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绚烂四季 美丽人生——专访盲人钢琴家金元辉

绚烂四季 美丽人生——专访盲人钢琴家金元辉

作者:候超韡
来自:《盲人月刊》
人气:4082
2008-12-19

 

      2008年9月6日,残奥会在亿万观众的期待中,缓缓地拉开了序幕。当国家体育场舞台上的“白玉盘”中央,一台三角钢琴伴着身着洁白服装的盲人缓缓升起时,他用一双灵巧的双手演奏出了一首灵动的四季之歌,让所有观众感受了一次四季之旅。他,就是盲人钢琴家金元辉。

      寒冬 素裹大地 饱尝艰辛痛苦

      “白玉盘”上,书页翻开:白雪皑皑的冬季,大地一片银白,一行伸向远方的脚印,将我们带回了金元辉的童年。

      1984年出生的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永别了光明,可元辉的父母并不肯让他在命运面前认输。元辉两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台电子琴,希望小元辉能掌握一门特长。调皮的小元辉,一听到电子琴的声音,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判断音高超过同岁的小朋友,元辉父亲明白仅靠天赋并不够,还需要刻苦的练习。

      学琴的日子正如寒冬一样,艰苦、漫长。

      刚开始在青岛老家练琴,每次都是父亲带着他,骑40分钟的车到老师家里去学。1991年,冬天的一个傍晚,父亲照常带着他去老师家,路过一个工地门口时,天很黑,父亲一不留神,摔倒在路边,那时金元辉才7岁,坐在男车大梁上的他,一下子从车上飞出2米远,重重地摔到了地上,顿时鲜血从他稚嫩的额头上流了出来,父亲顾不上自己的伤,飞快地跑了过来,紧紧捂住伤口,抱起他就往医院跑,一边跑一边泣不成声地说道:“是爸爸不好,别害怕……”虽然只是擦破了皮,可童年艰苦漫长的学琴经历深深地印在了元辉的脑海里。

      还有一次是1994年,当时父子俩来到北京,元辉一边在盲校上学,一边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外演出,而父亲靠蹬三轮运货,帮餐馆打扫卫生,每月最多能挣5、6百元钱,这也只能勉强够父子俩吃用。那年的国庆节,因为没买到回青岛的火车票,父子俩只能呆在空荡荡的盲校的宿舍里,可由于晚上没盖好被子,元辉发了39度高烧,父亲赶紧到药店买药,吃了几天药还不见退烧,父亲心急如焚,一急之下,也生了病,最后父子俩相互搀扶着去了医院。

      暖春 冰河解冻 懂得用心感受

      1994年来到北京盲校以后,其他同龄孩子写完作业后,不是听听收音机,就是“看看”小说,而金元辉还要继续坐在笨重的钢琴前练习如何找准每个键的位置,练习基本的弹奏指法。他无数次地责怪父亲为什么天天逼着自己去练琴,为什么连节假日也不给自己,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参加课余活动而自己不行,可每次父亲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因为你要想学好音乐,要想弹好钢琴,就必须比常人付出的更多,就必须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2003年,金元辉和所有面临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一年。从小就富于理想与追求、渴望在钢琴艺术领域开拓与发展的他,当然热切盼望能够进入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由于他的艺术专业水准已经达标,只要能闯过文化课这一关,就可以走进朝思暮想的大学课堂了。而且,元辉对自己的文化考试颇有信心。然而,由于当地没有设置盲文考试,他的大学梦最终搁浅了。他曾悔恨地问过父亲,为什么别的孩子能进大学,而我的专业成绩优秀,怎么只能是进修单科,拿不到文凭。父亲告诉他说:“孩子,你因为爱音乐才来到这里,只要能在这里学好音乐,文凭是以后的事”。

