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连勤之前,我听说连勤原来是从盲校毕业的一位盲人按摩师,是美国海德里盲校毕业的盲用计算机教师,现在是一位大企业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西雅图一共经营着3个商店,卖的都是中国的民族工艺品和古典家具。
一位才30岁出头的盲人女子,却取得了如此的成绩,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走过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呢?
(一)
连勤生下来100多天的时候,父母发现她对外界的景物没有什么反应,马上带她到同仁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小眼球、虹膜缺损、合并视网膜缺损。医生说,孩子的眼睛只有微弱的残余视力,没有办法医治。
继而,父母又发现这个婴儿只有左边的手脚能动,协和医院诊断为右侧躯体障碍,她的右手就像一个鸡爪子,同时右脚内翻。
一个多发残疾的婴儿,父母为其精神上承受了多少打击,求医的道路上经过了多少艰难,连勤自己又流过多少伤心的泪水……若换作他人,可能会像祥林嫂那样流着眼泪一一诉说,而连勤却一句都没有提起,她告诉我的都是快乐的事。
连勤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的母亲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学生,钱塘江大桥是她母亲和茅以升先生合作的最后一个项目。
连勤说:"小学时我特别爱表现,自己学会了绳操,还到少年宫参加过比赛。有个徐老师建议我跟她学鞭。开始我掌握不好,常常抽到自己或老师,但徐老师不但不埋怨我,还鼓励我继续练。后来,我又被选到北京少年宫演出,受到李先念总理的接见。"
从那以后,连勤知道自己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后来,徐老师又建议连勤学习游泳,北方交大边上有游泳池,爸爸一有空就带她去游泳,爸爸说:"虽然你半边身子不好用,但咱们到了水里就没有关系了。"就这样,连勤坚持游了好几年,到了1988年,她的游泳成绩已经可以参加残奥会了。
小学的5年是艰难的,但连勤不但出色完成学业,身体也在锻炼中逐渐康复,现在,她行走起来,根本看不出右腿的残疾。
连勤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位令她尊重的老师。
小学毕业时,必须参加通考,而连勤的视力根本无法看清卷子,这就意味着她无法拿到小学毕业证书。
考试分两天,第一天,爸爸跟她一块儿去了,爸爸只求老师一件事,请老师坐在连勤旁边,小声给她读卷子,连勤用尺子比着答题。 第一天考的是语文,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连勤的作文还差最后一句话没有写完。那位替连勤读卷子的老师说:"宁肯我犯错误,也要让她把卷子答完,咱们不能耽误这个孩子。"
第二天考数学时,那位老师本来不在这个考场,但又特意换到这里,继续给连勤读卷子。
就这样,连勤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她一直把老师的关爱深深铭记在了心里。
(二)
视力残疾的连勤,在残联的介入下,进入了北京105中学。她戴着一副特制的好几千度的眼镜,即使这样,她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班里有一位同学,一连帮她抄了3年笔记。
高中毕业后,连勤到北京盲校学习了一年,然后跟着盲校的一个班转到中医药大学学习按摩。这个班里有10几个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受伤致盲的复转军人,这些伤残军人的事迹,在学生们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战士们的手以前是扛枪、拿锄头的手,手上长满了老茧。在学习盲文的时候,根本无法摸清盲文的点字。他们硬是在水泥地上磨去手上的老茧,磨得露出了鲜肉、渗出了血。连勤说:"他们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英雄。"
1988年,连勤在参加北京市举办的盲人联欢会上,认识了美国盲校老师坎伯先生。
坎伯先生回到美国后,连勤一边查字典,一边写信,和坎伯先生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在一次通信中,坎伯先生告诉她美国海德里盲校的校长到中国来招生,要求连勤第二天早上准时到长城饭店去见这位校长,并且要求连勤自己一个人去,不能有人陪。他说:"即使是盲人,如果在中国都不能自立,怎么能独自到美国去学习呢?"
第二天一早,连勤提前两个小时就走出了家门,去挤公共汽车。
几次换车,加上交通堵塞,连勤到长城饭店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小会儿。当连勤给美国校长打电话的时候,校长说:"你迟到了,就是没有诚意,我不见你。"
连勤在大厅里整整等了一个半小时,她一次一次地给校长打电话,向他解释、请求他,但校长就是不见她。
这时,一位在饭店里等人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拿起电话,用流利的英语对美国校长讲起来:"这个盲人姑娘虽然迟到了,但她在这里整整等了你一个半小时,你难道就不能见她一面吗?"
