那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相聚北京,冬残奥会应该是一个友爱欢乐的大PARTY,人们都会被感动和激励。”她希望冬残奥圆舞曲能成为冬残奥会的文化遗产,今后无论在哪里举办冬残奥会,只要播放这首乐曲就会激起无限热情。

       为残疾人创造更多机会

       几年前,张海迪在新闻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失去双下肢的男孩,膝盖上套着一双鞋,一步一挪地去参加高考。虽然他的表情坚定自信,但由于是用膝盖走路,比身边的人矮一大截。这张照片刺痛了张海迪的心,她当即要求中国残联康复部的同志们找到这个孩子,为他设计安装假肢。

       “安装的假肢不但要能走路,还要符合这个男孩儿最合适的身高,要为他未来的生活着想。”不久,这位陕西青年考上了大学,他佩戴假肢,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在中国残联工作的13年里,张海迪到很多地方调研,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她到过城市社区、贫困村庄,去过很多残疾人家庭,她将残疾人和家庭的困难和期盼装在心里,希望努力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更多的可能。

       前些年,残疾青年考大学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因为体检不合格不被学校录取等。中国残联一直在推动消除这些障碍,帮助残疾孩子实现梦想。“2015年高考有了盲文和大字版试卷,无臂考生用脚写字,可以使用特殊桌椅;脑瘫考生写字慢,可以延长考试时间或安排单独考场。近些年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加,仅202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接近3万人,大多是肢体残疾者。因此,残疾人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说到这些,张海迪很欣慰,“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残疾孩子都能像健康孩子一样,没有障碍地去读书学习,实现梦想。”

       但她同时也提出,上大学不是终点。现在残疾人就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希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落实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现在,冬奥会场馆已经基本建好。晚上,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璀璨夺目的灯光美若仙境,令游客流连忘返。“等疫情过去后,我们会邀请更多的朋友来看‘仙境’。”张海迪说,她更希望更多的孩子到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看看残奥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的。“一个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奋勇拼搏、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名字,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景——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社会,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张海迪的理想。


录入:伊然 添加:2021-03-24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