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盲人风采 /现实里的童话: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李雁雁

现实里的童话: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李雁雁

作者:
来自:
人气:4931
2006-12-22

  编者按

  从池州走出去的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是获得中国首批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唯一残疾学生,是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他以非凡的经历创造了盲人生命的奇迹,他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足以感动世人,是池州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经市委同意,市委宣传部决定对盲人博士李雁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以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予以全方位的重点宣传。为此,本报今天推出关于李雁雁故事的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认识李雁雁是通过电话采访开始的。自2002年第一次报道李雁雁时,和李雁雁就有了电话联系,痛苦的事高兴的事我们都会交流。

  电话那头,美国硅谷传来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磁性。隔着电话,我倾听着他的理想、抗争和喜悦,感受着他平静话语背后的艰辛与坚忍……

  酸酸涩涩的情绪,有时牵牵连连如窗外细细的梅子雨。我不止一次的落泪,不为别的,感动的是他在困苦中对理想的那份坚持。印象中的李雁雁,丰富而坚毅,追逐着梦想,将生命的潜能发掘到极致。

  不幸常常猝不及防。在人生的旅程中,面对生命中突至的黑暗,李雁雁没有被击垮,而是起而抗争,摸索着走上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荆棘之路,拄着拐杖留学日本和美国,最终摘取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的桂冠,并取得美国行医执业资格,创造了盲人生命的奇迹。

  他的名字被镶进了2005年版美国大学生世界名人录,美国极具权威的脊柱神经矫正医学杂志上也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他的精神成了一种力量。

  人们惊叹这是一个“现实里的童话”———一个盲人把理想变成现实的童话!博士梦终于圆了

  那是一个难忘的时刻。

  2005年12月8日,位于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帕默脊柱神经矫正大学,正在举行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来自中国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在双目失明20年、留学苦读10年后的今天如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这个著名学府里唯一获得医学博士的盲人学生,也是迄今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毕业典礼上,穿着博士服、戴着墨镜的李雁雁被校方特别介绍:

  “这里有一位独一无二的学生,他会中、日、英三国语言,然而他没有一点视力,是全盲!可他所学和大家一样,甚至放射学图像判别比许多同学做得更好。李雁雁是个奇迹,我们学校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多……”校长马丁博士说:“虽然外部世界对于李雁雁而言是无光无色的,但是,他的内心和人生的旅程却是如此的光彩夺目!”

  刹那间,参加典礼的全场千余人士自发起立,长时间地热烈鼓掌欢呼,许多人流着热泪,高喊着:“李雁雁”,“李雁雁”!对这位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盲人博士毕业生表示高度的敬佩。

  戴着墨镜的李雁雁嘴角有了一丝笑意,他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家境贫寒的盲人青年,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10年留学艰辛路,为的是圆心中的一个梦,一个盲人的博士梦,一个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梦。

  中国残联专门发去贺电,祝贺他在美国取得的成就,祝贺他成为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专程赶去参加李雁雁毕业典礼的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总领事彭克玉先生、教育参赞沈阳先生,紧紧握着李雁雁的手说:了不起!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为你感到自豪。

  大三那年突然失明

  李雁雁家住风景秀丽的安徽池洲市。他的父亲原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文革期间从省城合肥下放到池州,来池第二年不幸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只有七岁,哥哥李京京长他十岁,母亲龚桂兰没有工作。

  优裕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童年的李雁雁一下子长大了。令母亲龚桂兰欣慰的是,雁雁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品学兼优。1982年,17岁的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给家里,给母亲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在大学里,雁雁被班上同学公认为“聪明勤奋优异”的学生,却少有人知道雁雁家境的困难,他为了能从伙食费里节省一点钱购书,而常常不吃早饭,假期也常常不回家,在校学习或在校外打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5年秋天,正读大三的李雁雁突然发现视力下降得厉害,开始他没怎么注意,后来看不清东西了,他去医院检查,被确诊患了青光眼,并已发展成为视神经萎缩,最终将致双目失明。

  听到这个消息,李雁雁天旋地转欲哭无泪,母亲闻讯后,哭着赶到了长沙,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得不为李雁雁办理了退学手术,学校发给他一张专科毕业证书。

  回了池州后,为了给雁雁治眼病,一家人开始了茫茫的求医问药之路。合肥、上海、北京等大医院都去过了;西医、中医、针炙、气功也试过了,家里的积蓄用完了,可雁雁的眼睛始终看不见光明。

