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的那天起,她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在只有轻微光感的世界里,她迷恋上了音乐;通过自身的努力,她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了青岛首位大学毕业的盲人调律师。
她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蓝兰。今天记者就带您走近这位坚强乐观的女孩,为您讲述她的音乐梦。
父亲临终嘱托让我不放弃
1985年,蓝兰出生在青岛市李沧区一户普通工人家里。刚一出生,她的父母就知道,这个女儿需要他们付出比其他父母更多的心血,因为蓝兰的双眼看不见任何东西。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虽然失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和睦的家庭、乐观的父母还是让蓝兰快乐地长大了。从小,她就喜欢听音乐,为了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父母省吃俭用给她买了收音机和许多儿童歌曲的磁带。听了几遍之后,蓝兰就学会了跟着唱。
看到女儿有音乐方面的天赋,父母又勒紧裤腰带给她买了一架电子琴,却再也没有钱为她请老师了。蓝兰就跟着盲校的老师学,学得很用心。
2004年,面临高中毕业的蓝兰选择了继续深造,她报考了北京联合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有两个专业可以选,一个是针灸按摩,一个是钢琴调律,“那时大家都觉得盲人学按摩比较好,但我喜欢音乐,我不想放弃音乐,”蓝兰说。
可是就在那一年3月,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了。失去亲人的剧痛让蓝兰根本无法轻松地唱歌、弹琴。蓝兰说:“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我们每天都通电话,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圆了自己的音乐梦’,每当复习不下去,我就想起父亲的这句话,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父亲。”
八千多零件都要知道作用
2004年9月,蓝兰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并通过了声乐九级考试。
不过,这个大学蓝兰读得并不轻松。母亲每个月600多元的工资无法承担上学的费用,学费靠的是贷款,生活费是街道、邻居帮忙凑的。带着大家的祝愿,蓝兰踏上了去北京的寻梦之旅。
然而,钢琴调律并不是那么好学的。一架钢琴,88个琴键,264根琴弦,8000多个零件,这对正常人来说都很难掌握的一项技术。“你必须知道每一个零件的位置和作用,刚开始学的时候,经常被螺丝之类的弄伤手,熟练之后就好了,”蓝兰说。
2007年7月,蓝兰毕业回到青岛,一开始没有稳定的工作,到处“打零工”,直到10月份,青岛海韵琴行的莫总经理从媒体上看到了蓝兰的故事,便让她到琴行面试,从那以后,蓝兰就成为了海韵琴行的一名调琴师。
一直都是别人在感动着我
现在蓝兰每天都到位于江西路的海韵琴行上班,调琴、维护钢琴,偶尔还到分店帮帮忙。闲暇的时间,她就到琴房练琴。蓝兰很喜欢弹钢琴,梦想着有一天能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攒够钱,但是她很期待那一天。
蓝兰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台电脑,她说:“我想读更多的书,但是盲文的资料太少了,如果能上网就好办了。现在有一种读频文件,能把网页上的文字读出来,这样我看书就方便了。”
平时蓝兰的爱好就是唱歌,她唱民歌很好听,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参加公益性演出。
前不久,蓝兰当选感动李沧十佳人物之一,对于这个荣誉,她笑着说:“可能大家认为我挺不容易的,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并能做到的。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感动别人,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别人在感动我。”
蓝兰说,琴行里的每个人都对自己很好。经理批准她上下班可以避开高峰时段,每天下班同事都会把她送到车站,在琴行她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关心。
“对于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对于我的父母,我不知道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谢,”蓝兰说:“我只能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努力,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