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它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如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的程度;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视觉障碍的学生(盲人)在按摩职业技术的学习中,要提高其智力技能,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即按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的智力技能特点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教学。
让盲人按摩职业班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课程,达到本学科对学生心智活动的要求,是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其对盲同学心智活动的要求,我认为有三点,其一要有一定的理解、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记忆方法。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命现象,善于观察个体差异,牢记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把人体外在客观反映加以思考、分析、判断,推导出内在的病理变化,做出正确诊断。其三要有较好的临床应变能力。能处理较复杂的病理变化,能根据个体差异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身也就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也就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智能发展的水平又是影响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能水平,又要注意正确的知识。为此我从“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入手以辨别、获得概念、掌握规则、掌握高级规则的循序渐进方式,既做知识的传授者,又做智能的开发者。
为使盲同学们正确理解、牢固掌握知识,教师首先对教材做全面分析,找出重点、分散难点,从本学科的绪论开始就为解决重点难点服务。例如:“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要掌握好这一重点,必须让同学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所以在绪论中讲祖国医学的特点时,就立求把整体观讲清楚,让同学们知道,人体的整体性是表现在形体、组织、器官等方面,在生理上,任何一个组织器官的功能都是内脏功能活动的局部表现;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活动都必须在其他脏腑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在病理上,任何一个脏腑产生病变都会反映到体表来;任何一组织器官的局部病变都与内脏相关;任何一个脏腑的病变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这样一开始就帮助盲同学把整体观念树立起来,为学习本学科的重点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又考虑到学好“脏腑辨证”的前提是掌握好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当中最重要的生理,因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常衡变”,对脏腑的功能,不仅要求正确理解含义,而且一定要熟记。这一部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在它与西医学所讲的脏腑在概念上有很大差异,一般对于初学者来讲是不易理解的。怎么办?只有引导同学去观察大量的生命现象,并把脏腑的每一个功能用最朴素的语言,尽可能的结合上一些现代医学观点来帮助同学们理解。例如:在讲“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时,首先阐明中医学的观点,由于脾具有消化、吸收、转化、水谷精微物质的功能,它所吸收的精微物质就是血液生化的源泉,如果血液生化的物质缺乏,就会导致血液的量不足或血中的有形成分缺乏,如现代医学所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就相当于中医“脾不统血”,当中的一个病症。如果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气血生化有源,自液的量和有形成分不缺乏,就不会产生由于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症。所以中医认为脾有统摄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的功能。又如在讲“心要血脉”时就利用现代医学血液的大循环与小循环的过程,来帮助同学理解血液的运行与心脏的密切关系。这样让同学们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同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记忆能力,要立求做到教具直观、教法生动。如在讲“五脏六腑”时就可利用现代医学的内脏模型,在讲十四经的循行路线时就逐个在每位盲同学身上勾划出十四经,在人体的外行主干线,在讲经络的传导功能时,就用毫针刺在盲同学的某一穴位上,让其体验酸、麻、胀的传导感应等等。同时还可用恰当的比喻“五行”中的“相乘”、“相侮”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45分钟,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注意知识的反馈,课堂上同学们除听教师的讲解外,还需开动脑筋,让其多谈,谈他们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有分通过辩论达到统一,课后要留思考题,要求同学们带到实践中去观察、分析、判断。通过联想和连锁两种基本学习形式,形成辩别这一低层次智力技能,在此基础上,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获得概念。
其次必须根据盲人嗅觉灵敏、触觉敏感,语言丰富的特点,重点指导同学们运用“闻诊”、“问诊”、“触诊”收集来的资料,利用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最后落脚到脏腑辨证来解决临床中的各种病证。说到底就是培养同学利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同学们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人体的整体观出发去分析、思考、判断、推测,找出依据得出正确结论,并能实施有效的治疗。做好这一环,必须依靠教师的正确指导,如果同学们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在临床实践中死搬硬套,那么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学生将是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深、讲透,更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奥妙,用悟出的道理去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本质,抓住本质对症下“药”。学习祖国医学,切忌死板书本,“对号入座”,人是一个活体,无时无刻都受到天时、地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又有着不同差异,哪怕是相同的个症状,都还有着虚、实、寒、热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病案分析,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分析能力。病案中的每一个症状都要求同学细致分析,通过分析,找出病因,讲清发病机理,确定病位、性质、阶段、虚实,然后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拿出治疗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通过对大量病案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弄清若干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用以在其适用的各种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智力技能。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