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至今记忆犹存的小学课文,恐怕唯有《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了。做梦也没想到,全国第4届盲人笔会,把我和陪同的妻子,把所有的与会者,带到了这口“红井”旁,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此届笔会恰逢纪念建党90周年,举办方特意把笔会大本营放在了江西鹰潭新长城宾馆,然后分别前往上饶集中营、瑞金“红都”和龙虎山采风,接受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震撼与不虚此行,是我几天来最深刻的心灵印记。
8月12日上午6点半,与会一行40余人坐上大巴,从鹰潭出发,3个半小时后,抵达瑞金叶坪,参观了红军广场、“一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等旧址群,午餐后来到了沙洲坝。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是当年流行在沙洲坝一带的一首民谣。在叶坪“一苏大”当选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看到老俵们总是从很远的池塘挑浑浊的泥汤水食用,便和警卫们一起动手,在沙洲坝挖了一眼井,沙洲坝人从此喝上了清冽的井水。挖一口井,看似一件小事,但是这件事说明了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因此,当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被迫撤离瑞金时,瑞金百姓热泪盈眶十里相送。从1934年10月起,母亲送子出征,妻子与夫泪别,云石山下天天上演一幕幕威武雄壮的人生话剧。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令我这个伤残老兵感慨万千,心潮难平。
红军主力撤离后,国民党军为了扑灭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之情以及心头的希望之火,决意要填平这口井。结果他们白天填平,群众连夜又重新挖好,如此反复五次,终于保住了这口井。建国后,老俵们把这口井誉为“红井”,并自发在“红井”旁立起一块木牌,后来木牌又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石碑,碑上刻有一副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前些年,沙洲坝人又把《吃水不忘挖井人》全文刻在另一块石碑上,石碑状如一卷打开的大书,与“红井”交相辉映。而这被几亿中国人读过的课文,现在仍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2课。
在上饶集中营,我借助妻子的眼睛和导游的讲述,看到了另一口“井”,一口令人毛骨悚然、罪孽深重的“黑井”。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1941年1月初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上饶集中营的政训是从精神上折磨人,军训则是从肉体上折磨人。集中营的刑罚名目繁多,甚为残酷。常用刑有“金”(针刺)、;“木”(棍打)、“水”(灌辣椒水)、“火”(用烧红的铁板或铁条烫身)、“土”(活埋)、“风”(冬天扒光衣服站在室外让寒风吹)、“站”(铁丝笼)、“吞”(吞食跳蚤虱子)、“纹”(用绳索绑勒项颈)、“毒”(饭菜里放毒药)等等,不一而足,惨无人道。在上饶集中营里被敌特杀害和折磨致死的革命志士达200余人。但新四军、爱国人士和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意志比钢铁还要坚不可摧,他们同国民党特务展开了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抗争,领导狱中斗争的核心力量,是中共秘密支部。在集中营的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两次越狱暴动,共成功逃生革命志士100余人,这在国民党的集中营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缅怀当年在上饶集中营牺牲的200余名革命烈士,上饶人民在当年上饶集中营旧址上修建了一座白色雄伟的建筑,这就是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而这座纪念馆的设计师赖少其同志,就是当年从上饶集中营逃生的革命志士之一。而今这里已经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前来瞻仰和凭吊。
“红井”与上饶集中营,集中突出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活生生不可多得的历史教科书,从中不难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成败奥秘,也不难觅到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对于当今国人,尤其要紧的是无论我们现在走进了怎样的新时代,过上了怎样的好日子,都不能、也不该忘记它们。与那些石碑和烈士纪念馆一样,我记下此文,也是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