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视听障碍的孩子遇上非遗竹编,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月9日,昆明市盲哑学校近300名同学在石林板桥乡中学开展研学活动,感受竹编的魅力。
伴着微风,迎着朝阳,同学们以方阵为单位,认真地学习着昆明市美术教研员姜云和明通小学美术教师杜婕带来的竹编知识。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除了要学习了解竹编的发展过程、艺术价值、基本知识和技巧等内容外,大家还要亲手制作竹编手工艺品,而这对于视障的同学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你看,它之所以叫竹篾,它是处理过的,把竹子用刀处理成一片一片的,两头的,弯曲不会断。如果是竹条的话强度就比较大一些,如果弯曲到这个程度就断了。记住了,这个不叫竹条,叫竹篾。
一点一点触摸,认识材料;摸索着,慢慢地将竹蔑横竖摆放;手指逐一穿过每一条竹蔑,感受压一挑一、挑一压一的技巧和方法……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尝试,小小的工艺品初见成型。
图为学生学竹编
教师:你自己来调整。对了对了,再往里面是不是?还有哪里需要调整?
学生:我感觉这些长度不一样。长度不一样?
教师:那你自己来调整吧。
先把它(橡皮筋)套上去,扭一下,对!
图为视障同学们完成的小果篮
或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或师生俩俩共同努力,终于,视障的同学们完成了小果篮的制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生:“做这个竹编还是很有意思的,我编完这个果篮的时候,本来以为只能像这样了,但是后来我又发现,只要把它们这样对折起来就能变成一艘小船,但是我有点不敢弄,怕万一断了,所以我又拿了一个准备回去做一个小船。”
另一边,听障的同学们早早掌握了复杂的定形、缠绕、打结的方法,随着一双双巧手上下翻动,制作出了小船、莲花、中国结、鸟巢等各色工艺品。
昆明市盲哑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萧胜南:“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的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多来自于老师的单向输出,所以基于为了让孩子能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发现,把课本知识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融合,我们就想通过一场研学活动来让孩子有一个真实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过程。”
据了解,本次研学活动为期一个月,学校将充分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地质科学、文化、国防教育,非遗文化传承等内容,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校门与春天的一场特殊约会!
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生:“从研学活动到现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石林的地质研学,在那里我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
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生:“我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是放风筝,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风筝、一起放风筝,都很开心,也很高兴。”
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生(手语翻译 昆明市盲哑学校教师 乐洋):“这次研学活动中,老师教我们挖红薯和制作红薯粉的方法,做的时候我觉得有点难,而且很辛苦,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平时养育我的辛苦,体会到了做红薯和学习一样是辛苦的,所以不管未来是学习还是工作,大家都要努力,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我觉得这次的活动很快乐,很有意义,我希望下次还可以再来。”
昆明市盲哑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萧胜南:“我觉得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在整个研学过程期间,和孩子、老师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孩子们对我表现出的亲近和接纳让我觉得很幸福。作为教育者,也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去实施有效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
图为欢笑的学生们
乘着歌声,孩子们尽情欢笑,这一刻,青春之花绽放出靓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