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去四川前就听四川省盲协主席邵大宽说,他们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有一个盲人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使曾经贫瘠的村庄,如今成为“中国西部第一村”。
在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同中国盲协主席等一行人驱车来到宝山村,看望这位被当地人称为保尔•柯察金的盲人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方。
初秋的宝山山清水秀如诗如画,在依山而建的宝山村村委会办公楼前,我见到了今年已经72岁的贾正方。他中等身材,四方的脸上充满了乐观、淳朴而又有些天真的笑容。他陪我们走进村委会.在展览大厅里,我们倾听了讲解员介绍了宝山村艰难的创业史。
贾正方16岁时,在304地质队担任炮工组组长,在一次事故中,他全身多处烧伤,右眼完全失明,左眼经多方治疗保住了0.6的视力。但10年后,因患继发性青光眼,反反复复经过三次手术后,左眼疼痛减轻了,但视力却下降到只有0.03。雪上加霜的是,他又在此时患上了肝炎。单位领导不得不十分惋惜地和贾正方进行了一次正式谈话,为难地告诉他:
“小贾,根据你身体的原因,你不适合在地质部门工作了,我们认为治病要紧,不应该再上班,应该全休,认真治病。”
领导终于说出了必须说出的话,担心地望着贾正方。
贾正方脸上露出极其痛苦的表情,他盲目地用手在身上摸了一阵,全身似乎掠过一阵颤抖。“他们真的认为我再也不适合在地质部门工作了?”贾正方缓慢地、一字一字地问出了这句话。
贾正方没有听见领导再说写什么。
事实上,在进行手术中,他已经从医生的谈话中多次听到“失明”这两个字。现在最坏的结果已经出现了,他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我到底能干点什么呢?是让国家养起来吃一辈子闲饭,还是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他的眼前又出现了入党宣言的场景,“我不是说过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吗,我怎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大宝山的巍峨、云雾缭绕的群峰在贾正方的脑海中出现了。多么美丽的大宝山啊!
春天,遍地都是杜鹃花,群山变成了花的锦绣、花的海洋;夏天,整个大宝山都披上了绿色的盛装;秋天,山上的野果全都成熟了,火红的、乌黑的、金黄的挂满了枝头。冬天的大宝山变成一一片冰雪世界。山峰峡谷都是亮闪闪的银色,树枝上有了一串串璀璨的冰挂,甚至连瀑布也冻住了,置身在冰雕玉琢的山岭中,仿佛走进了神话世界。
大宝山不仅景色迷人,而且有着丰富的地下宝藏。它的矿产品有铜、镍、铁、磷、沙金、石棉、石墨、滑石、石灰石、蛇纹石、石英石、花岗石、无烟煤、矿泉水;这里还盛产名贵植物……
然而,大宝山又是多么贫穷啊!
宝山村那时有15个生产队,有一半的生产队到年终结算时,不但拿不到一分钱,反而要倒欠生产队的钱。全村人平均口粮只有71斤,平均每人每天不到2两,生产粮食的农民们要靠国家养活,全村每年需要国家返销粮18万多斤。村民们住的几乎全部是茅草、树皮、竹竿搭成的窝棚。
我能不能回农村去,带领乡亲们改变这贫穷的面貌呢?他相信,农村的伙伴会欢迎他,威严的大山会庇护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还有勤于思考的大脑,有能劳动的双手,有从小就在大山上跋涉、飞奔的双腿。是的,“农村富不富,全看党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村干部。”他怀着准备创造奇迹的的信心和决心自言自语地说“我一定要让大宝山的贫穷成为历史。”
第二天,贾正方向地质队的党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回农村去,和贫困的山民一起建设新农村。在欢送会上,贾正方郑重地接过地质队党组织送给他的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把锄头,并说出了掷地有声的誓言:“我一定要带领群众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用这把锄头挖掉穷根栽上富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贾正方回到了宝山村。当天晚上,70多岁的老人杨天赐来看望他,老人穿着摞满补丁的破棉衣,干枯、消瘦的脸上堆满岁月的沧桑,他伸出松树皮一样的双手拉着贾正方的手说:“正方啊,这辈子只要能把玉米糁糁吃饱,我死了也闭眼了。”
老人的一句话,让贾正方的心里翻江倒海般地涌起了波涛:“如果乡亲们连这点愿望都实现不了,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第二天早晨,他冒着严寒扛着锄头下了地,他选择最穷的第一生产队作为自己新事业的起点。劳动休息的时候,他把社员召集到一起兴奋地对大家说:“我想了个注意,保证几年后粮食达到几百斤”。
社员们哗然了,这可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咋样增产粮食呢?”
