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黄色的柔光洒下,从舞台上传来的乐声时而节奏明快、高亢激昂,时而激越跌宕、情绪热烈……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音乐厅内,扬帆管乐团的70余名师生正大手牵小手投入到器乐合奏的排练中,展现着“挺起胸膛向前走”的坚定与自信。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自建立以来,已参加各级各类展演活动共计30余场。这群特殊孩子能够站上国际级展演舞台,尽情绽放自我、展露光芒,与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紧抓视障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全学段覆盖、全学科融合、全员参与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
在“挺起胸膛朝前走,以心为眼看世界”的校训引领下,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强调义务教育特色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优质化,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
帮助视障孩子“看见”精彩世界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初中生物教师阳晶是扬帆管乐团萨克斯声部的成员,也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乐手。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器乐演奏、当孩子们的眼睛、在“一师一生”的合作演奏中,阳晶早已从最初无法掌握音准的“门外汉”,成长为熟练掌握乐器各种演奏技巧、精确地演奏多首曲目的“合格乐手”。
像阳晶一样身兼“双重身份”的老师,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还有40余名,他们各自负责不同的声部,不计较遍数、不计较时间,用热爱和付出让一名名视障孩子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十多年来,扬帆管乐团成果不断显现:荣获“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节展演银奖;受邀走进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联合演出;登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
在扬帆管乐团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开齐开足个性化、“菜单式”课程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艺体课程方面,学校早在10年前就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组建管乐团、合唱团,成立各类兴趣社团。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类、艺术类课程占比已达35%。
“最初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兴趣,通过体育类课程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艺术类课程涵养他们的艺术修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副校长邵宇表示,不是要让孩子们成为艺术家、运动员,而是通过艺术、体育,让孩子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以团队为主的社团课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为他们顺利踏入社会创造更多先决条件。
多年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课程菜单”不断“焕新”。美工课上,孩子们学习折纸、串珠、编织等,在一次次尝试中磨练耐心,提升动手能力;体育课上,孩子们积极参与盲人足球、棒球、跳绳、啦啦操、太极拳等项目,克服心理障碍,锻炼身体素质……
“孩子们喜欢什么,我们就开设什么。”从课堂到乐团,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探索出特殊教育生态融合教育的模式,让视障孩子从多元艺术、体育中找到自信,“看”见精彩的世界。
聚焦知识与技能
让每位特殊孩子得到最优发展
不断“焕新”的艺体课程,门类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在高中阶段,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定位为“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优质化”,鼓励视障学生用知识立志,以技能自强。
据统计,自2002年开设高中教育以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已向国内特殊教育高等院校输送了370多名优秀学生;自1997年开设中医康复保健职业教育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视障青年成长为有文化、有技能的按摩技师。
面向全国招生,学生的基础不一、能力各样,如何让每位特殊孩子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分层教学难度大,如何让每位特殊孩子都能有所获、有所成?
对此,学校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开发了不同维度的校本衔接教材,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有机融合。邵宇说,无论学生进校时基础怎样,只要他有志向、愿意学,都可以通过衔接教材补足。
在职业教育方面,学校针对视障群体特征、社会和行业需求现状,开设按摩推拿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会从事按摩推拿、医疗康健等相关行业。”对此,学校开设小儿推拿、足疗、太极拳、八段锦等特色课程,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还积极与附近的社区、医院以及市内、国内高校开展紧密合作。“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学生在就业方向、就业途径上,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帮助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在全学段覆盖、全学科融合、全员参与的课程体系下,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品牌底色亮了、成色足了。
对于以盲生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要实现全学段覆盖、全学科融合、全员参与,过程曲折。“我们从最初提出想法到付诸实施,是基于时代对特殊孩子的新的接纳,也就是特殊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正逐渐强化。同时也是基于特殊孩子终身发展的需求,目的是让所有特殊孩子都能实现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看来,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她希望学校培养出的特殊孩子,都能够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过上美好的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设想到付诸实践,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的观念转变是第一步。在不改动课程标准、不改变教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每节课堂、每次活动,集中到帮助特殊孩子具备“可以实现双向奔赴”的能力上来。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们老师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远胜于他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学校对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养成、品格塑造以及能力需求定位等,有着直接甚至决定性作用。”李龙梅认为,只有当全员参与,才能让孩子们在十余年的学习中,有足够的能力去“续航”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步入社会后遇到的所有困难。
考上大学、成为合格的按摩师、在国际级展演舞台上展露风采……从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走出的学生,练就了足够的本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各自生活中的强者。“希望社会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他们,能够拿出更多耐心和爱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关爱以及包容。”李龙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