  不甘命运绝境奋起

  失明后的李雁雁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他拒绝屋外明媚的阳光,他怕听见奔跑的脚步声。这在过去是很平常的一切,如今令他伤心透了。他为明天忧虑。没有了视力,如何生存,难道一辈子依靠老母和兄长?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地多余和了无意义,他想到了放弃……

  是母亲和哥哥的爱牵住了他。母亲常常流着泪自责:都因为家里太穷,从小缺少营养造成的,妈妈对不起你。看着儿子失神的样子,她将儿子抱在怀里说:“雁雁,你要坚强地活下去,妈妈不能没有你。”哥哥也经常宽慰他:“别怕,雁雁,有哥哥在。”

  雁雁冰冷的心头,滚过阵阵暖流。重新梳理心绪时,他想,我不应该就此消沉,我的眼虽然失明了,但心智没有失明。我该用双手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赢回生命的尊严!

  他摸索着走出幽暗的小屋,久违的阳光让他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他想到学习按摩,先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可是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送他到外地盲校学习,他就靠听收音机学习盲文。1989年夏天,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一条有用的信息:美国海德里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学习。他立刻与之联系上,成为该校一名函授学员。

  那段日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摸盲文。由于摸的时间过长,他手臂肿痛,几天都难以恢复。于是他试着用左右手轮换摸,效果不错。他高兴地对哥哥说:“学习,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李雁雁很快修完了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分校的所有课程。接着他又参加了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本部的更高层次的函授学习,并频繁地和国外盲人进行“交友”活动,经常从中、美、英、法、日等国家的盲文点字图书馆借阅图书。至今李雁雁家里堆满了的盲文书籍和杂志,足足有七立方米。

  大量地阅读盲文书籍和广泛的交友,开阔了李雁雁的眼界,也让他陷入了沉思:国内外盲人教育中,主要实施技能教育为了谋生,难道盲人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吗?他决心从教育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盲人教育摸索出一条新路。

  赴日留学创造奇迹

  1993年9月的一天,雁雁从日本出版的英文盲文杂志中惊喜地获得一个信息:设在东京的日本国际视觉障碍者援护协会,援助外国盲人去日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胸中顿时涌起新的希望,他试着寄出去一封信,不久,日本国际视觉障碍者援护协会就有了回音,表示先要面试。

  1994年6月底,该协会会长金治宪先生带着专门小组来到上海。面试那天,虽是头次在外国人面前用外语对话、应考,雁雁胸有成竹,镇定自若。面试数学、日语盲文朗读和英语盲文朗读等课程后,日本主考官又问他去日本学习的目的。雁雁真诚地回答:“学一门技艺,求自立,奔事业,回报家庭和社会对我的爱。”

  李雁雁要出国留学了!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全额奖学金去日本留学的盲人。邻居、朋友,当地领导都来祝贺,唯有他70多岁的老母亲忧心忡忡:“这人生地不熟的,你一个盲人在日本怎么过呀?”

  雁雁宽慰着母亲:“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儿子有路可走了,您应该高兴啊!”

  母亲无语,噙泪帮他收拾东西。

  1995年2月,日本国际视觉障碍者援护协会会长金先生亲自来上海,领着雁雁飞往日本东京。他语重心长地对雁雁说:“一个弱势群体的盲人,真正成功不是依靠他人救济来维持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己独立,成为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人。”

  上飞机时,百感交集的李雁雁哭了……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3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李雁雁在这里学习针灸、指压、按摩等手技疗法。刚开始,由于他日语听说能力太差,初次测验中,只得了66分。同学们劝他选修一年的语言再进入专业学习,否则会留级。但为抢时间,李雁雁坚持跟班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他得了第二名。在以后几个学期的考试中,无论是理论、实践考试,李雁雁总是获得全班第一。

  在日期间,李雁雁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经常利用节假日勤工俭学。凭着那根须臾不离的手杖探路,他自费到大坂、名古屋、横滨等地考察了7所日本盲校,参观了50多家博物馆。

  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顺利通过了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获得针炙、按摩、指压师3张执照。接着李雁雁又和正常人一起参加了日本竞争激烈的“物理疗法”专业考试,成为在日本获得学习物理疗法奖学金的第一位外国盲人。

  本来,李雁雁在日本边学习边打工可以生活得很好,物理疗法师在日本是个很好的职业。但是他感到日本和中国一样,更重视盲人技能学习,没有学历教育。即使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也无法获得学位。

