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思潮
在传教士把盲字带到中国之前,中国盲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汉字。国外盲字产生的前奏是凸起的字母,而汉字是一种繁难的方块文字,盲人要想凭借指尖触觉掌握这种形体复杂的方块字的凸起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在汉语盲字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不曾有过直接使用凸起的明眼文字的阶段。从成千上万的汉字中总结出汉语语音的规律,分析出几十个音素,这只是在近代西学东渐以后的事情,受西方拉丁文字的启发,人们开始有了拼音的想法,产生了中国的拼音化运动。而几乎在同时,盲字和盲人教育也被传教士带到了中国,产生了汉语盲字。从1874年英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盲童学校以来,盲文已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工具。布莱尔盲字符号在我国的应用方法也是步步前进的。
从康熙盲字、粤语盲字、福州盲字到“心目克明”盲字以至现在中国大陆唯一法定的盲人文字──现行盲文,我们看到,汉语盲文一出现,就体现了盲文的经济原则,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采取了声、韵双拼制,奠定了以后几种盲文的基本模式,形成了汉语盲文双拼的传统。由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音节的声、韵结构比较简单,在声、韵双拼制条件下,声母只有21个,韵母34个,合起来才55个,布莱尔符号系统63个点符内可以安排得下。据统计,汉语音节不标调有420个,即使全部标调也仅1200余个。不像越南文有150个韵母、6000多个音节,英文有4000多个音节,由于这些语言的音节结构复杂,只好接受63个点符的制约,走长串的音素化的道路。而汉语盲文,由于它的韵母单元少(音素化起来会多到4个字母),63个字符的点制可以安排得下,就可以在拼音制条件下达到缩略的目的,普遍做到音节双拼化。汉语盲文从一开始即是如此,所以汉语盲文的缩略写法系统一直不像西方盲文那样发达,不必像西方盲文那样在符号制条件下硬性规定缩略写形式(当然还是有一定的字母联想的),缩略写已经符号化(不是拼音化或因素化),为此而需要付出死记硬背的代价。
综上所述,汉语盲文从一开始产生即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民族化的、符合汉语语音特点的双拼结构;二是双拼的传统充分体现盲文的经济原则,这也是世界盲文的共同原则。
1949年以后的盲文演变是和中国的文字改革运动──汉语拼音化的思潮的变化同步的。由注音字母和30年代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脱胎产生了1952年由黄乃主持设计的“新盲文”,即现行盲文方案。它接受了注音字母和《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传统,zhi、chi、shi、ri、zi、ci、si 7个音节省写韵母,使音节拼写法更加简易。国语罗马字全部标调,而“新盲文”的标调法是这两个汉语拼音方案的折中,声调的设置是随意的,不绝对化。可见“新盲文”接受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个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迅速在全国推广。这为汉语盲文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同年4月,教育部、内务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成立盲字研究委员会。该机构设委员3人,由黄乃、周有光、沈家英组成,黄乃任主任委员。
盲字研究委员会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结合汉语盲文的特点并力图探索走拼音文字国际化的道路。不久,便拟定出《汉语拼音盲字方案(草案)》和《词儿连写规则(草案)》。当年秋季,拼音盲字方案在全国20余所盲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和若干成年盲人盲文扫盲班进行汉语拼音盲字的音素化教学实验。
实践表明,这种音素化的盲文词形过长,有时一个音节要使用6方。与现行盲文相比,同样篇幅的文章,音素化的拼音盲字,要多占近一半的篇幅,这有悖于盲文经济和少方的原则。同时,由于词形过长,使使用者的摸读速度和书写速度都要减慢,影响学习效率。因此,盲人普遍反映,不愿意改用这种音素化的汉语拼音盲文。
有鉴于此,教育部于1959年秋季决定缩小实验范围。1960年7月,教育部、内务部联合发出通知,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汉语拼音(双拼)盲字方案(草案)》。这一方案放弃了音素化的形式,而改为采用双拼方式,使之成为双拼的汉语拼音盲字,并重新在盲童学校等单位试验。
