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按摩论文集锦 /盲校推拿专业医古文教学之管见

盲校推拿专业医古文教学之管见

作者:王性善
来自:
人气:2686
2007-04-02

 

      关键词:盲校医古文教学体会

      现行盲校中等推拿专业医古文教材是1990年中残联盲人按摩中心组织编写的,收集体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医学作品27篇,体裁有传记、序篇、议论等、医案医话等,是对盲人推拿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医德医风教育的好教材,但是由于作品离我们时代久远,且大部分是文言文,而盲生文言文知识贫乏。盲文不同于汉字,是拼音文字,汉字大都是形声字,是表意文字。盲生读医古文好比读“天书”。因此,医古文教学是盲人推拿专业课教学中的“硬骨头”。如何帮助盲生学好医古文,成为医古文课教学中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在医古文教学之初,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学习医古文的难度,以免增加盲生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告诉盲生,医古文是一门阐述我国古代医学名家医德医风,医案医话,医疗经验的学科,这门与我们推倒专业息息相关。如:《按摩》篇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其现代义是按摩攻过程中,有按法,有摩法,两种手法交替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摩的含义。短短的十多个字就给按摩下了精辟的定义。做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在《大医精诚》篇中也早已指出:“至精至微,博极医源泉。”“誓愿普含灵之苦”。通过举例说明,使盲生认识到学习医古文的现实意义,增强他们学好医古文的信心。

      教师应注重因文设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一定的任务,使盲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只有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强化学习兴趣,如串讲前,教师从课文中选择某些难度大的句段,要盲生试解,这时盲生是不可能解译完整和正确的,然后教师再串讲课文,把所提出的某些句段正确答案含于其中,实践证明,这种有意创设条件任务的方式,不仅调动了盲生听积极性,而且在检测学习效果时,盲生对试讲中由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还能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美国心理学家桑哉克指出:“人的活动是由结果所调节的“。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作用指当盲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其能客观及时地作出恰当的评定,就可以强化盲生有益的动机,克服有害的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愿望。医古文的课堂学习评定常有教师评定和师生共同讨论评定等方式。在盲生独自正确的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由于古文词义的灵活性较大,盲生在译词时,常会出现所答词义,与课文中所写的词解不全相同的现象,这时,教师不应拘泥机械,只要是意义正确,就应及时肯定。盲生受到表扬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盲生,教师要努力发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在纠正错误时,注意肯定他的微小进步。师生共同讨论评定的方式用于全文串讲后,这时,教师抽出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一些较难的句段,要盲生从思想上或艺术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给予主裁判价,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盲生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练结合,提高盲生的阅读能力

      医古文教学目的在于教会盲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复杂现象给盲生理解文意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文言文串谈要立足于讲清词语的词义和词性,指导盲生掌握词语运用的规律,比如,《华佗传》中“华针鬲”句中“针”原为名词,孤立来看“佗针”可以理解为“华佗的针”,两个词之间是修饰关系,但是把它跟整个句子联系起来,就进不通。因为“佗”是名词,“针”是“佗”的谓语,是“扎针”意,那末,教师就告诉盲生:“佗”和“针”两个名词连用,若按修饰关系,在句中就说不通,这种情况,可以确定“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串讲到“熊经鸱,引挽腰体”句时,教师先让盲生回顾前句中名词“针”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然后让盲生独立解释“熊”和“鸱”的意思,进行练习,这时,盲生较容易的说出“熊,鸱”的正确词解意为“象熊一样,象鸱一样”。

      有些固定句式如“惟……是……”,“是故”等,可以先由教师讲清其语法特点和含义后,再让盲生即兴仿造,加深理解。

      三、寓医理于文道,以求深解

      医古文不少篇目涉及到临床学科的医学知识,如《推拿小儿总诀歌》这篇文章,其中涉及到的穴位就有六十六个,是一人有《腧穴学》和《小儿推拿学》临床知识才能教好的课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以疏通文理为主,适当地把有关的临床攻大小写知识穿插其中,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如《推拿小儿总诀歌》中“男女眼若往上翻,重掐小天心一穴”句,教师按句意先指出:“小天心”穴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然后教师问:“重掐小天心穴适应什么病症?”生答:“男女眼若往上翻。”教师又问:“‘若’在句中是什么意思?联系学过的课文,‘若’还有哪些词义?”盲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请大家用动作表示“掐”。最后,教师或盲生归纳这句话的意思即女孩、男孩患病后,如果眼睑不断地向上翻,用推拿急救的方法是用力掐穴位“小天心。”教师顺其文理,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和其中,寓医理于文道之中,加深了盲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盲生由于视觉缺陷,影响到感知觉的广度,一些正常人很容易认识而理解的事物,盲生却往往无法弄明白。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安排医古文教学程序是帮助盲生认识和理解文言文,掌握阅读文言文规律的重要途径。

      医古文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程式,即把课堂教学过程分开讲,串讲分析,总结巩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开讲是盲生初步认识课文阶段。教师采用向盲生交待作者生平和代表著作梗概,或向盲生提出思想上和被称作上的学习要求,或补充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小故事等方式,使盲生初步了解课文,以尽快集中盲生注意力。开讲时教师语言要简明扼要,言出而意达。

      串讲分析阶段是教师用读讲的形式,充分运用比较,举例,归纳等方法,讲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语法特点,以词带句,连句成段,达成举一反三,疏通文理的目的。在串讲分析时,教师要善于处理重点词语与非重点词语的主次关系,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详讲与略讲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

      在分段串讲和归纳段意后,就进入总结巩固阶段。这阶段师生共同活动,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提供盲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也可就此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测试和评定,以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盲生对这种“开讲—分析串讲—总结”的三段式教学形式比较适应,教学效果也较好。盲生感到学有所得,经过若干篇医古文的学习,不再认为医古文是坚涩难懂的“天书”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医古文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读、讲和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握教学的节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医古文的教学质量。

 

录入:清毅 添加:2007-04-02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版权所有