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盲人医生2000多万助残

盲人医生2000多万助残

作者:段晓宁
来自:华商网-华商报
人气:6564
2008-01-16

 

      爱心素描  

      董应龙,盲人,兴平综合医院院长。十多年来,他向各界捐款累计约2000多万元,其中,99%用于残疾事业。

      慈善语录

      “不少人说我穿衣服不注意,没风度。我就问,什么是风度?当我办的慈善学校建立,省长前来讲话,表示对我的支持。我说,这才是风度。”

      见到董应龙时,他刚刚午休起来,站在风地里迎接我们。

      因为是盲人,听着我们的脚步声,他老远就伸出手,对我们说着欢迎的话。

      拄着拐杖,不用旁人的引领,他准确地将我们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只有两张简陋的桌子,两把老式木椅,一台小小的电暖器。

      双目失明 听人念书成名医

      “我是要饭的出身,白手起家。”这是董应龙的开场白。

      1931年8月,董应龙出生在兴平县董家村。9岁时,董应龙因飞来横祸双目失明,紧接着,一家竟接二连三惨遭不幸:首先是弟弟和最小的妹妹因患肺炎无钱就医相继而亡;接着是愁苦的母亲又一病不起,很快去世。连续的打击使年幼的董应龙过早地承受了人世的辛酸,他只有出去讨饭,来养活卧床的父亲和一目失明的妹妹。

      13岁那年,因绝望想自杀的董应龙被一个好心人收留,扭转了他一生的命运。

      这位好心人叫边明玉,是一名中医。“自古医道是圣道,心善必一通百通”,这是师傅教给董应龙的一句话,也成了他这辈子的座右铭。13岁的董应龙跟着师傅在方圆五里八村诊脉、看病,到了解放后已经小有名气。

      行医期间,董应龙还坚持学习,请来当地的教师帮他念医学书籍。古老的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18卷、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的《新修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他都请人读过。农村有了广播以后,凡有卫生节目,他一次也不放过。

      1992年,在兴平各个部门的支持下,董应龙的兴平肝病医院建立起来了,曾经被董大夫医治好病、又在改革开放的年月里富裕起来的人,纷纷解囊相助,他们为这所肝病医院的建成共捐资100多万元。

      后来,兴平肝病医院更名为兴平综合医院,开始了更为广泛的医疗项目。目前,董应龙创建的兴平市综合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总资产大约有2亿元人民币。

      十几年来捐款2000多万元

      董应龙说,他能做出这番成绩,多亏师傅,多亏好心人,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于是,他把扶残、助残作为自己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

      1994年,兴平综合医院专门成立了“治病脱贫小组”,每年投放资金,对残疾人和家贫患者减免药费或者给予现金补助。为了使更多残疾人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兴平综合医院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陕西省残疾人慈善职业学校,创办了聋哑儿童育训班。

      1995年,为了鼓励残疾学生,医院拿出20万元,成立了“董应龙助学奖励基金会”,专门资助自学成才考入高等院校的残疾学子。

      从1996年起,董应龙先后深入陕南、陕北灾区并远赴吉林、黑龙江、江西,为灾区慷慨解囊捐献300多万元支援救灾,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称赞为“全国残疾人中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2007年,他毅然向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捐助600万元。他说,十几年来,他向各界的捐款大约有2000多万元,99%用在了残疾事业上。

      董应龙的善举和爱心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先进个人。1997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个人表彰会上,他受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并同时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的光荣称号。2003年第三次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先进个人表彰会上,董应龙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是个喜欢“葱就馍”的陕西人

      一身深蓝色布衣服,套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谈话间董应龙不时敲着腿,“人老了,腿开始疼了。”他似乎和我们身边的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根本看不到亿万富翁的影子。“蒸馍就葱,万事皆通”是老朋友对董应龙的评价,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不少人说我穿衣服不注意,没风度。我就问,什么是风度?当我办的慈善学校建立,省长前来讲话,表示对我的支持。我说,这才是风度。”

      在他出生的村里,乡党们似乎对他偏见很大。记者小心翼翼地提出来,董应龙似乎很明白地说,他们是嫌我不给村里乡里捐助,因此有些看法,但突然又很激动:“我捐款救灾扶贫,都是为了残疾人事业。一个个两眼圆睁的健康人,凭什么让我一个瞎子来养?”

 

录入:伊然 添加:2008-01-16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