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定向与行走 /第七章 定向行走训练的实施

第七章 定向行走训练的实施

作者:
来自:
人气:7816
2009-02-20

 

      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的目的,是要通过训练使视力残疾人掌握一定的定向行走技能,达到独立、安全、自然、有效地行走,能够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作为定向行走指导师,要深入视力残疾人家庭,根据视力残疾人的具体需求,本着“急用先学”、“实用优先”、“效果至上”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并确保视力残疾人的安全。


第一节  定向行走训练流程


      做好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关键在于把握好各工作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序地开展工作。定向行走训练的流程为:训练前筛查和初期评估登记→制订训练计划→组织实施训练计划→训练后评估和总结。

      一、筛查登记

      定向行走训练前,训练指导师在视力残疾人亲属、照料者的共同参与下,对视力残疾人进行筛查。了解视力残疾人的生理特点(性别、视力、年龄、智力水平)、心理现象(是否冒失、恐惧、自卑等),评估其对基本概念(与定向行走有关)掌握的情况、交通常识、定向能力、行走能力、行走需求、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参与及经常行走的路线(工作场所、购物、就医、汇款、进餐、探亲、访友……)等,并进行登记。

      二、制订训练计划

      应当根据初期评估的结果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心理品质、不同生活环境的视力残疾人有各自独特的定向行走需求,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订适合每个人特点的训练计划。对于成年视力残疾人,则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需要更多地进行室内外行走的训练及户外活动训练。

      三、组织实施训练计划

      (一)训练时间和地点

      应在初期评估时,了解参加训练的视力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训练时间和地点,不必强求统一。

      (二)训练内容

      1.户内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包括环境辨认、室内定向定位、独立行走、导盲随行、失落物体的寻找、盲杖技巧等。

      2.户外训练

      主要包括环境辨认、定向定位、导盲随行、盲杖技巧等。

      3.户外实地社会生活定向行走训练

      (1)有针对性地解决视力残疾人的行走需求。

      (2)在指导师的辅导下进行日常生活行走训练。在实际环境中确定视力残疾人行走的位置、路线、定向参照物、特定地点的线索。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指导师要逐步放手,直到视力残疾人能独立地行走。

      (3)在有针对性的训练过程中讲解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各种概念、心理问题、道路交通常识及注意事项等。

      四、定向行走训练评估

      训练结束后,要进行一次定向行走训练评估(评估表见附录一),然后与训练前的评估记录进行比较,用以检查训练是否按计划实施,训练后掌握定向行走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提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等。

      (一)训练案例一(图7-1-1~图7-1-4)

      学员:朱某

      性别:女

      年龄:50岁

      致盲原因:眼睛高度近视,引起视神经萎缩,现双眼仅存一丝光感。

      训练时间:学员接受定向行走训练8个月。

      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有丈夫和儿子。目盲对于五十岁的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眼睛看不清楚,她便出门少了,心情也越来越差,整天坐在家中闷闷不乐,常常胡思乱想。想到自己失去工作的能力,不敢到外面走动,因为怕迷失方向、怕撞到障碍物、怕到马路上被汽车撞倒、不知道怎样过马路、不知道车站在哪里……,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很多次还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训练过程】

      (1)在区残联的关心下,2006年6月区里开始了第三期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朱女士是这次训练服务的对象之一,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了解了朱女士的基本情况,并对她进行了初期评估。

      (2)指导师为朱女士制订了前期定向行走训练计划,每周训练3~4次,每次两小时左右。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学习了导盲随行技巧、盲杖技巧、独立行走技巧等。训练时先易后难,先室内后室外,先到人相对较少的地方训练,后到人多且情况复杂地段训练,3个月后进行中期评估合格。

      (3)指导师为朱女士制订了后期训练计划。主要进行到达目的地的训练,每周2次,每次两小时左右,如从家出发→走小巷→过马路→乘汽车→转地铁→到达目的地办事→转地铁→乘汽车→走小巷→步行到家。指导师采用分解训练法,逐步把整段路线连接起来,直到朱女士熟练掌握,自己能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指导师对朱女士进行了4个月的多个目的地训练,进行末期评估合格。

      (4)合格后即转人随访阶段,每月1次,解决朱女士遇到的困难。

      【训练成果】

      (1)朱女士参加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半年多以来,已能够勇敢地走出家门,扩大了生活领域,增添了生活情趣,促进了身心健康,现在她手持盲杖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安全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上门为其他残疾人排忧解难,和他们谈心聊天,精神面貌今非昔比。

      (2)朱女士的变化,说明了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的意义重大,通过定向行走训练使视力残疾人走出家门,融人社会。让视力残疾人真正感受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使每一位视力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

      (二)训练案例二(图7-1-5~图7-1-7)