在盲文是采用双拼制还是音素化的问题上,汉语盲文采用双拼制的理由是充分的。汉语声、韵整齐的特点,使双拼更加简单,易于掌握,要比实行音素化简便。盲文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也不必过于强调或一定要与汉语拼音完全一致。
汉语拼音双拼盲字实验结果,在盲童学校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其教学效果和使用结果与现行汉语盲文不相上下。
于是,盲文研究委员会又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常用词的简写符号。同时,在国际化的汉语盲字字母的基础上,又借鉴采用国际通用的盲文数、理、化符号体系。
1964年,盲字研究委员会再一次调整了汉语拼音双拼盲字方案的个别符号,并制订了《汉语拼音盲字分词连写(草案)》,准备最后定案推行。不料,十年浩劫与其它种种因素,使这场盲文与普通汉语拼音字母趋同的改革告一段落。
此后,中国的语言学界普遍产生了一些疑问,如对汉字汉语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已经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汉字是否真的像以前批判的那样一无是处?汉语拼音化是否符合汉语的特点?汉字为什么能经两千多年而至今仍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的拉丁字母是否能给予西方和中国的使用者以同等益处?思考的结果是对文字走国际化音素化道路的否定或怀疑,对汉字优点的重新肯定和对汉语特点的重新认识。人们认为,汉语拼音化应当吸取汉字的优点,应该符合汉语的特点,反映汉语的根本特征。
盲文汉语拼音的音素化与双拼化改革都遭受了挫折,那末,对现行盲字已经暴露出的标调比较随意的缺陷与不足,要不要改?怎么改?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对现行盲文只须改良就可以了,不必大动干戈,另起炉灶。其理由是,现行盲文已经使用了30多年,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不必弃旧图新,另搞一套新符号;可在现行盲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方法是在现行盲文上字字加调,或对标调法重新作出规定。他们认为,这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从根本上对现行盲文进行改革,彻底摒弃现行盲文体系,建立全新的盲文体系。基于这种盲文改革思潮,从70年代中期开始,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化盲字方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继承了汉语盲文的双拼传统,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声、韵双拼制条件下,在两方盲符内实现全标调。在这一类盲字方案中,影响比较大的是黄乃、扶良文先生设计的带调双拼盲字方案。
二、汉语拼音盲字方案
(一)汉语拼音(双拼)盲字方案草案(1960年试用稿)
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
(a) (o) (e) (i) (u)
(ü) (ai) (ao) (ei) (ou)
(an) (ang) (en) (eng) (ia)
(iao) (ie) (iu) (ian) (iang)
(in) (ing) (ua) (uo) (uai)
(ui) (uan) (un) (uang) (ong)
(üe) (üan) (ün) (iong)
声调符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标点符号
(顿号) (逗号) (分号) (冒号)
(隔音号) (句号) (问号) (叹号)
(括号) (内括号)
(引号) (内引号)
(连接号) (破折号)
(大写字母号) (小写字母号) (着重号)
(小节号) (删节号) (星号)
(诗歌分行号)
(二)汉语拼音(双拼)盲字方案草案(1964年修正稿)
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ü) (ch) (sh) (zh)
(ng) (ai) (ou) (ao) (ei)
(ia) (iao) (ie) (iou) (ua)
(uei) (uai) (uo) (ü) (an)
(en) (ang) (eng) (ian) (in)
(iang) (ing) (iong) (uan) (un)
(uang) (ong) (üan) (ün)
声调符号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标点符号
(冒号、隔音号) (句号)
(问号) (叹号)
(顿号) (逗号)
(分号) (前后括号)
(前后引号) (未尽号)
(连接号) (着重号)
(破折号) (大写号)
(诗歌分行号) (小节号)
标点符号
(括号中的括号)
(引号中的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