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评点文摘 /治好心理失明是成功关键

治好心理失明是成功关键

作者:
来自:《京华时报》
人气:3938
2007-04-01

 

      相关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盲或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白内障。目前,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盲人在日常生活、就医等行为中有着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不便,我们应该给与正常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盲人朋友怎样的关爱呢?

      专家访谈

      七类心理问题困扰盲人

      指导专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祁长凤

      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是孤独感。盲人由于行动受限制,又不能看到自身行为的结果,加上不能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体态语言与人沟通,影响了其与普通人的交往。

      二是自卑感。盲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得多,有时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

      三是内疚感和怨恨感。有的盲人因自理能力较差,仍然需要父母或家人的照顾,因此容易产生这种心理。

      四是依赖性。有的盲人缺乏承受生活压力的经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有的盲人不愿独立做事,更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五是性格脆弱,情绪不稳定。一旦幻想破灭,自己支配不了自己,有些盲人朋友容易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忽左忽右的极端反常状况。

      六是思维上易有片面性和猜疑性。盲人由于视觉障碍,感知事物不完整,接触事物不充分、不准确,所以看事物往往出现主观性、片面性,猜疑心重,易造成主观成见。

      七是功能性性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心理因素所致。

      帮助盲人以理解为前提

      在与盲人的接触和交往中,我们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要尊重盲人,而且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尊重。在帮助他们的时候,不要给他们居高临下的感觉,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二是要信任盲人朋友。要注意减少对他们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要增加盲人参与社会活动机会,帮助并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东西,使他们减少孤独、自卑和依赖感。

      三是要帮助盲人客观评价自己。帮他们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哪些不能做,还要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发现自己的优势。

      四是理解盲人。盲人有的时候行为上难免和正常人不同,因此不论是盲人的家人、朋友还是社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要给予理解。

      提高心理素质是迈向成功之门

      盲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能减轻或化解残疾带来的痛苦,其次只有实现心理健康,才能顺利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那么,盲人自身和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该如何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危机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社会。其实眼睛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失明。盲人应该正视自己失明的现实,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不自暴自弃,不过分依赖别人,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学会自我调节,发现自身优势。盲人就业困难,因而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依靠,一般要比健全人更爱自己的工作;盲人视觉残疾,也因此而少受干扰,工作时更加小心谨慎,专心致志,次品率比普通人要低。盲人的触觉、听觉非常灵敏,学习很多东西其实都比普通人快,而且韧性强,不怕失败。调查显示,先天失明的盲人极少有自杀轻生的。

      第三,要培养健康的情绪。盲人要使快乐变成一种心理习惯,在不顺心的时候,要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困难,那么它可能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应扩大社交圈子,敢于表达爱意。离群索居会使人心胸狭窄、认识片面并易产生偏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就会交到很多朋友。

      第五,盲人夫妇要努力克服性心理上的障碍。无论是自幼失明还是成人后失明,在一定程度上,盲人都有性心理方面的障碍。双方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体谅对方;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对方所作出的,可能自己所不理解的行为。

      第六,从榜样中汲取力量。盲人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多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

 

录入:敬竹 添加:2007-04-01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