“我们进牛圈沟开荒,那里有100多亩可以耕种的土地!”
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可是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一不是队长,二不是书记,说话能算数?”
贾正方的脸色变得凝重了。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虽然不是书记,不是队长,可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有人说:“你这样干,想得点啥好处?”
贾正方理直气壮地回答:“白劳动,不要工分,不要报酬!”
他明白,对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落后而又保守的山民来说,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要。于是,每天天还没亮,贾正方就提着一盏电石灯,拄着盲杖,摸索着第一个来到开荒的地方。
荒地上荆棘丛生,满山的竹子盘根错节,开荒时要先把竹子砍掉,然后放火烧,烧了再挖竹桩,挖出的竹桩砌成地埂,最后,平整土地。这样平整土地,明眼人都常常会被弄得伤痕累累,何况这个视力只有0.03的人呢?贾正方常常一脚踏在刀子一样的竹桩上,刺得双脚、双腿鲜血直流;也常常一伸手抓住了满把的蒺藜或尖利的竹桩,手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痕;锄头坏得也快,因为眼睛看不清,锄头老是往石头上崩。从实践中,贾正方逐渐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挖地时,先小心翼翼地退几步,再用双脚和锄头探一探,,弄清周围的地理情况后再挖,以免摔倒或弄伤。
为了改变懒惰的、粗放的耕作习惯,贾正方带头挑起粪担上了山。他艰难地在羊肠小道上踟躇着,儿时那熟悉的山路变得陌生了。不知怎地,脚掌老是踩在尖尖的石头或竹桩上,疼痛让他经常是浑身都是汗,但他咬着牙,一声都不吭,他不能让社员看到他的狼狈。最危险的是,万一失足,就有滚下溪谷和悬崖的危险。他多么希望能驱赶开紧紧笼罩着自己的黑暗,重新看见大宝山的巍峨和家乡白水河清澈的溪流啊!
然而,他不能。他知道乡亲们在注视着他,贫穷那狰狞的目光也在注视着他,他决不能向残酷的命运低头。
倔强而朴实的山民们被感动了,他的身后出现了长长的、挑着粪担的队伍。
苦干一年,秋天,收获的季节来到了,新开垦的荒地上,玉米棒子比胳膊还粗,核桃熟了,山果熟了。秋天的气息荡漾在山林间,荡漾在庄稼人的心坎里。这一年,贫穷的大宝山第一生产队终于甩掉了缺粮的帽子,人均口粮从70来斤增加到405斤。当会计宣布劳动日值从6分钱提高到8毛2分时,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惊叹声。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贾正方——这个双目失明的汉子会给全大队最穷的第一生产队带来这么巨大的变化。
听着乡亲们的欢歌笑语,贾正方脸上露出坦率、淳朴的笑容,心里宁静而满足。一些社员要求给他记工分,给他一份应得的报酬,被他坚决拒绝了。他说:“国家给了我抚恤金,你们比我更困难。”
第一生产队的巨变引起全村的震动,1971年,贾正方被选为二大队副书记。这时,他想,一队粮食产量提高靠的是开荒,今后哪里去找那么多荒地?要想提高产量,只能在现有的土地上做文章,把大量坡陡土薄、产量不高的山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水平梯田。他和老农们商量咋样改效果才好。后来大家终于想了个好办法,——把庄稼地表面的“熟土”先挖到一边,待整好后重新把“熟土”再铺上去。这个办法受到各生产队的欢迎。一场改土造田运动在全大队打响了。
改土专业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早晨天不亮就要出工,而且每人要担一挑粪水,走十几里山路到工地,晚上星月当空才收工,还要从山上背一担煤炭下山烧窑,把换来的钱拿来买改土需要的炸药、雷管。每天早晨,当星辰还在天上闪烁的时候,大宝山崎岖的山路上便有一盏明亮的电石灯在移动,社员们一看见这灯光,便知道贾书记已经出发了,便赶快跑步跟了上去。那段日子里,由于眼睛看不见,贾正方的锄头老是挖在坚硬的石头上,手臂震麻了、震肿了,肿了又消、消了又肿……至于在山路上摔了多少跟头,那更是无法计算。