  他渴望深造,渴望通过自己努力,来证实盲人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受教育,有能力完成高学历的教育。

  挑战极限赴美读博

  因为没有盲人的托福考试复习,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李雁雁决定通过考试来学习,他先后在日本参加过四次托福考试。由于几乎没有人使用过盲文来考试,开始他受到托福考试中心的拒绝,但最终被他所感动,第四次考试达到了美国大学录取所需要的托福考试成绩。他放弃在日本获得的物理疗法师的全额奖学金,1999年6月,带着日本的经验和打工得来的近5万美元的积蓄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加州硅谷,攻读起源于美国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开始了医学博士的求学生涯。

  他先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补修博士学位先修课程所需学分。在校学生都是正常人。一个盲人和一群正常人一起上同样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和在日本学习一样,李雁雁没有进入语言预修,直接进入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他选修了英语、心理学、计算机、演讲、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习不足学科的学分,2002年7月,考取国际最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的博士,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第一位盲人读博学生。

  一个全盲的人要完全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谈何容易。首先是语言关,虽然他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来到美国,那点英语无法与人沟通,更不要说听有机化学课了。开始,化学老师也担心他英语不行,让他选用中文、日文教材。他说:“我能行”。入学后一个月,李雁雁不但能听懂课,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同学们立马对他刮目相看。美国老师盛赞他的聪明刻苦,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可以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

  语言关过了还有生活关。如今李雁雁上街购物、烧火做饭如常人般娴熟,但刚来时吃了不少苦。

  “我常常感到疲劳和孤独,有一次我做饭时,不小心切破了手指,因为看不见,我直到感觉到疼痛和血液的热度才知道我的手指出了很多血,当时我哭了,而且非常想家,为什么妈妈不在身边,我真想立刻回国。但我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必须坚持,不能放弃我的梦想。”李雁雁说。

  为了节省房租,他租居距学校13公里外的郊区,卧室兼工作室约8平方米,他每天上学早出晚归:清晨6点准时从家里出发,途中费时1个半小时,他拄着手杖先要摸索着穿过一段车水马龙的街道,再乘公共汽车,然后改乘轻轨电车,从轻轨电车下车离学校尚有5分钟的路程,可李雁雁却要花去3倍时间,作为一个完全失明的人,他经常“碰壁”。放学时别的同学十几分钟后就已经开车回家了,而他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在公车站等公车,有时晚间的公车要等很长时间,碰到刮风下雨,天气酷热,心里真不是滋味……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是李雁雁通过互联网和在池州的的母亲哥哥通话时间。问候母亲,交流近况,请哥哥帮助查阅英文字典,给他说些当日的国内新闻。

  亲人的关爱和默默的支持成了他心灵最好的慰藉。

  突破盲人教育空白

  许多人听说李雁雁一个盲人和正常学生同班就读且名列前茅,难以置信。是的,如果说以社会科学为主的文科类高学历教育尚有可能的话,那么理工类确实难以想象,然而李雁雁却突破了这一教育空白点。

  脊椎神经矫正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像,光是放射图像诊断课程就有9门,其他同学可以靠眼睛看,看不见的李雁雁可是满头雾水,除录音外,课后就靠老师和同学口授辅导,手把手地帮助他摸图、讲解,回到家后自己反复摸比,熟记在心。例如课程中的动、静脉教学,其他同学只要看着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分辨出,但他则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周末在解剖学实验室中,用手去触摸尸体中的骨架结构,从而分辨出肌肉、动静脉的分布,全凭手感而学。

  美国放射学教授谈他:“李雁雁是个极度刻苦的学生,我们无法要求他看到图像,但是他必须懂放射学的语言,放射学医师可以描述给他X图像,但是李雁雁必须有同样的知识做出正确的诊断,英语不是他的母语,所以这门课对他来说,不光是视力的残疾,而且还有语言的障碍,他都做的很好。”

  李雁雁在就读的三所美国大学都是首位使用盲文点字学习的学生,没有现成的盲文教材,李雁雁四年博士学习期间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30多页长。其中只有两本书在英国和加拿大有盲文版。李雁雁无力购买,他必须通过上课录音,课后把这些录音抄成盲文笔记记录下来。在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盲文,有600多盒录音带,数百张光碟,还有上万页的盲文笔记。因为图像的内容太多,李雁雁经常是课后留在学校争取一切可能和别的同学一起学习。为了“挤”出时间,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和衣睡觉”是他睡觉一大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我是闭着眼睛跟人家学呀”。