他的话音刚落,美国校长就来到了连勤的面前,连勤终于依靠她的执著和诚意,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1990年--1993年,连勤一边打工,一边参加美国海德里盲校的函授学习,13门课程,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到美国弗洛里达的坦帕市去参加考试。最终如愿以偿取得了盲用计算机的教师资格,英语水平也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
学习海德里盲校的函授课程时,连勤还干着按摩工作。由于她工作的地点挨着使馆区,常常有外国友人来按摩。其中,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女客不要男医生做按摩,而当时按摩院里就她一个女医生,英语又很好,一些外国女客人就成了她的长期客户。
连勤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在按摩工作之余,她还帮助一个家具店照看生意。有一天,家具店里来了一个外国老头,他把店里的家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一边摸还一边挑剔地问这问那,可看了半天,最后一样家具都没有买。
但连勤仍然彬彬有礼地照应着。
那位挑剔的外国老头儿,原来是哥伦比亚大使。大使一只眼睛全盲,另一只眼睛仅有一点儿微弱的视力。他特别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董和家具爱不释手。
那天,连勤周到耐心的服务和她流利的英语给这位大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以后每个星期六的早晨6点钟,他都接连勤到日坛公园锻炼,然后两人一同去逛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旧货市场的人不知道他是一位大使,但都认识这个和蔼可亲的外国老头儿。
跟大使在一起,连勤学会了平等待人,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
大使知道中国的大部分盲人都从事按摩工作,他总说:"中国的盲人不能只干一件事。"他希望连勤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1991年底,大使在一个商店里租了一个10几平方米的柜台,买了23件家具。他把这个小店交给连勤经营,他说:"你放心干,赔了算我的。"
连勤的第一笔生意,是阿尔及利亚大使夫人订的货。
连勤带着工人昼夜加班,做好家具后,没有汽车运货。好在工厂离大使馆不远,就和工人们一起把家具顶在头上,从过街桥上一件一件地搬过去。
这第一笔几万元的生意,坚定了连勤的信心。
(四)
从那以后,连勤的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现在,她在北京有两个专卖店,一个在东四环边上占地1500平方米,还有一个在潘家园。在北京郊区,她还有一个很大的加工厂。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到北京来,还专门到连勤的家具店里选了十几件家具。
我问她怎么把家具店开到国外的?
连勤笑着说:"这也是缘分。"
有一年的圣诞节,哥伦比亚大使的司机突然给连勤打来电话,说大使住院了,使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放假,抽不出人来,希望连勤去医院照顾一下。
连勤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到医院。原来,大使夫人刚刚去世,老年丧妻,大使感到特别孤独。
连勤细心地照料他,陪他说话,还特意请来理发师给他理发。
连勤的举动感动了另一位住院的美国朋友,他看连勤是一个善良的人,就委托连勤帮他办理一下护照的事。圣诞节,他又收到连勤的礼物。
两周后,美国朋友来到了连勤的店里,一直等了她两天。原来,他想请连勤和他一起经营一个家具店。
后来,他们一起在美国西雅图选了一个铺面,连勤决定先发一个集装箱的货试一试。万一经营不善,就把这一个集装箱的货物顶了房租。
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大市场。到现在,连勤已往美国的店里发去了20个集装箱的家具。
至于法国的家具店,也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WALI的法国人,妈妈在法国盲校做义工,他本人在法国做茶叶生意。
有一年他到中国来,根据照片和名片找到了连勤,他的英语特别差,让连勤陪他到清华大学学习。
回国后,他先在茶叶店里摆了几件中国仿古家具,效果很好。他就考虑在法国的茶叶店旁边开一家中国家具店,位置就在居里夫人纪念馆旁边。现在,这个法国家具店已经进入良性运转了。
如今,连勤用在美国家具店挣的钱创立了"新星盲人服务基金",资助盲童上学。她还为西藏盲校联系购买了盲杖、盲人字板、盲文打字机,为内蒙牧区的盲人捐了短波收音机。
事业上, 连勤是个成功的人,但她更是一个快乐的人。感恩使她的心里充满阳光,奋斗使她走出了人生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