改土一年后,新修的梯田就获得了好收成,亩产达到800斤。5年后,全大队的粮食由过去的23万斤猛增到127万斤,人平均口粮达到500斤,伸手向国家要返销粮的宝山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上了16万斤红心粮。
在山里长大的贾正方热爱大宝山的飞禽走兽和一草一木。由于大炼钢铁和别的原因,大宝山的森林也遭到浩劫,蓊蓊郁郁的树林消失了,青山翠谷变成了光秃秃的山。曾经和贾正方亲密共生的野生动物逃走了、消失了,大熊猫、金钱豹、……甚至活泼的小猴都很少见到了。从回家的第一天起,他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荒山再绿起来!”在开荒和改土的同时,在贾正方的领导下,成立了大宝山第一个林业组,开辟了药场和林场,自己育苗,自己培育森林,并且发动社员人人动手种树,每年春秋还发动两次全村规模的种树大行动。如今,在大宝山你抬眼望去,四周的崇山峻岭都是茂密的森林,山鸟的鸣叫十分悦耳,水杉、柳杉、铁杉、核桃树等郁郁葱葱,在云雾缭绕中,深深浅浅,极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大宝山恢复了清山绿水,逃走的大熊猫、金丝猴、金钱豹……又回来了。贾正方得意地说:“这些树已经陆续成材 已经可以实施间伐。一面间伐一面栽种,这就是大宝山的绿色银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后,贾正方心里分高兴。改土造田后,宝山村的乡亲们不再饿肚子了,但却仍然过着穷日子。“顾得了肚子就顾不得裤子”,打油买盐仍然不得不依靠可怜的“鸡屁股银行”。应该怎样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本解决宝山村的贫困呢?贾正方认为,必须从传统的农业小圈子里跳出来,依靠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寻找致富之路。于是,他和大家一起重新勘察大宝山的山山水水,和社员们座谈,和老农们座谈,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眼睛看不见,他就用手摸,用脚踩、用嘴问。他曾到了渺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他曾和几十个老农促膝谈心。新的思路新的计划终于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他主张,一家一户的力量经不起风吹雨打,脆弱的小农经济咋能抵御自然灾害?对集体的财产绝不能分光分净。包产到户可以缓一缓,先利用集体力量修路、办企业、修电站……
在几乎双目失明的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方的指挥下,一群从来没有修过道路的村民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中,硬是用自己长满老茧的双手开通了一条2.5公里长的出山路。为了开铜矿,没有运输工具,300多人排成“一字长蛇阵”硬是靠双肩把9吨重的两根胳膊粗的钢绳抬上山,架设了700米长的索道。铜矿建成投产后,当年就赢利5万元。
对到手的5万元怎么安排,当时在干部群众中有分光吃光的想法。贾正方明确表示,集体有了钱不能吃光分光,必须用于扩大再生产,一定要用滚雪球的办法发展好村办企业。
如何发展企业,发展什么企业,是贾正方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在支委会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宝山村的发展,不能只管这辈人,矿山总有开采完的时候,而办其他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信息上都比不上国营企业,我们只能看准一个办一个,办一个就要成功一个。”