  帕默正骨大学专门培养医学专科博士,以治学严谨著称,至今有30多个国家出类拔萃的学子慕名就读。在校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级的脊椎神经矫正专业4次执照考试,每次历时2天。作为失明人,考试内容与健全应试者毫无区别。不同的是他要带着电脑考试,他自制了一套考试答题的方法和流程,一点不影响老师正常阅卷。2003年3月,李雁雁参加首场考试,学校为他专设了一间教室,一个考生,两个监考老师,李雁雁成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用英语盲文应试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执照的考生。令主考官和他的同学惊讶不已的是,李雁雁每次都是一次性全部通过。

  “奇迹!,真是奇迹!李雁雁!”他们赞叹道。

  真情真爱给他力量

  学习生活关没有难倒李雁雁,可是经济上的困难一直困扰着李雁雁。与在日本学习相比,李雁雁在美国读书没有任何福利待遇,亦没有奖学金。帕默正骨大学一年4,4万美元的学杂费,使他从日本带来的积蓄如杯水车薪。到2003年初开学的时候,他已经是囊中羞涩,即将开学的学费没有着落,远在家乡的哥哥给他来电话:“真正扛不住就回国吧,你会三国语言,回来应该有用武之地的。”可李雁雁不甘心啊,他不得不在繁忙的学习之外抽身打工,赚取生活费,同时多方筹措学习费用。

  回首求学的艰难过程,李雁雁说是社会各界的关爱给了他前行的力量。

  2003年7月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参赞沈阳先生及教育领事陈跃先生,专程从旧金山来看望了这位自费留学生。美国最大的中文电台--星岛中文电台,对李雁雁做了一个小时的采访节目,节目播出后,他得到了华人机构张乃新基金会的有力援助。

  家乡的《池州日报》2002年最早报道了李雁雁的感人肺腑的奋斗经历,《三月风》杂志、新安晚报、安徽日报等相继刊载,全国几十个网站予以转载,李雁雁的事迹不胫而走。2004年湖南省《长沙晚报》了解到李雁雁父母均是湖南人时亦刊载了池州日报的报道并组织了系列报道,得到长沙市各界及湖南大学老同学21万元的捐助。

  2004年4月,他获得了国家首批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成为95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失明留学生,是世界各地70多万中国自费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奖的残疾人。

  难忘的还有家乡人民对他家里的关心照顾。他母亲龚桂兰80多岁年老体弱,靠父亲的遗属抚血金生活,哥哥下岗在家,一个孩子在读中学,家境相当困难。一直以来,池州领导和相关部门,还有他的同学和朋友逢年过节都上门看望慰问他母亲,帮助家里解决实际困难;2002年下半年,闻讯李雁雁求学的艰难,家住池洲的滁州电信局局长姚勤送去1000元捐款,成为池州第一个捐款人;为方便家人与李雁雁联系,池洲电信局免费为他家里安装了宽带;看到他家的住房年久失修,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筹资5万元对他家住房进行了装修……

  件件小事涓涓真情滋润着李雁雁的心田,他这样袒露心迹:“在过去10年的黑暗岁月中,我早已忘记什么叫不幸。从美满的家庭到父亲殉职后的悲伤,从一个健全人的朝气蓬勃到成为盲人后的自卑无助,我饱偿了人生的困惑、苦难与伤痛,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尽管求学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但经过多年的拼搏,命运之神一次次地垂青于我。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社会的关爱,我很难走到今天。我今天获得的博士学位,这只是我人生迈进了新一步,我知道作为一个残疾人,前面的道路还很远,但我知道追求梦想的奋斗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幸福。

  离开家乡、离开母亲11年了!“近乡情更切”。目前,李雁雁正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的帮助下办理回国手续。李雁雁说回国想做的事太多了:他想把日本学到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按摩、指压疗法,与在美国学到的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脊柱神经矫正疗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新更有效的徒手疗法,造福于社会;他想运用自己多国的盲文知识,改进、完善中文盲文系统,并为盲人大学生学习理工医科专业开辟新的途径;他还想用自己多年操作英文盲文电脑和日文盲文电脑所积累的独特知识和技能,为高学历的盲人开发高科技产品探索新的手段……(张本健)

录入:敬竹 添加:2006-12-22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