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文学爱好者参观采访瑞金 接受红色教育活动 /来自瑞金的感动

来自瑞金的感动

作者:孟国鸣
来自:
人气:105533
2011-09-24

 

      今年八月,作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活动之一,中国盲人协会组织部分盲人文学爱好者前往红色故都瑞金参观采访,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活动。8月12日,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第二次踏上了瑞金这块红土地。

      当我们来到红井参观采访时,“您是孟叔叔吧?”,突然从我身后传来一个女孩银铃般的问话。我诧异地转过身,“哎呀,真是太巧了,果真是孟叔叔,我是……”,“哇,你是李倩!”,没等她说完,我便脱口而出。他乡遇故知,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李倩是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与她相识在2006年。那年“七一”前夕,单位党委组织党员赴瑞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第一次走近了这个红色故都,当时正是李倩为我们做的导游。那天,我在同事老刘的陪护下,来到沙洲坝红井参观。这时,老刘将带来的一只空瓶装满了红井水。我好奇地问他装这瓶水干什么,他神情庄重地说:“带回家,了却父亲未能实现的遗愿”。见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刘给我讲了一个他父亲和红井的故事。他父亲刘德高是福建崇安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瑞金期间,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保卫局的一名警卫战士。当年,毛主席发现沙洲坝周边水源匮乏,老百姓饮用水困难,便带领红军战士开挖了这口水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为“红井”,刘德高正是开挖红井的红军战士之一。1934年秋,他随红军主力参加了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当时的东南局书记曾山身边当警卫员。建国后,刘老长期在江西上饶工作,一直想再去红井看看,但直到2005年5月去世也没能了却这个心愿。来瑞金之前,老刘的母亲特意嘱咐他带一瓶红井水回家,慰藉父亲在天之灵。

      听完老刘讲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忽然,身边的导游李倩上前拉住老刘的手兴奋地说:“叔叔,你爸爸是红军啊?太巧了,我也是红军后代呢”。原来,李倩也听到了老刘的那个故事。于是,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她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当得知我是盲人时,她更是为我来瑞金参观惊叹不已。在我的提议下,两位红军后代和我这个特殊的盲人参观者在红井边留下了一张合影,将这次巧遇永久定格在瑞金这片红土地上。回到南昌后,我特意把这张合影冲洗好寄给了李倩,也从此和这位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建立了联系。

      在与李倩的交流中我得知,她就是沙洲坝人,从旅游学校毕业后留在家乡当了一名导游。记得我曾问李倩为什么不去省城或其他大城市做导游,她平静地回答:“我是红军后代,我热爱这片红土地,尽管在家乡当导游收入不高,但我要用我的执着让更多的人了解瑞金,了解红井,了解苏维埃共和国”。听完她这番话,我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和李倩的交往在不断加深,从她那里我了解了很多瑞金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和风土人情,但我并不满足,似乎还想知道更多故事。这一天,李倩在电话里一改往日炒豆子般的说话风格,娓娓道出了一个跨越七十年的爱情故事。那缠绵悱恻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守望,至今令我震撼!

      李倩的曾外公名叫徐细根,幼年父母双亡,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后,徐细根分了田地娶了妻,他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拥护苏维埃。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和临时中央政府被迫陆续撤离苏区。血气方刚的徐细根多想参加红军啊,可是看到妻子朱金秀有孕在身,他不忍离开金秀离开家。淳朴善良的朱金秀看出了丈夫的心事,在红军出发前的那个夜晚,她对丈夫说:“细根哥,你放心去当红军吧,打完白狗子就回转来,我和伢儿在家等你”。徐细根紧握住妻子的手激动地说:“金秀,好生照顾自己和伢儿,等我打完仗就回转来”。第二天黄昏,金秀把细根送到了村口,他们什么话也没说,只有两个人的眼神里透出了难舍难分的柔情。

      红军转移后,国民党军卷土重来,疯狂搜捕杀害红军家属,苏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中。这天,一群白匪向朱金秀家扑来,金秀没有带走家里任何物品,只带上了成亲时细根送给她的那把牛角梳,从后门逃出了虎口。身怀六甲的朱金秀历经磨难,投奔了湖南宁乡的亲戚家。第二年春,朱金秀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望红。从那天起,朱金秀开始了对红军丈夫跨越七十年的深情守望。那些年她一边拉扯着年幼的望红,一边没白没黑地干着连男人都感到吃力的苦活累活,受尽了苦难和折磨。时光荏苒,细根离开家乡几年了,生死未卜,音讯皆无。可是,朱金秀却坚信她的红军丈夫一定会回来。在那把牛角梳的陪伴下,她和望红早也盼晚也盼,盼望有一天徐细根会突然出现在她们面前……

      全国解放后,朱金秀和14岁的望红搬回了家乡瑞金。为了得到红军丈夫的消息,她四处打听,跑遍了周围十里八乡。然而,她的一次次希望却一次次被无果的失望取代。终于,一位回乡探亲的老红军带来了一个消息:徐细根在1935年春天的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噩耗传来,倔强的朱金秀却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她对女儿望红说:“你爹不会牺牲,他说了打完胜仗就回家,他一定会回来的”。就这样,朱金秀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她爱的守望。每天黄昏时分,也就是当年丈夫离开家的时辰,乡亲们总能在村口看见她久久眺望远方的身影。此刻,她那因长年的思念和操劳变得瘦削、佝偻的身躯,仿佛幻化成亘古不变的“望夫崖”,显得那么的高大。那一年,一位外地男人来到村外放养蜜蜂,养蜂人看到朱金秀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难,便经常来帮她们娘俩干些重活。村里人看出了养蜂人对金秀有些意思,想撮合他们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不料金秀态度坚决:“不行!我丈夫是红军,他说过打完仗就会回家的,我要等他回来”。

      因为一个信念,朱金秀从18岁守望到了耄耋之年。晚年的朱金秀四世同堂,生活幸福安详。然而,她依然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每当夕阳西下,她总会坐在门前那株梧桐树下,一边缓缓摩挲着那把牛角梳,一边眺望远处的大山,她还在守望,还在等待。2004年10月的一天,88岁的朱金秀老人带着那把陪伴了她七十多年、心爱的牛角梳走了,她走得那么安详,脸上还挂着幸福的微笑。或许她已经实现了心中的愿望,或许她已经找到了她为之守望了一生的红军丈夫!

      为了不影响李倩的工作,我在来瑞金之前并没有告诉她,没想到我们还是在第一次相识的红井旁再次巧遇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与瑞金有缘吧。瑞金,这个孕育了新中国的红色摇篮,你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你演绎了太多母亲送儿当红军、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故事,你延续了多少用一生守望爱情的缠绵诗篇。瑞金,我为你感动,我为你自豪,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9-24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