贾正方又将目光投向了在深山中穿梭的白水河。宝山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起了第一座容量为100千瓦的水电站——宝山村电站,结束了全村群众靠点油灯照明的历史。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号称“世界水能大宝库”的四川却长期遭受着电力短缺之苦,是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电力在四川成为最紧俏的商品。贾正方看准了这一点,他带领群众开始创建宝山村第二座电站——装机容量为960千瓦的龙槽沟电站。刚筹建时,村上请来3家专业施工队,都因施工难度大、安全系数小而不愿承建。别人干不了,就自己干。贾正方背上铺盖卷驻扎在工地,一边指挥,一边同200多个村民投入战斗。从破土动工到运行发电,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节约资金350万元,年产值达30多万元。宝山村又诞生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紧接着,贾正方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技术和施工力量,相继建成了龙槽电站二级站、桂花树电站、龙头电站和仰天窝电站,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桂花树电站落差高达237米,引水渠长7800米,装机容量达8000千瓦,年售电收入400多万元,是我国最大村级水电站,也是全村群众吃苦最多、受益最大的电站。建这个水电站时,为了避免乱拍板,做出错误的决定,贾正方要求亲自勘察引水管道要经过的悬崖阎王碥。陡峭的山岩高出地面500米,平均坡度为62米,最陡的地方达81米,几乎和地面垂直,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贾正方自己想了一个办法,:“你们在我身上绑条绳子,把我吊下去。” 一听这话,大家都摇头。有人说,你眼睛不好,就是绑了绳子,说不定也会撞在岩石上。但是贾正方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反复解释:“修这个电站责任太大,弄不清情况我睡不着觉,也不敢拍板。”大家拗不过他,只好把他吊下悬崖。看到凌空吊在悬崖边的贾正方,许多村民流泪了,有人感叹道:“贾书记,为了宝山,你这是在拼命呀!”宝山人就是靠这种团结拼搏的劲头,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现在,宝山村已经有17座水电站。人们称这17座水电站是17台印钞机。
如今地处大山深处的宝山村村民们有着许多让城里人羡慕的福利:全体村民享受退休医疗补助,子女读书免费,生活用电补贴,种地免费分得化肥薄膜、老年人每月领退休金、老年人每月领取茶水费等13项福利等等;有近一半的村民已经住进别墅群。两三年后,100%的村民都能如愿住花园式住宅。
宝山村只有6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如今有26亿元总资产、30多家企业,年产值近2亿元。目前,水电业已成为宝山企业集团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同时,还拥有建筑建材加工业、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宝山村人均收入每年1.2万元。”
据介绍,村民们都持有公司、村集体不同额度的股份,一个一般的家庭,全家除每月挣到的工资外,每年的分红有将近5万元。
从1966年12月自愿回乡,贾正方已经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农村整整奋斗了近42年。几多耕耘,几多收获。贾正方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100多种荣誉称号后,72岁的他仍然保持着心中的一块净土,仍然在日日夜夜为宝山的发展日夜操劳。
在贾正方的成长过程中,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予他重大的影响,他时刻记着保尔的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从此,无论是贫穷,是苦难,还是疾病都没有打倒贾正方,都没有让他丧失理想、信念以及对生活的信心。相反地,正是在与困难和厄运抗争中,在战胜自己的软弱以及在为别人谋取幸福中,贾正方表现出了人格的伟大、人性的魅力以及生命的壮美。贾正方爱说一句话:“人,不能成为失败者。人,无论如何不能被命运打倒。”现在,我把这个令我十分感动的关于“人”和”命运“的故事讲给大家,希望我的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生命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