      正是在父亲这种坚持不懈的教育下,元辉慢慢地开始把音乐当成了朋友,为了音乐而练琴。为了能把对周围事物的感情融进音乐里,他开始用心认真地揣摩著名钢琴家演奏的曲子和经典音乐的曲目分析;不光听经典音乐作品,连文学作品他也不放过,莎士比亚的小说,徐志摩的散文,他都曾认真读过;老师或父亲对他每天练琴的表扬或批评,元辉都会默默地记下来默默地思考,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正如“白玉盘”上书页翻转,羞涩的桃花伴着雾气争相吐艳,预示着春天来临,希望的曙光照到了金元辉漆黑的生活里。当他第一次跨出国门坐在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奏完脍炙人口的《拉尔斯基进行曲》时,全场观众起立为他鼓掌,他明白了在他无色的世界里,琴声却五彩斑斓。

      盛夏 荷叶田田 平常心面对成功后的日子

      时光飞逝,转瞬间,田田的荷叶,清脆的蛙鸣将金元辉紧紧包围,低沉舒缓的音符带给人们一种宁静。

      5岁时,小元辉凭借杜鹃舞曲获得了山东少儿电子琴比赛“儿童特别奖”,后来又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奏过,在香港和成龙、张学友同台表演过,还出访过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家。“我经常出去演出,也会有失误、尴尬的时候”,说到这儿元辉羞愧地笑了笑。

      记得5岁那年他跟山东残疾人艺术团到外地演出,他的节目作为压轴戏被放在了最后,连续要弹奏两首曲子。那时小元辉什么都不懂,只是想把音乐演奏好,当演完第一首曲子后,可此时小元辉想上厕所,还没等报幕员上台,就溜到了台下找厕所了。“听父亲说当时数百名观众都感到莫名其妙,连报幕员和现场导演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金元辉正是在这舞台生活中慢慢成长的,在2004年他第一次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演出结束后,得到了团里给他开的第一笔工资。父亲接过儿子的钱说:“这是你挣的,我给你留着,要是送东西就送给你外婆吧!”元辉的外婆从小就非常疼他,来北京时外婆已经患了老年失忆症,元辉告诉记者“小时候每次演出回来,外婆总给做好吃的,尽管她现在想不起来我是谁了,但我还要孝敬她老人家,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演奏经历日益增多,人生阅历日益丰富,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成熟,对父母倍加感恩。对朋友,对集体越感到应该尽责。在艺术团里金元辉已经不仅局限于演奏钢琴,还要负责编曲、配器、音乐统筹,“是艺术团帮助我实现音乐的愿望,我现在想帮助团里多做一些事,而且这样让我更过音乐瘾。”

      如今他每天都要忙艺术团的事,但只要有时间他还会去练琴,与小时相比现在练琴是享受,“即使这一天再累,只要音乐响起,即使是为大家配乐,我都有种全身心的放松”。

      金秋 麦浪滚滚  22年的付出换来6分钟的收获

      随着舒缓、明朗的节奏,沉甸甸的谷穗在“白玉盘”周围形成了阵阵麦浪,将金黄的丰收带给了全场观众。

      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不用太早到,但元辉还是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这是我一生最难得的机会,对于我一生都是最难忘的,我想多用一点时间来体会那种气氛”。自己不仅万分重视这次表演,他还发短信、打电话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自己即将演出的消息,让他们也来关注开幕式。让他最感动的一个电话是,当曾只教过他两节音乐课的老师孔祥东,听到他即将上台的消息,激动地告诉元辉:“你好好演出,我要组织全校的师生来看你的表演。”

      “当我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田华老师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我的那一刹那,有种从内到外的震撼,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将22年的坎坷学琴生活全部串联起来……”

      这首《四季》选用的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时间总长6分25秒。对于这首曲子金元辉非常有感情,他通过这6分多钟能够概括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通过这首曲子,让大家知道,虽然我看不见彩色的世界,但我不会被命运吓到”。在排练这个节目时,导演去给他录音,原定录4个小时,可仅仅录了1个小时就完成了。

      “我盼望秋天,因为这是对我付出的艰苦努力的一种回报和肯定,虽然我看不到那天的场景,但我听到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我由衷地感激钢琴,打开了我人生一扇明媚的窗。”

 

录入:伊然 添加:2008-12-1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