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盲人月刊》第6期上我读到侯超韡老师的《中途失明人士社区康复重建项目启动》和《中途失明不是人生的“终途”》,这是两篇关于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盲协中途失明人士社区康复重建项目”的报道以及就此项目对中国盲协李伟洪主席的访谈。我边读边为此项目的启动喝彩,后来,我在《盲人月刊》上又读到了各地实施此项目的简讯。想象着有不少中途失明的盲友因此能走出迷惘,摆脱困境,告别绝望,重塑人生,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我就是中途失明的。我现在已经能坦然接受我是个盲人的现实,可以手持盲杖从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面前走过,也重新融入了社会。回望这条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充满未知的坎坷之路,不由得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是啊,中途失明的人虽然看见过光明的世界,正因为如此,适应黑暗,就更为艰难。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不仅要做好心理建设,身体也要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现在福音传来:“为了帮助和指导中途失明人士走出困境,重新燃起希望之光,中国盲人协会决定对10省市城乡社区的500名中途失明人士免费实施包括心理干预、定向行走、生活技能、盲文学习、盲人电脑应用、保健按摩、种养殖业等康复重建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活和重返社会的能力,重树面对人生的信心和勇气,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回归主流社会。”我相信,这些直接受益的中途失明人士得到培训指导后,会很快提高身心适应能力,回归社会。当然,全国不只有500名中途失明人士,这一项目的启动,是为各地残联和盲协提供了帮助中途失明人士重返社会有效的对策及方案,为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失明后,我曾长时间窝在家里,当我敢于走出家门,残联和盲协举办的盲人电脑培训成为我人生的新的起点,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同样看不见却能乐观生活的盲人;学习到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新方法——借助读屏软件使用电脑;听到了《盲人月刊》的名字……那么,专门为中途失明人士进行的各项培训、指导更会极大地提升其各项生活、工作能力,使其尽快掌握各项技能,为重新踏上人生之路做好基本建设。
前些日子,我接到一位大姐的电话,她就是我参加盲人电脑培训时认识的。她说原来用的手机丢了,也失去了我的联系电话。刚听到电台播出我的文章,就给电台打电话和主持人要了我的手机号,于是我们在电话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她在读小学时就查出患有黄斑变性,她的失明是个渐进的过程。丈夫因她无望的眼病离她而去。她独自把女儿养大。今年53岁的她已经病退17年,黑暗对光明的日日蚕食,迫使她对家里的角角落落了然于心。前几年我们一起参加盲人电脑培训时,是女儿陪她去的,当时她还有光感。如今她因并发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病变完全失明。虽然家务活她都能做,但她无法出门。女儿是名护士,今年医院派女儿到北京学习,买菜就靠80多岁腿脚不便的老母亲。我问她:“你有没有试过自己拿着盲杖,到附近的小商店买东西?”她说:“试过,但总往斜了走。一走就走到墙上去了。后天失明的人和先天失明的人相比,方向感差。而且看不见后,走路脚下发飘,总觉得失去了重力,不敢迈步……”另一位因视网膜脱落中途失明的盲友也有类似的感受,她也说,感觉地面没有了吸引力,一迈步就会飘起来,失去了方向……联想到她们的情况,我觉得“中国盲协中途失明人士社区康复重建项目”方案设计得很实用,就拿定向行走培训来说,对于中途失明的盲人,集中到教室里训练只是理论上让学员们了解使用盲杖的方法,真正能让其敢于手持盲杖,走出家门,就得把训练场地转移到社区,进入中途失明盲人日常生活的社区,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练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定向行走。将来如果有条件,能够把盲道修进社区,修到盲人的家门口,那条有着凸起花纹的亮黄色盲道真的会成为指引盲人前行的光芒之道。盲人的出行就有了软硬件的双重支持。
正如李主席所言:“本次项目就是要以城乡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以培养中途失明人士生活能力和就业技能为重点,以融入社区生活为目的,对失明人士提供系统的专业帮助和支持……”“通过此项目希望能给更多中途失明人士带来精神、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他们知道中途失明不是人生的‘终途’。”
这是希望与光明的许诺。人生不能没有希望,心中不可没有光明,中途失明的盲友们,请别放弃,今生,我们依然有光明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