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按摩论文集锦 /运动关节类手法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运动关节类手法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夏松强
来自:
人气:2812
2007-04-03

 

      运动关节类手法是《按摩学基础》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是广大盲生最难掌握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在此就运动类手法教学的注意事项与同仁共讨。

      下面就以全国盲人按摩专业统编教材《按摩学基础》中的“腰部斜扳法”为例就运动关节类手法教学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一、了解被运动关节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幅度

      在做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应对关节的结构特点、关节的运动轴、运动幅度等情况做综合分析,所以在做上例手法时要注意以上几点。髋关节固定时,腰左、右旋转幅度为30度,前屈90度,背伸30度,左右侧屈各20度。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我们在做上例手法时,应注意腰部左右旋转达幅度不能超过30度,以免因活动幅度过大,引起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二、明确影响患部运动幅度的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患部运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患者的精神因素。这个精神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患者对医者的信赖及医者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对患者的引导。所谓有声语言就是大夫和患者对话时要和声悦色,手法操作过程中常用语言提示患者协助治疗,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无声语言就是医者一举一动及在进行手法时的轻柔、和缓程度、用力的次序等。若医者对此不加注意,将势必造成患者紧张,影响患部运动幅度,不能配合医者治疗。

      第二方面,伤病程度也会影响患者患处的运动幅度。在做上例手法时,应先对患者紧张部位做彻底的放松治疗,消除因局部损伤造成的患处紧张,从而加大患处的运动幅度。

      第三方面,患者的姿势和体位。患者的姿势和体会也是影响患处运动的重要因素。医者在上例手法操作中一定让患者有一个最放松的体位,消除因为姿势不正而引起的局部紧张工。在上例手法中,患者采用健侧在上的侧卧位姿势,使患者身体左右晃动时,位于下部的患处活动幅度小,患部紧张程度小,增大了腰部的运动幅度。

      三、医者附着点的选择,对患处力点的控制及动力的使用方向。

      通俗地讲就是医者在患者体表找一较为有力的附着点,形成一个较大的力臂,使医者能将自己的力量很大程度地集中于患部。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医者以患者的两个附着点作为杠杆的动力支点、阻力点,以患处作为杠杆的支点。若支点(力点)不变,力臂越长,作用于力点(患处)的力量越大。这样我们在做上例手法时,应左右晃动患者,使患者上部躯干向前运动和下部使躯干向后的运动正好的力点(患处)交汇,使医者的力量尽可能集中地聚焦于该点。另外,两附着点的距离尽可能地增磊,从而加大力臂。

      动力的作用方向不但会改变力臂的大小,而且也会因为患处关关节的结构特点(腰椎关节突出节面呈矢状位)而影响了患处的运动幅度。在做上例手法时,力的附着点一经选择,腰椎关节突关节呈矢状位特点一经明了,力的方向性就完全明确了。因此,医者在用力时两臂用力方向应互相平行,共同垂直于躯干所形成的纵轴方向。

      四、确立运动轴

      躯体的运动都可以把它看成围绕着一个轴或多个轴的运动。做上例手法时,让患者侧卧于床上,下肢伸直,头枕于合适高度的枕头上,形成了一个从头到下肢的无开轴,左右晃动患者时就以这个无形轴为轴心,使患部绕着此轴运动,有利于运动幅度加大,为最后用力做好准备。

      五、把握用力时机及力的大小、方向

      用力时机的把握及力的大小、方向对手法的最后成功至关重要。如在做上例手法时,有残余视力的学生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患者的运动幅度,并用作用于患者的手来感知患者的放松程度(全盲者更应注意手感的变化),在患者尽可能放松的情况下,施短促的暴发力。

      至于力的大小,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状况等给予准确判断,确定用力大小。

      力的方向性可根据关节突关节呈矢状位的特点,医者应垂直于患者纵轴(无形轴)两手平行用力。

      上面五方面是我对运动类手法操作中的个人见解,愿与同仁共同探讨,不正之处望批评指正。

 

录入:清毅 添加:2007-04-03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