      学员:赵某

      性别:男

      年龄:60岁

      致盲原因:右眼患白内障,手术后感染医治无效导致双眼失明。

      训练时间:于2006年5月接受定向行走训练,到目前为止接受训练已近1年时间。

      家庭状况:赵某在1990年前有视力,1990年后因病医治无效致盲。家中4口人,妻子身体较弱,一儿一女在校读书,双目失明的他为了支撑这个家,只有摸索着下地帮爱人干农活,可行走途中经常跌跤,全身是伤。他不能接受现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曾去跳悬崖结束生命,但被爱人及时发现,挽回了他的生命。

      【训练过程】

      (1)当地政府得知这个情况后,派定向行走指导师多次到赵先生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鼓励他接受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为他制订了定向行走训练的计划。

      (2)参加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基础训练10天,学习相关的知识及技巧。

      (3)指导师为赵先生制订前期训练计划,每月到家5~6次对他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训练,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开展盲杖技巧训练、独立行走训练、导盲随行训练等,4个月后进行中期评估合格。

      (4)指导师为赵先生制订后期训练计划,每月到家3~4次,对他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在家人和赵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能正确掌握盲杖技巧,利用路标和线索正确地定向并有效行走。5个月后末期评估合格。

      (5)2007年2月起对赵先生进行了后续的生活技能训练15天,巩固已有的定向行走技能,并且加强日常生活和劳动技能的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安全独立地走出家门,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6)2007年3月起对赵先生每个月随访1次,了解他的需求,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

      【训练成果】

      (1)一年来,赵先生发生的变化很大,一是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产生了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身残志坚:二是掌握了定向行走的技巧,一个人基本能安全、独立、有效地行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三是社交能力有很大提高,经常外出与邻里聊天交往;四是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生活能生理,能够独立生活;五是能从事生产劳动等,能独自种地、到200多米远的水井去担水、搞家庭卫生、做饭、喂猪……这些劳动他都独立完成。如今赵家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与宁静。

      (2)赵先生的变化为农村中的视力残疾人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参加定向行走训练,树立生活信心,挑起家庭重担,为农村建设出力。


第二节  定向行走训练档案


      一、建立档案的意义

      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必须妥善保存每位受训人的资料,做好有关资料的积累,即为视力残疾人建立定向行走训练档案。档案对视力残疾人个体定向行走训练过程有完整的、准确的记录,这样便于总结过去定向行走训练的经验,改进训练中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能够更好地为视力残疾人服务。

      二、档案的内容

      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个人档案主要包括: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对受训视力残疾人的筛查、入户登记、各阶段的训练计划、各阶段的训练项目评估、训练效果评估、后续服务、随访、总结等。(详见附录一)

      三、档案的管理

      档案管理是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师要为每个受训的视力残疾人建立一份单独的档案,并按要求在档案封面上填写相关内容,把目录、具体表格、文字材料装订整齐放入其中,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相对固定下来,由专人保管。关键是管理者要及时补充、更新档案信息,做好维护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除了保存纸质档案以外,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管理软件系统,把相关的内容输人电脑,建立电子档案,以便于查阅和传输,发挥办公自动化的强大优势,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

      四、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用表

      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用表指的是《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档案》(试行稿),由10个表格、训练小结和训练前后的照片组成。(见附录一)


第三节  定向行走训练方法


      通过定向行走训练,能有效提高视力残疾人的心理、身体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定向行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发展。从事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实际训练方法:

      一、感知法

      感知法指视力残疾人通过触摸指导师的示范动作或通过指导师纠正视力残疾人错误的动作,帮助视力残疾人形成正确概念的一种训练方法。

      视力残疾人丧失了视觉功能,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必须用其他感觉器官认识世界,指导师要教会视力残疾人用自己的多种生理功能感知事物。

      在实际应用中,指导师要做正确的示范,并让视力残疾人进行探索,了解动作结构,形成动作概念。在进行明眼人导盲技巧、独立行走技巧、盲杖技巧教学时,指导师要对视力残疾人的动作进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视力残疾人在进行教学探讨时,指导师要适时进行语言提示,这样做能够使视力残疾人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尽快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这种方法对接受能力差的视力残疾人更为有效。

      二、口头指示法

      口头指示法是指用简明的语言,指导视力残疾人完成动作或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为了使视力残疾人较快、较准确地掌握导盲随行技巧、盲杖技巧及独立行走等技巧,指导师应当把完整动作分为几个部分,用口令指示的方式进行训练,特别是对接受能力较差的视力残疾人更应如此。

      例如,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原地持杖技能训练时可分三步:

      第一步:两臂自然下垂,右手(一般)持盲杖,杖尖朝向身前。

      第二步:持杖手臂前伸与身体成30度左右夹角,持杖手在身体中线位置,杖尖点触在身体前方地面上。

      第三步:转动手腕,左右点触略宽于肩的地面。然后用口令指导视力残疾人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视力残疾人掌握此技巧。

      口头指示法一般在视力残疾人相对较多时使用,这样可以缓解因缺乏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而造成的困难。

      三、语言描述法

      语言描述法是指指导师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视力残疾人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从而使他们能理解词语内涵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作要领、练习方法、路线路况、基本概念向视力残疾人讲清楚,从而使他们理解并掌握要领。也可以让视力残疾人复述所讲的内容,接着让视力残疾人进行动作演示,再由指导师纠正其错误动作,以加深视力残疾人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语言描述要用词确切、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要准确运用定向行走专业术语。对动作的难点与重点,可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予以指点和强化。在视力残疾人进行实际练习时可以采用简单的提示或评价。

      四、分解法

      分解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把难度较大的动作或一个完整的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分别进行训练。

      分解法取决于视力残疾人的接受能力及身体健康状况,指导师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时,所选择的练习路线、动作的复杂程度等,要符合视力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如果视力残疾人的年龄小、身体状况差、接受能力也差,分解法就非常适合。

      训练中先让视力残疾人利用直线或平面进行定向,首先让视力残疾人学会定向的方法,分清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用正确的技巧行走。如果每段练习的效果都很好,视力残疾人都能独立行走,这时指导师就可以把每个步骤连接起来继续训练。

      五、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或段落,完整地传授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

      训练时应充分了解视力残疾人的接受能力,把练习的动作、选择的路线向视力残疾人讲解清楚,对动作或路线熟悉较快的视力残疾人,可以根据情况采用整体教学法。例如:把一条完整的路线及途中的路标、路面质地告诉视力残疾人,让视力残疾人建立完整的心理地图,据此完成训练,提高视力残疾人的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此法一般用于概念发展好、有悟性且能力较强的视力残疾人。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视力残疾人的安全。对于简单的、易掌握的动作及路线,通过指导师的示范或讲解后直接让视力残疾人熟悉环境然后进行完整练习。这样可以在实践中发展视力残疾人的概念,在行走中让视力残疾人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际情况是,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各种教学方法要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训练视力残疾人,通过声、像把视力残疾人带入意境。训练时要贯彻定向行走的教学原则,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指导师要针对视力残疾人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实施定向行走训练,通过概念、行前训练、随行技巧、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等的训练,使视力残疾人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能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视力残疾人适应环境,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节  定向行走训练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的意义

      教学实践是定向行走指导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用定向行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学员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定向行走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指导师的教学与培训能力,也是检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培训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实践的内容

      定向行走教学实践的内容主要是随行技巧、在熟悉环境中的独立行走技巧、盲杖技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根据视力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确保“视力残疾人”工作、生活的需要。

      一级定向行走指导师,应进行上下公共汽车、乘地铁、乘渡船、乘缆车、走山路、走盘山公路等难度较大的教学实践。

      三、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无论是对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还是直接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都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要我训练”为“我要训练”。

      2.一般先易后难,循序练习,也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适当调整,必要时可以急用先学。

      3.要重视直观教学,知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检查心理地图的形成情况。

      4.要突出重点、难点,反复练习、巩固,实地行走是检验技能掌握程度的标准。

      5.要教会学员自我保护、请求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6.要进行安全教育,确保训练时或视力残疾人自己活动时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7.对多重残疾者进行训练时,要了解他们的残疾类别及程度,训练时要有重点且要有耐心。

      8.对高龄视力残疾人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训练的内容要简单、实用,不要过度疲劳。

      四、教学实践活动

      (一)确定行走路线

      根据视力残疾人的实际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由指导师确定视力残疾人在社区持杖行走的具体路线。要对视力残疾人讲清起止点的方位、行走的范围、沿途的主要路况、定向线索和路标等。

      (二)建立心理地图

      1.导盲随行 按视力残疾人拟定的持杖行走路线,由指导师导盲随行全程,重点提示和体验有关路况、路标的位置及特点,以及相应的环境,初步建立持杖行走路线所需的心理地图。

      2.描述路线 根据初步建立起的心理地图,指导视力残疾人反复讲述持杖行走路线的基本概况和重点标记。

      (三)行走实践

      1.分段行走

      把拟定的路线分成若干段,辅导视力残疾人逐段持杖反复行走。

      2.全程练习

      在分段持杖行走的基础上,辅导视力残疾人循序渐进,直到走完全程。

      (四)训练后总结

      客观地评估视力残疾人行走的实际效果,提出建议和要求,促进其掌握更多技能。

 

录入:伊然 添加:2009-02-20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