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按摩论文集锦 /点穴快速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100例体会

点穴快速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100例体会

作者:
来自:
人气:1969
2007-04-19

 

      推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多发症型,主要症状为项部不适,后枕部或枕顶部胀痛,头晕,甚至猝倒,视物模糊,失眠多梦等。笔者运用点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快速治疗100例本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简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采集于我所门诊,时间从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男42例,女58例,年龄18岁至66岁,病程6个月至5年,10天为1疗程。

      二、治疗

      1、治则:舒解痉挛,通畅血脉。以外达内,运行经气。

      2、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揉法、点按法、滚法、弹拨法等。

      3、部位和穴位:后枕部、环枕筋膜、枕骨隆突部肌肉附着点、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颈椎横突。辅助部位:颈周围肌群、肩背部肌样。

      取穴:风池、风府、完骨、百会、神庭、印堂、攒竹、太阳、外关、内关等。

      4、操作

      (1)、基本操作:患者正坐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后侧或床头前,(1)先用按揉法和拿揉法从后枕部充分放松颈肩部肌肉,以透热为度。(2)用重力点按风池、风府、完骨、百会、肩井、外关、内关、以开启经气。点按风池、风府时渐渐加力,以患者头部出现放射感、眼部产生酸胀感为佳,每穴持续3-5分钟。(3)再用一指禅推法推风副府至百会,天柱至玉枕,风池至脑空诸线,往返3-5次。(4)拇指用重缓深透地弹拨按揉枕骨隆突部的肌肉附着点、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环枕筋膜和颈椎横突部,左右交替操作。(5)用轻快的拿捏法,施于颈周围肌群,以调理疏通经气。(6)小角度旋转拔伸颈椎约1分钟,做颈椎侧屈运动6-10次。(7)拿五经,拿风池,拿肩井,点按百会、神庭、印堂、攒竹、太阳、外关、内关,每穴30秒。(8)滚或按揉后枕部及颈肩背部肌群结束治疗。

      (2)、辨证施治,头痛,重力点按行间,昆仑。视物模糊,点按翦明。球后。失眠,点按内关、神门。

      治疗全程历时约30分钟。

      三、疗效

      本文中所列100个病例,治疗的见效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个疗程。治愈36例占36%,显效57例占57%,好转7例,占7%,总有效率93%,疗效满意。

      四、讨论

      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角度来分析本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椎动脉的颈段,从第六颈椎横突孔行至第一颈椎横突孔,在颈上区形成三个生理弯曲,分别位于颈椎2-3颈椎横突之间,环枢关节侧部和环椎侧块之后,由于颈曲变直导致脊柱颈段相对长度改变。这三个生理弯曲很容易被扭压,使血流受阻,又因为颈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周软组环织和环枕筋膜劳损性紧张等因素,刺激、压迫、扭曲椎动脉使其痉挛,导致管径变窄,造成基层动脉供血不足,出现颈性眩晕、后枕部疼痛等症状。根据上述分析,笔者着重施术于环枕筋膜、枕骨粗隆部肌肉附着点、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颈椎横突及颈周围肌肉,缓解其紧张度,降低颈内压力,从而解除椎动脉痉挛,运用小角度旋转拔伸颈椎,做颈椎侧屈运动,可以拉理三个被扭曲的生理曲度,提高血通量。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表现为中医的气滞雪瘀型的病症,应以疏通经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因足太阳,足少阳,督脉内络脑宫,故运用重而透的手法,一指禅推枕后部的足太阳,足少阳、督脉诸线和重力点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相关的穴位,以外穿内,疏通颅内经脉,以治疗眩晕。对于顶枕部痛甚者,远取足厥阴之行间,足太阳之昆仑,以治颠顶和后枕之痛。点按翦明、球后改善眼部血供,点按内关、神门以安心神,治疗失眠。

      总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只要重点治疗枕后部这个重点施术区域,运用上述重力手法,有的放矢,辨证施治,即可快速解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

      主要参考文献:

      1、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邵铭熙主编,《实用推拿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金宏柱主编,《推拿学基础》,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录入:伊然 添加:2007-04-1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