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安徽的黄梅戏目里,多了《柳暗花明》和《残凤还巢》两出,这是安庆市政府根据汪世龙夫妇的感人事迹编成的,先后在省内上演了近百场。安徽省有关部门将他们的事迹拍成电影———《山乡情悠悠》,影片还获得华表奖。
汪世龙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他的妻子万利云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们经过多年的拼搏,建立了“万利食用菌研究所”,创办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明了适宜盲打的快速汉字输入方法……
双目失明梅开二度
1962年,汪世龙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海口镇中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4年,他从吉林农业大学特产系经济动物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市计划生育研究所工作。1987年,他被借调到重庆市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参与筹建中药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参加计算机汉字编码天府码的课题研究。
天府码课题研究鉴定会前夕,汪世龙连续72小时工作,赶出了数万字的鉴定材料。几日后,红肿的双眼受到风沙的刺激,他用手蒙上双眼,哪知松手后,眼前一片黑暗……
1990年9月,最后一次手术失败,他的眼睛复明无望。为了不拖累妻子,他主动提出分手,妻子流着泪离开了他。
妻子离开他后,有一个姑娘悄悄爱上了他,她就是万利云。这位来自四川奉节的女孩,高考落榜后只身来到重庆,两年后,她考入重庆电视大学财会系,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此时,24岁的她正在重庆市计划生育研究所收发室当临时工,了解到汪世龙的经历后,她被这位年仅30岁的动物实验室主任的勤奋顽强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只要汪世龙一有来信,她就念给他听,彼此的心也越来越近。一天,万利云终于羞涩而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要做你的眼睛。”1994年元旦,万利云不顾家人反对与汪世龙结婚了。万利云毕业后,被安排在所里的财务科工作。
回乡创业草棚为家
结婚半年后,汪世龙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带着妻子回到安徽老家。
汪世龙家有10口人,挤在4间旧平房里,生活十分拮据。经过多方求助,汪世龙租了一亩地,他们在地里搭起一个棚子当家。吃水很困难,妻子每天要去1里地外的地方挑。虽然有一个黑白小电视和一台电风扇,可是没有电,用不上,每天只好听收音机。他们订了许多报刊,借此了解外界,学习科技。夏天的窝棚里闷热、蚊虫多,汪世龙还经常摸到蛇。下雨天,两口子忙着用脸盆向外舀水……他们搭了两分地的塑料薄膜棚,在温室里进行食用菌试验、育苗、种菜。
在朋友和原单位的帮助下,夫妻俩搭盖了3间泥瓦房,开始较为正规的农业科技试验,他们培植的菌种都长出了白色的菌丝。成功后,汪世龙进行第二步试验,利用稻草捆,在室外大面积种植平菇。汪世龙口授技术,万利云一边记录、查资料,一边具体操作。夫妻俩的苦干终获丰收,创造了每亩收入1万元的纪录。
从此,汪世龙成了乡亲们的农业技术指导老师,带动大家走上致富路。
硕果累累事迹传扬
在安庆市党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与帮助下,汪世龙夫妇成立了“万利食用菌研究所”,整理了7万多字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以便更好地传授技术。他们还创建了一个20亩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了1300多平方米的科研、培训综合大楼,进行科研和种植实验。
繁忙中,汪世龙始终未忘记因双目失明而不得不放弃的计算机汉字编码工作。
从1998年开始,汪世龙再次着手设计汉字输入键盘方案。经过百余次的不懈努力,汪世龙终于发明一种记忆量小、拆字符合国家标准、重码极少,适合盲打且速度快、功能多的汉字输入技术。这项发明已于2002年5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与市残联合作,成立了“龙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